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鲜儿”的传说
文/张光瑞
黄河故道的椹果天下闻名,其原生态珍稀品种叫“五月鲜儿”,又名“美人笑”。
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转道济南府,结识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俩人一见钟情,浪漫缠绵。恩爱月余,却发现雨荷郁郁寡欢。乾隆帝不解其中缘由,思前想后,觉得这段时间以来,俩人一直填词抚琴,说话聊天了,竟然忘记让雨荷尝尝美食鲜果了。于是乎,一道圣旨传下,通知各州城府县,统统进献当地时令鲜果。恰逢当时,鄃城知县进贡的桑椹独得雨荷喜欢,日啖数颗已笑容满面。乾隆龙颜大悦,重赏鄃城知县,又赋诗一首:
“小满时节五月天,
雨后椹果粒粒鲜。
三颗入口不惆怅,
美人一笑君王前!”

由此,椹果“美人笑”得名。乾隆皇帝随后又拟旨一道,责成鄃城知县,将此椹果树移栽至大明湖畔,只雨荷一人独享。
且说这位鄃城知县,姓胡名蒙,绰号“侠车”。他对进贡一事不大明白,于是召开了一次“寻葚源,报圣恩”扩大会议。通过一番询问才知道,进贡之椹果出自城东北于里长屯村。于是当即命于里长,移栽上等椹果树送达济南府。于里不敢怠慢,在长风和日丽之时,在屯东水草茂密之地,丛林掩映之隅遍寻数日,终喜遇一株枝叶繁茂之树。知县大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随即招呼手下众差人刨根,移栽至济南府,完成了任务。而今,移出那棵树的地方,又长出来一棵高大的桑椹树。为纪念此事,此处命名为“椹源”。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你若去济南府看看,当年那棵椹果树在大明湖畔的雨荷别苑里,虽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依然茂盛茁壮。至于乾隆帝题写的那首诗,据说,现在也被辗转到黄河故道纪念馆里,永久收藏了起来。

作者简介:
张光瑞,夏津县后屯村人,一位勤奋的田间耕耘者。闲暇之余,爱好赋诗作画,挥毫自娱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