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一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平凡
十四、《宪问》第45章和要点提示
45.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译文:阙党里有个童子替主人来问孔子话。有人问夫子说:“他是求增长学问的吗?”先生说:“我看到他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见他与年长的并排走,他不是来求学问的,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点评:本章说孔子从阙党童子的“坐”、“行”表现出的不自谦,就判断出他的来意。可见孔子的洞察力很深。一个人要时刻知道“自己是谁”,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不超越自己的身份。阙党童子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传令兵”,竟以主人身份与客人并行、同坐,自己让人瞧不起不算,还丢了家长、主人的脸。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就没犯过糊涂,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言行出现僭礼吗?朱元璋初当皇帝时很恋旧,把几个小时一起种田的朋友请到朝中做官,结果他们天天在众人前吹自己小时如何打朱元璋屁股、如何抹他一脸泥。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现在是谁。最后朱元璋忍无可忍,杀了他们。长幼要有序,上下要有别,这些古礼现在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存在,就看有心无心发现它。

《宪问》要点提示本篇一谈仁的功用,以明确仁的内涵;二评当时人物,以垂诫后世。1.仁的功用:本篇以对比手法说明这个问题。孔子主张仁要体现在“有功于世、有德于人”上,“独善其身”不能轻许为仁。文中通过原思与管仲的比较,令人信服孔子的观点。
第1章写原思问孔子,自己能“克伐怨欲不行”算不算仁,孔子只承认做到这些很难,但不承认其为仁,因为这只不过是让毛病潜伏起来,并未根除,顶多是“独善其身”的“自守”。第16、17章说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百姓至今“受其赐”,是无人可比的大仁。孔子谈仁有两个标准,评士大夫主要看他们对国家和百姓的贡献,评一般人则不强调这些,重在个人品质、修养。

2.评论当时人物:
①评子西、子产、臧武仲、管仲:第9章有人问子西是不是“惠人”,孔子以不答表否定;问子产,孔子明确回答“惠人也”;问管仲,孔子说夺伯氏三百户封地、害得伯氏吃粗饭、伯氏却“没齿无怨言”,以此证明管种是大“惠人”。第14章评臧武仲,“挟君”理据不足,见章点评。
②评齐桓公、晋文公:第15章说齐“正而不谲”、晋“诡谲不正”。史家认为“有失公正”(《中国通史》),详见章点评。

③评公叔文子:第18章写他推荐自己的家臣僎入朝,与自己并肩为官,这在等级社会是破格的事。孔子极为颂仰,树为平等的榜样。
④评陈成子:第21章写陈成子弑君,孔子指出应讨伐,以除祸国权奸。孔子当时已不是大夫,所管之事还不是本国的,这是“不在其位”偏要谋其政,体现儒者的责任心。
⑤评荷蒉者、微生亩、原壤等:第32章写清高的隐者微生亩,看不起为民奔波的孔子,自己又什么都不想做,孔子以“疾固”一语双关,既批评社会又批评他。第40章写荷蒉老人劝孔子停止救世,言词恳切,孔子以委婉表态拒绝他。第44章写愤世狂人原壤只重清谈,一生无为,孔子给予尖锐的批评。这些人以不问世事为荣,以放荡为旷达,开魏晋空谈之风,孔子或批评或开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