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乡黄沙村,是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材的红军时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黄沙会战旧址就在原战斗的半山岗上建起,很有气势,背有靠山,且俯瞰整个盆地。左青龙龙形山探入小溪,右白虎紫阳坛与里古脑连缀成环抱山岗,形成一个三面环山只余南面一条小路进入盆地。这真是一个天然设伏的好战场。看得出,指挥者很有军事素养。
由于是肖克将军的得意之笔,在将军耄耋之年时,专门为该纪念碑书写“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如今,这苍劲有力的大字就镌刻在纪念碑上,向前来拜谒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战斗传奇。
二 还 原

1934年1月26日,按照中革军委命令,红十七师在师长萧克将军的指挥下,从江西安福的丰田、古江沿罗霄山脉挥师北上湘鄂赣苏区,目的地铜鼓幽居。遭到驻铜鼓的国民党六十二师钟光仁旅和分驻宜丰县城、天宝、潭山的朱耀华十八师的堵截。
2月2日,萧克指挥部队将敌人引入苏区腹地宜丰县黄沙村,并抢先占领了周围的大小山头。3日上午,四架敌机对红军阵地狂轰乱炸。肖克将军沉着指挥,当从望远镜中看到敌阵地上摆着白布作标记与敌机联络时,他立即命令战士在阵地上也摆上白布。敌机失去轰炸目标,无法配合敌地面部队作战。红军居高临下,趁机发起冲锋,打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遍野。
黄沙会战,取得大捷。红军以不足三个团的兵力(人枪5000),打垮敌军一师一旅共六个团(1万余人);以牺牲300余人为代价消灭敌军1000余人(含俘虏的500多人)。成为红军早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肖克将军不愧为红军36员骁将之一。
延宕开来,这一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肖克将军,自从离开湘赣边界根据地沿罗宵山脉北上以来(从茶陵、攸县出发),历经十余仗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成为消耗战也未能及时调动国民党主力尾随其行动,即没有根本解决为中央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行动。而这一仗,部队得到及时修整;另一方面,有效地调动国民党军尾随之后的行动,间接地为中央苏区解了围。只是当时喝洋面包的未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态势,而错过了打碎第五次围剿的最后时机,当然,这是后话。
1994年,为纪念黄沙大捷60周年,地方政府在当年的战场上建起一座宏伟的纪念碑,肖克将军书写了“黄沙大捷英雄永垂不朽”的碑文。
如今,“黄沙大捷”成为宜丰最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即为过往,就为乐章;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留下的痕迹却是过去最好的证明。
阳光普照着群山,所有华丽的颂词,黯然失色。这段红色历史,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
英雄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与发展”显得更加珍贵。
挥手别离黄沙村,回望的不只是一段风景,那是一段红色记忆。
英烈精神长存!
作者简介

万卫平(笔名子然),机关干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铜鼓县作协主席。著有《行走的文字》、《见微知著》等作品集。多次获省、市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