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干湖畔的钟声
文/刘鸿鸣
一轮鲜红的太阳,冲破远方的湖畔,渐渐地露出整个头颅,婴儿般打量着陌生的湖面。这湖就是母亲,从此,历史就定格在这一瞬间。

(网络图片)
渐渐地,有人发现,这轮太阳里面还长着两叶嫩芽儿,长一点儿的指向上端正中的位置,短一点儿的指向左侧一百二十度夹角的位置,细细的根茎又扎向下端的湖畔。这个意象叠加的画面,就是当年《八点钟之声报》报头的标志,设计者是前郭八点钟诗社的公叶。
从此,八点钟诗社这株幼苗,开始在湖畔的郭尔罗斯草原自由地生长,时间是1984年8月。历史就是这么机缘巧合,前郭“引松工程”于1984年8月开闸放水,之后才有了查干湖的烟波浩淼。都是1984年的事儿,又都与“8”月相联。让人想不到,八点钟诗社竟然会与查干湖,还有那么一点点儿的机缘。正是有了水,才有了湖畔长出的嫩芽,才有了年轻和希望施展的空间。也许,正是基于这个美好的愿望,前郭八点钟诗社,才汇聚了一些有活力的文学青年。

(网络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如一股洪水,涌入了几近干涸的中国诗坛,改变了“古典加民歌”单一的格局。就如同松花江水涌入查干湖,与霍林河水、嫩江水、辽河水、以及天上的雨雪冰雹,形成的辽阔的水面。受朦胧诗潮的影响,前郭县成立了“八点钟诗社”,自费办了张油印的《八点钟之声》报,我也曾融入到他们中间。

(网络图片)
那时太注重“怎么写”了,大家像追星族追逐着北岛、舒婷们的朦胧诗,《回答》《致橡树》《诺日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经典作品,星光一样闪烁在每个人的夜空。星光下,是每个人汹涌的一腔激情。家家昏暗的灯光下,一首首新诗在稿纸上不断地显影。8分钱邮票贴在一个个信封的右上角,期待在邮路上狂奔,有的闯进各地编辑部的大门,更多的还是在《八点钟之声报》上与大家相见。那时,不够成熟的习作,虽说留下些模仿的影子,可表达的还是自已的感受,袒露的也是自已的心声。

(网络图片)
那时公叶、毛罗等众多的诗友不常见面,但彼此保持通信联系,一句句鼓励和肯定带来了动力,良好的氛围中,也有《神奇的墨水》《在家属区的上空》《八点钟,我畅想》《十七岁的心事》《钟声》等一批新诗,刊发在《诗人》《诗潮》《星星》《诗刊》《绿风》等多家诗刊上。那时很多诗友都吸收了隐喻、象征和通感等现代派表现手法,特别是读到了《崛起的诗群》,写出的诗多少也有了点别开生面。当时的《城市时报》《青年诗人》《参花》及《郭尔罗斯》报,都有诗友们集体亮相,一次次的“八点钟诗社作品选”,成为大家青涩而甜蜜的回忆。
当然,也有个别人生硬地模仿朦胧诗的经典,写出一些晦涩的仿制品;也有个别人求“新”求“怪”,玩到了文字游戏的边缘。可是追了几年的“星”,眼看着朦胧诗又被“非非主义”“莾汉主义”“撒娇派”等众多的第三代诗取代,偶像们被PS了,不少人又陷入深深的迷茫。

(网络图片)
渐渐地,大家不再像断线的风筝,根开始扎进故乡的泥土;地域文化的养分,让一张张苍白的小脸儿换上了新颜。从此,有人写出了《故乡的河》,也有人写出了《黑土地的子孙》《回忆扶犁》及《草原,我的摇篮》。那时,一位“八点钟诗社”之外的诗人,早早地把目光聚焦到查干湖,于是诗友们发现,这片崭新的水才是郭尔罗斯草原的地标,同时,也是灵感重要的来源。
这个关注查干湖的诗人叫赵云江。记得是从一九八六年起,我就在《郭尔罗斯》报上读过他的作品,其中洋洋洒洒近百行的《查干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还没去过查干湖,很想前去看看。可是,还没等我与查干湖相见,赵云江就站到了我的面前。那是一九八八年的一天,前郭县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只有两个人在书架前翻阅着《人民文学》《草原》和《诗刊》,是诗歌让我们相逢一笑,于是陌生的距离被迅速缩短。当时就发现他与诗人井维长的相像,于是他很想见见这个异父异母的兄弟,于是就有了他与井维携手,一本合著的《查干湖恋歌》成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纪念。

(网络图片)
湖水清澈,湖水/有深有浅/浪花翻卷,浪花/有起有伏//一个浪就是一页日历/浪奔浪涌就是我湖上的人生(赵云江:《湖上的岁月》节选)
原来,写出《查干湖》《与水为邻》等诗作的赵云江,三十年来始终工作在查干湖畔。《湖上的岁月》让他《永远不能割舍》这里的每《一滴水》。后来,人们看到他沿着《船形的脚印》一次次走上《光明日报》《诗选刊》《吉林日报》。譬如,《永远不能割舍》(节选):
我早就想过了/夏日里我就是湖里的一滴水/冬日里我就是湖面的一粒冰/如果是水我尽量活得清凉/如果是冰我尽量活得秀明//查干湖/无论我是冰是水/这辈子我都离不开你·····//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对你不离不弃/即使被阳光蒸发掉了/也能变成气体飘进云层/之后再变成雨滴/依旧落入你的怀中//查干湖,永远不能割舍/命中注定我是你的牵挂/你是我的梦境

(网络图片)
正是这份对查干湖的爱恋,让他身心投入地走进了查干湖的深处,走进了查干湖人心灵的深处,从此,全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地在笔下敞开,独特的内心感悟在文字中一一闪现。
【作者简介】
刘鸿鸣,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
在《作家》《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吉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
著有散文诗集《远去的帆影》、《对一座雕像的述说》、《梦中的蒙古马》及长篇系列散文《达里巴人手记》等。
作品曾获吉林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查干湖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