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年,科学家宋应星撰写了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籍,这是一本内容涵盖了多种技术问题的百科全书,农业技术、制造工艺和各种火药武器的使用在书中都有记载。它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一样,都是古代中国工业技术的代表作。
当时,一些传教士已经向明朝引入了某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天工开物》除了在描述武器时提到西方技术外,主要是努力介绍在中国独立发展的工业技术。其内容的特点还在于强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主要是介绍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服装和家用器皿的生产技术,书中配有大量插图,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在后世的研究中极具价值。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这本百科全书中包含的大量准确绘制的插图,使之前的中国百科全书相形见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书面著作。

《天工开物》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很少引用以前的书面作品。相反,它的写作风格强烈暗示作者撰写的内容来自于第一手的经验,这和宋应星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宋应星的家乡江西省地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工业发达,这构成了其知识基础。但宋应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走遍了中国各地,遍访民间收集资料,这才写出了这本“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18篇,每篇的内容都涉及不同的工业部门,包括谷物、服装、染色、制剂(磨制和加工五谷)和铸造等。宋应星特意将谷物放在最前面的位置,因为他认为民以食为天而金玉应当居于其次。而这本书的名字则是指“人类对上天所赐资源的开发”。

但令人遗憾的是,宋应星生活在明末清初,因此书中包含一些明朝将领利用火器攻击清兵的插图。后来乾隆下令编撰《四库全书》,以修书为名审查天下书籍,便将《天工开物》列为了禁书,这一封禁就是200年。
而另一方面,《天工开物》却渐渐传入了日本,被日本人视为瑰宝。1708年,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就在自己的《大和本草》中引用了《天工开物》中的内容。1771年,日本方面又将《天工开物》翻译为日语发行传播。日本江户后期战略理论家佐藤信渊甚至还依据此书提出了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清朝覆灭后,一些学者想在国内找到《天工开物》这本书,将其重印发行,但居然完全找不到。直到1926年,地质学家丁文江才从日本带回了日文版的《天工开物》,将其刻印出版,令其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来源:维基百科)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