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被很多人评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甚至有人说他是皇帝中最完美的一个。不过在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的时候,刘秀却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将一人打入大牢,之后将其杀害。此人死后一年,众人才意识到刘秀的高明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西汉时期,许多地主豪强通过这种手段控制了大量土地,而他们为了少交一些税,往往会隐瞒田地数量,这就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刘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决定实行“度田制度”。
度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每年都要去登记土地是何时开垦的,每年又是谁在耕种,以此来避免豪强地主隐瞒自己的土地数量。正是在推行度田制度的过程中,刘秀发现自己信任的一名大臣却收受贿赂,帮助地主瞒报土地面积,此人名叫欧阳歙。

欧阳歙早年间担任五原县县令,后来得到刘秀赏识,便跟随刘秀四处征战。等到刘秀称帝后,欧阳歙已经是朝廷的二把手——大司徒了,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此之外,欧阳歙还有个非常特殊的身份:《尚书》欧阳学派的嫡系传人。
当得知自己的心腹居然也收受贿赂,刘秀非常愤怒,便想将其问斩。但欧阳歙门生众多,在欧阳歙被打入大牢之后,足足有数千人赶来为他求情,甚至还有一个名叫礼震的人表示愿意代替欧阳歙去死,只希望刘秀能够放过欧阳歙。但刘秀不为所动,依旧选择将欧阳歙斩首。

不过考虑到欧阳歙早年间立下的功绩,刘秀还是给了欧阳歙非常高的礼遇,让他风光下葬。欧阳歙死后,因为他的儿子年幼,所以《尚书》欧阳学派逐渐衰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欧阳歙的死亡,还带来了别的影响。失去了庇护,原本的地主豪强无法再隐瞒自己实际的土地,于是他们选择了叛乱。刘秀知道可能会引起如此的后果,便拿出了一个主意:首先表示叛乱者可以互相检举,检举他人之后可以免除自己的死罪。其次就是对叛乱当地的官吏既往不咎,只要能够平叛,就能够免除他们之前的包庇罪。
如此一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地主发动的叛乱就被平定了。直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当年刘秀坚持要杀掉欧阳歙的决定是多么正确,刘秀杀掉了他之后,用最少的武力、最低的成本就将叛乱解决,还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税收,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要想成为一个明君,懂得忍耐与把握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刘秀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才让全国迅速恢复了活力,让东汉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
《后汉书》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