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卦》是《易经》中第5卦,第4卦是《蒙》卦,《序卦传》曰: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大意是:事物稚嫩要长大,不可以不养育;所以接着是需卦。需卦是关于需要饮食养生的道理。
《需卦》象传: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大意是:《需卦》的卦象是乾(天)下坎(水)上,为水在天上之表象。水汽聚集天上成为云层,密云満天,但还没有下雨,需要等待;君子在这个时候需要吃喝,饮酒作乐,即在等待的时候积蓄力量。
一个小生命从出生开始,张嘴就要吃,这就是“需”,是与生俱来,不用学习的自然需求和本能。除了原始本能需求之外,生命其他的需求,也在需卦的范围内。不过这些后天形成的习性的沾染,就很有主观性了,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就可能引起后面的讼卦和师卦,讼卦是争议、师卦是战争,都是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的。所以要借助文化教养的力量,以及公平的社会生产分配机制,使得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也是需。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需卦的正面含义。当需求不合理时,便会产生负面效应,是需卦的反面意义。
《需卦》彖传: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意是:需,等待。危险在前方,有刚健而不会陷入,其义为不困穷。乾卦有刚健的性质,坎卦有险的意思。乾刚健上进而遇到了险,不能前进,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刚愎自用,躁进,就会有败亡的危险。预示着当我们有上进心,但是在上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险阻,我们的力量以及所处的时机,都不是最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积蓄力量待机而动。
《需卦》爻辞: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需,可以解释为停留。停留在郊外,广阔无边,是没有危险的。
九二:需于沙,小有的言,终吉。
这是说,你处于比较好的环境中,是吉利的。停留在河边的沙地,脚陷于软沙之中,可以安全地走出去,虽有小人说坏话,也还是吉利的。就是说,你处于有点艰难的环境中,但是只要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可以脱离困境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陷于污泥的环境中,处境比较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容易招致贼寇。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大概是说,处于被绑架、被虐待的恶劣环境中,终于从山洞中逃出。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处于被招待酒食的环境中,是吉利的。(五爻为尊位,所以五爻的爻辞往往很吉利,这是所处的位置有利)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古人的家多为洞穴,在自己家里,来了三个不速之客,但是对不速之客有着戒备心理,所以最终得到你好的结果。
从这些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事情的成败是有影响的。当所处的环境好,事情就容易成功;所处的环境不好,事情就不容易成功。
需卦的爻辞就像是一部关于探险的电视连续剧。初九,需于郊,几个小伙子要涉险远行,在郊外的时候,虽然很困难,但离险境比较远,故无咎。九二,需于沙,这时候大家走到了沙滩上了,几人有不同意见,但九二得中,终有吉。九三,需于泥,再向前进一步,陷进了泥潭,形势很紧张。六四,需于血,终于落入了险境之中,此时大家冷静对待后,也化险为夷了。九五,需于酒食。九五得中正,化险为夷之后,柳暗花明。上六,入于穴。太平之后,不能只顾享乐,几人反思后,同心协力,终吉。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等待是一门艺术。初九离险较远,且位卑力微,等待的同时要寻找同盟力量,联合行动才能有机会。九二阳刚居中,刚而能柔,等待途中,有不同的意见,要谨慎对待,待机而动。九三离险最近,最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招惹祸事,因此必须时刻恭敬审慎。六四已处于危险境地之中,要做到冷静对待,学会以柔克刚。九五脱离险境,处于太平之中,此时等待什么呢?应该是要修德养心,才能长久。上六已是矛盾转化阶段,盛极必衰,此时要等待贤人的出现,也就是礼贤下士,与贤能们同心协力,和衷共济。
子路曾经问过孔子:君子可以崇尚勇猛吗?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人不可有勇无谋,不可有勇无义,不可有勇无道。危险在前,当有所判断,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等待则等待,当知见机而作。
明哲保身,既明且哲,方能身得其保,方能得行道义,方能性命得正,天既生尔为人以屯,此命岂可不惜,此命不再,道义安行?性命安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君子居易以俟命。
《需》者,待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系辞》之训,言犹在耳,一个待字,一个需字,一个需卦,为人不可不察。一个待字,就在一个需卦。乾道在内,危险在外,是行?还是不行?这是个问题。乾虽有道,可以象子路一样,有勇无谋,被人剁成肉酱吗?
儒家之《需》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得焉。乾道当然不可忘,乾道当然必行,时机未到,危险在前,等着吧,等时机到了再说,危险在前,即使要行乾道,总得先谋定才能后动。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既知乾道正命,危险在前,时机不到,君子怎能立于危墙之下,仁者非无勇,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有谋,有勇有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待则待,需者,须也,需者,待也。
道家之《需》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平易之地,心中有道,知行道之险难,事可为则进,事不可为则退,谋定而后动,动必有其功,动必善其时,时也,命也,需者,须也,需者,待也。
《易经》之《需》
儒家、道家之需,实源于《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需》卦虽以饮食之道而言,近取诸身,以身边之事,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做比喻而已,饮食之道,《需》之小者,有小必有大,举一反三,方可言易,象非一象,象有万象,唯变所适,不可执一。
坎既在上,水既已经上天为云,迟早积云为雨,再变成雨水,普降大地,润泽万物,只是时机未到,急什么呢?等着吧,保持达观,养精蓄锐,修德进业,积蓄力量,藏器于身,行道有时。
治学之道,史参经,经参史,经参经,《需》卦,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