儿 时 的 端 午
清晨出去散步,一出小区,看到超市里把热气腾腾的粽子摆到了门口,还增加了几个临时卖粽子的小摊点。这才记起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月端午,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家乡五月端午的欢乐与热闹来。
乡村五月,正是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也是粽米飘香时节。不管大人有多忙,都阻挡不了我们孩子们盼望过节的急迫心情。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孩子们就开始唱了:“三角四楼房,里面住黄娘,想吃黄娘肉,解带脱衣裳。”大人们也开始抽空为端午节做准备了。捡一个晴好的天气,把存放的黍子拿出来晾晒一下,趁着晌午休息或天黑的时候,把黍子背到碾子上,碾成大黄米。村子里有电磨,但是都说电磨上碾出的粽米包粽子不好吃,所以多数人家宁可费劲套碾子,也不愿意图省事在电磨上碾粽米。
碾好了粽米,就该打(采摘)苇叶了。一过五月初一,村里寂寞了一年的苇叶地就开始热闹起来。天热时就选在早晨,天不热就选择上午或者下午正晌的时候,三五个女人相约一起去苇地里打苇叶。以前的时候结伙打苇叶是为了防狼,现在苇地早里就没有狼的踪迹了,人们仍旧三五成群地相约前去,为的就是图个热闹。农忙季节,大家各自忙自家的地里 事,没有时间串门儿聊天了,趁着打苇叶不耽误手里的活,几个人热热闹闹聊个够。苇地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大人们去打苇叶,小孩子也喜欢撵着。苇地边上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浅浅的河水还没有漫过脚面,因为很少有人来,大大小小的虾米在河水里窜来窜去,不用笊篱,用手一捧就能捧住三四个虾米。还有在苇地里的水池旁边,长满了一种绿色的爬藤,开着紫微微的花朵,结出一串串绿色的小豆荚。每个长饱了的小豆荚里,都有三四个泡发开米粒大小的小豆子,嫩绿嫩绿的,可以生吃,味道清甜清甜的,带着一点点草香,非常好吃,是孩子们的最爱。在河边玩够了小虾,孩子们就趴在水池边的土地上找豆荚吃,虽不解饱,但很解馋。
五月初二初三,家家户户都要煮苇叶。刚打回来的苇叶是生苇叶,太脆了,容易开裂,包粽子不好用。生苇叶经过开水蒸煮,就变成熟苇叶,才好用来包粽子。煮苇叶这天,虽然没有包粽子,家家户户都传出了粽叶香,那味道比真正的粽香还要浓烈,馋得小孩子们吵着闹着要吃粽子,掀开锅看到的只有一锅粽叶。
到了五月初四,不管多忙,女人们总要抽出多半天时间来包粽子。天不亮就起来泡大黄米,天热,大黄米泡的时间长了就会发酸,泡的时间短了,米泡不开,包出的粽子费火煮不烂,粽子粗粗拉拉不好吃。包粽子的大黄米要一点一点的泡,吃了早饭,早上泡的大黄米刚刚泡好,正好可以包粽子。包粽子不光放大黄米,还会放些洗净的红枣,泡好的江豆和花生米。现在人生活水平好了,粽子馅料的品种也多了,蜜枣的,八宝的,咸蛋黄的,火腿的,烧肉的,想吃什么馅的粽子就可以包什么馅的粽子。小时候的粽子,只有红枣花生和江豆做馅料。拿起两三个苇叶,手一捻,苇叶就并列排开,窝一个圆锥形的窝窝,放上粽米馅料,一窝一转,一个规规整整饱满挺实的粽子就包好了,活脱脱一个三角四楼房。母亲包粽子时,我也愿意去她跟前打混混,拿起苇叶,学着母亲的样子包粽子。母亲也乐得教我,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解包粽子的要领,几次下来,虽没有母亲包的粽子好,我也能包成粽子样了。
包好了粽子,把粽子装到锅里,压个箅子,再在箅子上压块石板,放水没过箅子三四指,就能盖锅煮粽子了。煮粽子先是大火烧到冒大气,然后锅底不能断火,小火从后半晌一直咕嘟到后半夜,粽子里的米都熟透了,才可以断火。断了火让粽子在开水里面闷到天亮,这时候,粽子里的米都已煮开了花,红枣被煮得的汁液都渗透到每一个米粒之中,花生江豆也都煮得面乎乎的。咬一口顺滑软糯,甜甜的红枣味,醇香的花生江豆味,都浸透到了每个米粒之中,即使没有咬到红枣花生江豆,也是满口的枣香豆香。
端午节包了粽子,四邻八家总爱你给我送几个,我给你送几个,一户人家能吃到好几种口味的粽子,邻里关系也更加亲密融洽。小时候,我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在端午节的早上,端着笊篱筐子,四处给邻居们送粽子。
过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会做凉粉,包饺子和蒸包子馍馍。早上从锅里拾出来粽子后,刷干净大锅,母亲就开始做凉粉。把红薯淀粉用凉水稀释成稀汤,倒在锅里,一边用小火烧火,一边用勺子不停地搅拌着锅底,一是防止粘锅,二是防止淀粉沉淀结成疙瘩。随着锅里温度不断升高,白白的淀粉汤慢慢变成有点透明的稀糊糊,当锅里冒出密密匝匝的泡泡,稀糊糊变得越来越粘稠,完全透明了,用筷子几乎能挑起来时,凉粉就算做熟了。趁着凉粉糊糊还没有凝固,把凉粉糊快速从锅里舀到碗里盆里和盘子里,让它自己慢慢变凉凝固。到了中午,所有的糊糊都变成了亮晶晶劲悠悠的凉粉,倒扣在案板上,用手指轻轻一弹,它就颤巍巍地摇动。母亲把那些形状光溜好看的凉粉捡出来,用盘子盛着让我去给奶奶和没有做凉粉的邻居送去两坨。一大案板凉粉,按照母亲的吩咐送过以后,也就剩个三坨四坨的。我们不包饺子的时候,我们家也会有邻居们送的各种馅儿的饺子。母亲把凉粉切成细条,配上蒜泥香油柿子醋拌匀,加点井拔凉水,做成凉粉汤。连汤带凉粉舀一碗,滑嫩嫩的凉粉,酸溜溜辣乎乎凉丝丝香喷喷的凉粉汤,不用勺子筷子,也能一气儿喝光,连母亲烙的白面饼都懒得看了。
过端午节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给姥姥送包子和枣馍馍。那时候过节没有什么好东西孝敬姥姥,母亲每年都会蒸一大锅包子和枣馍馍,除了我们孩子们每人吃一个和给奶奶送几个外,剩下的母亲一个也舍不得吃,都要让我给姥姥送过去。这可是件美差,到了姥姥家,不仅可以随便吃包子馍馍,姥姥还会给我蒸暄腾腾的豌豆糕,倒了蜂蜜让我沾粽子吃。不在姥姥家住两天把好吃的吃光,我是不会回家的。
逝者如斯夫,如今的我已经离开家多年,早已过了盼年盼节的年纪。又是一年一度的五月端午,远在异乡的我,又想起了小时候过五月端午的快乐温馨与甜蜜,又想起了疼我爱我的母亲与姥姥。使我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越思越浓得无法化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