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鼎立时期的蜀汉丞相,曾经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他是一个被历史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记录过的人物,至今还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多次出现。
有多部文学作品描述过诸葛孔明的才能和人格魅力。他被刘备、刘禅两代蜀主看重,任丞相的几十年里鞠躬尽瘁,无论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还是赤壁之战大胜曹操,都为蜀汉立下了政权之基。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没有被吞并,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可能这一段历史并不为人所熟知,甚至有人会惊讶于刘禅的手腕,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依然能守住蜀汉近30年。

刘禅是末代皇帝,小名阿斗,因为性格软弱,才能欠缺,经常被称之为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历史上还有“乐不思蜀”的典故。但诸葛亮曾以“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来评价他。那么这位守了蜀汉近三十年的刘阿斗真的很傻吗?
实际上,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杀了三位重臣,以保蜀汉江山。这三位重臣分别是:刘琰、李邈和杨仪。
一、无能重臣刘琰
刘琰说起来还算是刘备的亲戚,早在刘备与诸侯混战时就追随刘备左右。刘备去世之后,依然受刘禅器重,位至车骑将军,仅次于武将之首。

刘琰本人很有名士风骨,仪表堂堂,非常健谈;而刘备又是一个喜欢结交名士的人,因此一直很看重刘琰。但是其实刘琰更擅长做文官而非武将,能力有限,诸葛亮并不看好他。以至于在和魏延的一次争吵中,刘琰言语狂妄,诸葛亮直接责备了他。
刘琰后来向诸葛亮检讨自己,他知道自己空虚无能,自从刘备去世之后,众人对他有诸多议论。
事后,刘琰被遣送回成都,官位不变。虽然这次刘禅没有惩罚他,但是刘琰在此事之后的状态非常不好,神情恍惚、多疑。以至于后来怀疑自己的妻子与刘禅有染。刘禅借此事处死了刘琰,并且下令取消大臣妻子入宫的礼制。
二、险人李邈
为什么说李邈是险人呢?清朝进士评价他“邈之免死,亮之力也;而一言失意,直以狼虎目之,邈真险人哉!”到底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李邈本是刘璋的部下,但后来刘备夺取益州,李邈见刘璋大势已去,便投刘备麾下。李邈被任命为益州从事时,在一次宴会上,谴责刘备没有帮助刘璋,被问及为什么自己不率部前去帮忙时,李邈回答道:“实力不足,有心无力。”
因为这一句话,李邈差点儿引来了杀身之祸。最后还是诸葛亮为他求情,才免除一死。即“邈之免死,亮之力也。”

后来李邈官至丞相参军、安汉将军。西征讨魏时,李邈随同出发。这时诞生了一个历史事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本是诸葛亮很看重的军事人才,他本人也很有才能。
但是诸葛亮的青睐让马谡非常自负。讨伐曹魏时,马谡违背大家事先制定好的作战策略,最终街亭失守,敌方大胜。不得已之下,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
但是这个时候,李邈突然发声,劝说诸葛亮放马谡一马,甚至拿先秦举例子:秦就是赦免了孟明视,才能够收服西部小国;而楚国杀了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了。但是诸葛亮没有听取李邈的劝告,反而把他遣返回了成都。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上下,举国悲痛,但这个时候李邈又跳出来了。李邈向刘禅上书,认为诸葛亮位高权重,在世时对国家安全有所威胁,现在他去世了,蜀汉天下不再被他所威胁了,边疆也不必再打仗了。
诸葛亮作为两朝丞相,绝对是忠心耿耿。刘禅虽然没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但是他知道诸葛亮于蜀汉而言的重要性。一怒之下,刘禅下令处死了李邈。
三、武将杨仪
杨仪属荆州集团的一员,投奔了关羽,后来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被刘备重用后,杨仪被升为尚书。但是杨仪上任不久后,就和尚书令产生了矛盾,被调到别处做太守。由此可见,杨仪个性激进,脾气并不温和,容易与人产生矛盾。
几年之后,杨仪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任用,作为参军跟随其左右。在之后的几年里,杨仪为诸葛亮尽心尽力,帮他制定战略,讨论战法,筹措粮草,一切做得越来越熟练,逐渐成为丞相的左膀右臂。
但是,在军中,杨仪和一人不和,那就是魏延。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势如水火。诸葛亮在世时,他们二人都不敢造次,但是诸葛亮已去世,便没有人能够压得住他们了,于是暗斗变为明争。最后,杨仪借机杀了魏延,并且连魏延的家人也没有放过。

杨仪性情急躁,虽然有些才干,但并不适合担当丞相大任。何况,诸葛亮离世之前留下了话,自己去世之后,蒋琬是自己的接班人,蒋琬之后则是费祎。
蒋琬成为丞相后,杨仪成了蒋琬的手下。但杨仪自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在蒋琬之下,可以担任丞相。于是他经常出言不逊,甚至放言还不如当初投魏。最后刘禅将杨仪流放,他在流放途中自杀。
每一次处置大臣都可能造成朝局动荡,更何况是在诸葛亮刚刚去世,刘禅亲征不久之际。但是上述几位大臣的行为如若放任不管,可能会引起更加激烈的内耗,同样会动摇蜀汉的根基。
由此可见,刘禅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将后主之位坐稳,多次平定动荡,并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