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3
初学写诗者,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于是就漫无目的,信手糊作,立意不清,形象不生动,难以写成一首好诗。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有效办法是做到有感而发,即从最感人、最动人、最富美感、最有趣味一点入手,形象化地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
2018.8.14
对于中华诗词,不能因自己知识狭窄、认识偏差和掌握不够全面,而以偏盖全、唯格律化,以近体格律诗来代表或等同于中国古代诗歌全部,而不去讲5万多首全唐诗中占近一半强的拗体诗、仄韵诗、六言诗,乃至古体诗。那样,只能是把中华诗词创作引入误区,带进格律死胡同。写中华诗词当然要讲格律,但要讲全不同形式的格律,并把格律问题放在整个诗歌家园、全部发展历程来审视、分析和判断。
诗歌的本质不是格律,而是诗意、诗情、格调、形象、意境等这些审美东西。诗人要开阔眼界,要修天地之心,真正的诗人都悲天悯人,因为他是社会良心的引导者、灵魂净化者。
2018.8.16
儒家诗学是中国正统诗学,从孔子论《诗》到汉《毛诗序》是其建立形成阶段,核心是温柔敦厚,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孔子诗学主要观点:一是思无邪。按现在话说,诗的思想感情不能歪了,不能浅薄庸俗化。二是兴观群怨。这是就诗的作用而言。三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进一步从诗的作用层面深化,在这里诗、礼、乐是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所谓兴于诗,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诗是诗人心中真善美和赤子之心形象性外化,因此,它可感染人、影响人,进而端正社会风气。
2018.8.19
“中和”融于诗学,源自孔子对《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评价,子思《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心定而王天下,诗之“中和”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中和”作品,才符合国家之旨,才能净化人心,引导人们和而不争、和谐统一、向上向善,国家思想不乱、秩序巩固,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一般而言,每位诗家自娱自乐写作,如不把它发表出来,这属于个人练笔行为,是个人的事,无关社会。但一旦把作品发表出来,这就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社会的事,因为其作品情感、审美等,都会影响或左右别人的情感或审美走向,这就是艺术的社会性特征。因此,诗家创作的作品,其言辞、情感等,都不能过于偏激,要中和,要真达,要有科学理性精神。诗思、诗情、诗意要明朗向上,不能整天怨天尤人、满腹牢骚,而去扰乱人家“中和”心境,污染社会人心源头活水,那样害人害己、祸害无穷。
屈原牢骚,其实不是牢骚,而是忧国忧民情怀。如果屈原真是牢骚,那么他尽可以拉一班人揭竿反叛,对抗南后,这绝对是不成问题的,而不致于自沉泊罗江了。屈原的伟大之处,正源于此。
2018.8.21
《诗大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论文章,它总结了先秦以来儒家诗学,全面系统阐述了诗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将先秦诗学经典化,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孔颍达注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志,汉人多训为诗,如高诱《吕氏春秋·慎大览》注:“诗,志也。”又训志为情、为意;闻一多以为“志”有记忆、记录和怀抱含义。故此,诗之本质在于抒写人们心中情、意和怀抱,表达感情是诗的本质特征,无情即无诗。因此,诗家创作要有感而发,要从最感人、最动人、最妙趣、最美的一点入手,通过诗歌语言和形象,充分把它们表达出来。如果写出来的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都觉得不美,那么又怎能去感动读者,让读者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呢?同时,《乐记》讲到了诗歌创作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问题,它们都是从《诗经》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代诗歌类别和表现手法。风,即十五国风民歌;雅,雅言,犹言文人诗;颂,宗庙乐曲颂词。赋,铺陈直抒;比,以他物比此物;兴,托物起兴。郑玄注曰:“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当代人写诗,常用赋的手法,而没有兼用比兴,多直陈其事,诗中缺乏情感、形象,往往把诗歌写成了说明文和导游词。换言之,他们用平时与人说话的思维,当成了诗歌创作思维,站位不对,没有进入诗人角色。平时说话主要是让对方听懂、听清楚,但创作不是这样,创作是用情感、语言、形象等来营造诗之意境,而让读者自己去鉴赏、去把玩,即你要说美,不要层层去阐述、说明,而是直接给对方一束鲜花、一张美照就可以了,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去想象、去品鉴美之所在,而不是作者自己去拼命说美、美、美。
2018.8.22
发愤说,是封建时代较具正义感的诗人们诗学主张,影响深刻,《诗经》开了发愤说先河,《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继其后,其《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随后,持此说者甚众,如唐人韩愈云:“不平则鸣。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愁之言易好。”因此,人们常说“时代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便工。”
诗要写的典重与厚重,要有历史沧桑感,有文化底蕴,不能轻飘飘的。一个诗人如果没有生活阅历,没有对人生刻骨铭心体悟,没有至深至爱之情,没有心系苍生、胸怀天下襟怀,而是整天关在书斋,学着古人摇头晃脑,用一千多年前的诗心写一千多年前的古诗,虽言辞华丽、格律工整,但内容浅薄、低俗、陈旧,毫无新意,毫无生气,那只能是写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老干部体诗。
2018.8.23
老庄道家思想,与儒学一道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两大源头。道家一脉可追溯到黄帝、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老庄之后,上古天道心法经二千多年心传而失流。
老庄美学,集中体现在坐忘虚静说,后来的魏晋玄学、空灵说、韵味说、言意说、神韵说、性灵说等,都留下了老庄美学的深深烙印。老庄美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一是虚静说。摆脱功利欲望,排除知性干扰,专注孤照对象形式,强调主体空明莹澈凝神审美境况,它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诗书画等艺术。二是以为心灵虚静孤寂状态是产生灵感的最佳状态。写诗要有灵感,而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刹那间感悟。深入体验感悟生活,是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前置条件,闭门造不出车。三是强调虚静与结构把握的关系。虚静是空灵,但空灵不是无物,诗要既充实,又空灵。同時,空灵也是真的一种具体表现,真实、真情、真感,充满宇宙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境地。
道家与道教不同,前者是哲学思想,后者属民间信仰。道教源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后发展成诸如三十六重天、七十二洞的完整神仙体系,并衍生出五斗米教、全真教、闾山派、茅山派、奇门遁甲、符箓等五花八门道派。
2018.8.26
汉魏时期风行品鉴人物和清谈玄理风气,曹丕《典论·论文》因此将才性辨析思想和方法引入文学理论,并以此分析王粲等七子才能、创作特点和风格。后来,钟嵘《诗品》开启了对诗家个人诗歌风格的品评,刘勰《文心雕龙》将诗歌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8种风格,唐代李峤《评诗格》和王昌龄《诗格》亦有专论,皎然把诗的风格分为十九种,而唐代司空图《诗品》则归纳为24种,它基本囊括了诗词风格,影响十分深远。
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就是自然风格,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如孟浩然《春晓》、李白《静夜思》等,诗直白流畅优美,没有生僻字,没有古奥感,没有学究气,连幼儿看后也能诵读,但它意境繁富,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曹雪芹怕的就是后人不能解味红楼,所以红学家周汝昌以《解味红楼》为书名集成自己红学研究部分成果,可谓知音。对于一首诗来说,诗味尤其重要,自然风格诗歌,它不是一杯白开水,淡然无味,而是犹如甘甜清泉,清澈见底,静静流淌,是水中君子,清水中的芙蓉,天然洁净,优美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痕。
强调诗词风格,对于写好和鉴赏古诗词十分重要,不了解诗词风格,可以说不是真正了解中华诗词。
2018.8.29
创作,首先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意,让读者去看一堆陈年滥事,去品尝一些生厌了的旧情,浪费时间、生命。创,就是要作者动脑筋,要求作者勤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如果没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肯定写不出真正好的诗词作品。这是属于诗外功夫,不可学、不可教,只能靠人人自己妙悟。知识可学,禅机、智慧靠悟不靠学,这就是一些博士知识多、智慧低的缘故。当下古诗词创作最大问题,就是诗意了无创新,写景了无新意,没有一点生活、时代气息,诗作情同、意同、景同、字同、形象同,千篇一律,没有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是写作,属于技巧上的东西。没有创新的作,不如机器生产的流水线产品,就是文字上的堆积,文字上的游戏,格律再规范、再工整,都不能算是好诗,入好诗行列。如何作?关健是选材和择象。选材要选有特征、有意义、有故事、有价值的素材;择象,要分清物象、意象、语象、形象之别,如自然界中的花是物象,少女美如花则介入融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便是意象,几个意象连接起来则有个语象问题,把每组物象、意象、语象链接起来则又构成了本组分形象,而一个个单一形象叠加组合则又构成了诗中完整立体形象。同时,形象又可分为场景形象、情感形象、人物景观形象等,而所有这些象都必须统一于作品所抒之情、之意、之境中,之间不可杂乱、不可相互矛盾,要高度有机统一,如一线串成珠链,大小如一、美轮美奂。有了情感、立意,再加上形象表达,一首诗则成功了百分之七八十,其余便是格调、意境、格律等。
总之,诗的本质所在是情感、形象,不可唯格律。当然,写中国古代格律诗,不讲格律不行。
2018.8.30
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诗歌二、三言发展而来,《诗经》多用四言,《离骚》杂言,古诗十九首五言。齐梁时,随着佛经翻译和声韵学的发展,诗体出现大变革。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用于五言诗声律上,并提出八病说,共同创造了永明体,为近体诗到来,准备了必要条件。中盛唐时,古体诗、近体诗、拗体诗、仄韵诗和骈体韵文等,都为唐人所重视并实践,各体大体都讲求诗的节奏、押韵与对仗美,柏梁体甚至还要求句句押韵,它们都留下了许多名篇杰作,可谓是诗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胸襟开阔、视野宽广,尽显盛唐气象、少年情怀。其实,作为一种诗体,本来并不存在好坏,《弹歌》《诗经》《离骚》和古诗十九首等,虽形式不同,但都成为千古绝唱,即便是刘邦的《大风歌》虽只是三句大白话,却也因其少有的帝王胸襟、情感等充分表达,而成为千古名篇。所以,艺术一定是内容决定形式,艺术家平时应多在内容创新和审美意识深化上,多下苦功夫,多花大力气,而不应该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唐人已尝试尽、规范了的诗体格律“探索”上,这一点古人早有劝戒。
2018.8.31
苏东坡在论王维《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云: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云: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不论这首诗是否是好事者的补遗,但就从这首诗本身来说,诗的前两句,是可以画出来的,但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是画所不能做到的。这有如王安石所说的“意态自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诗中味,诗中情,诗中诗,只能靠诗自身以独特的语言和形式,来引导读者去意味和感觉。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圆满,而无法用画的形式,来表现出“空翠”之类的东西,但诗又需要象画所描绘的那般形象,它才能形象化、具象化,而不致于太抽象。
一般作者,更多的是对所反映对象作具体的描写,有的整首诗还算形象生动,但当中纯是景而没有情,没有做到画中有诗,更做不到景语即情语。如写某一自然景观,就罗列一大堆景点,而作者自己对这些景点却从未有感受、有感情,诗中景只是一堆冷冰冰景色,没有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直抒胸臆的诗,如李清照《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初看,每句没有形象,大白话,当下一些人或许会把它当作老干部体,但它为什么能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所吟诵?这其中要透过这首诗的表面去分析。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诗中主人公或素材本身,却形象感强、故事性强,一个血性男儿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形象则跃然纸上,并令人千古感叹。若再联想到女诗人李易安丈夫赵明诚,身为太守,却弃城逃命,两相对比,诗人情感形象,诗中项羽形象,诗外赵明诚形象,不是很丰富、很具体、很生动吗?这便是孟子所讲的“知人论世”对深入了解作品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林日上,男,1965年4月生,网名木兰舟,笔名鲁鹰,号锥园老叟、闽湖清客、鸿濛斋主人、佛前灯,系福建省和三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三明市诗词学会指导老师。先后在三明师专、市民政局、市纪委监察局、市广电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社科联工作。从政之余,长期潜心学业,笔耕不辍,著有《大美诗品》《中华诗词写作》《中华诗词实用教材》;参加编写《艺术审美简论》《文艺理论》等高校教材并正式出版;主编《记得住乡愁》《三明诗词选编》《三明文化研究》《沙溪行》《三明市纪检监察纪实》《客家论坛暨全省第二届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论文集》等书籍。有500多篇学术论文、文艺作品和通讯报道等,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或收入相关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