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四 弦 异 音
●文/安焱

周原县城南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古老而悠长的深沟。沟里有一条古老而悠长的小河叫韦河。流经长长的小河两岸的南北沟坡,散落着诸多大大小小的村庄。这些村庄有的以河命名。譬如:陈马河、徐家河。有的以沟命名:譬如:烟囱沟、老虎沟。
长沟里的小河,流经周原县城东南的一道蜿蜒曲折的沟坡边,有一个13层砖砌小塔,以小塔为中心围建的那座小庙叫青龙庙。这座青龙庙听说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庙为护佑的附近村庄,叫青龙村。村子近二十年来,不再显龙凤呈祥。出现了一个个娶不起媳妇的光棍,剩下一条条爬地的青龙,却招不来凤凰,成个名附其名的青龙村。笔者听青龙村一老人讲述的故事,颇有趣味。

村东有一张姓人家,有两个儿子。父母是农民,老实的张大子继父业,也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三十多岁了,没学啥手艺,也不出远门打工,至今没人给说媳妇。张二灵醒,聪明。初中毕业的张二去周原县建筑技校深造,后来他去省城干水暖安装,再后来包小活干,人有本事,找了媳妇,结婚成了家。这是优胜劣汰产生的光棍。
村南头的姓王的人家,父母勤劳持家,也有两个儿,两个娃年龄只相差一岁。大儿王大考上大连水产学院,在读大二还没毕业。小儿王二学的厨师,去省城一家饭店打工,干了没两年,跟一个洗碗的女娃好上,还让女娃怀了孕。女娃缠死没活要与王二结婚。王二回家跟父母商量,父母竟然同意了。在老家,还张灯结彩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女娃在王家生下一个男婴,没出二年跑了。王二成了村子新生的光棍。这叫大麦不黄小麦黄,弃常则妖新产生的光棍。
村子西头一家娃李的人家,也有两个儿子。老李年轻时是村子远近闻名的猎手,一年四季,家里野味不断。他经常去沟里打野兔。有一次,他去沟里打了一只狼,听说狼肉能治麻痴病,惹了一院子来割狼肉,一斤5毛线,被人抢了。后来,农村的土枪、猎枪响应政府的号召,全部如实上缴了。老李又改行杀猪,杀了二十年猪,到老年害了一身病杀不动了。大儿李大 长大后跟父亲杀猪,三十多岁没有媳妇,后来,谁给介绍了个结过婚的二手女人,重新组成家庭,由于李大性格暴糙,脾气不好。经常不着家,爱在外边胡浪,两个最终分道扬镳。
这是老人无德,全家遭遇产生的光棍。

村子北头姓赵的人家,也有两个儿。父母皆贫下中农。大儿赵大复读了三年没考上大学,把人却念成了书呆子。认命农民,赵大愿意回广阔的农村发展。他每年除了做务好家里的农田,有空了去和一年四季收破烂爷爷聊天。赵大30岁了还没找到女朋友,而赵二却在双方父母都同意的情况下,不但有女朋友,还与女朋友搭了彩礼订了婚。
赵家的父亲放言“如果今年内,你再找不到媳妇,打一辈子光棍好了。我们就先给老二结婚,我们不再管你了。”
赵大听了也很郁闷,他把父亲说的狠话在一次聊天中告诉了爷爷。爷爷着急问:“大孙子,那你有对象没?”赵大说:“没对象。即使有,父母把积攒的钱,全给老二订婚搭彩礼了。”
赵爷听罢,望着大孙子一脸愁容,停了好一阵子,慢悠悠地说:“如果你不想打光棍,你听爷一句劝。上次,有人给你讲的那个媳妇,腿是有点问题。你不应该嫌弃。三十多岁了,面对婚姻对并不优秀的你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认命。再说老大必须结婚在老二前。如果让老二先结婚,就把老大亮臭在一边,永远别想找到媳妇。这些不盼望别人好的村子人会胡乱说,赵家的老大不是神经有啥病就是身体有啥病,这个可怕的、杀人的言论传开,传久了,传广了,你永远娶不到媳妇,听明白了没?”
“那我没钱娶媳妇咋办?”
“没钱可以去银行贷款。现在娶个媳妇花的钱不少,作为我们农村人,有哪家给娃结婚没有烂账?实在贷不到,爷再给你出主意。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

赵大听了这个收了几十年破烂爷爷的话。他在父母面前变的乖了,变的听话了。他要求父母托人去拐子女家主动提亲,这亲说成就成了。就在老大为没彩礼黑夜白天犯愁的结骨眼。赵爷来找大孙子。他老人家回想,这大孙子虽然人木气,但上过高中,有文化。这些年平常上顿下顿给他端饭,爱跟他聊天,陪伴他打发了孤独和寂寞,也算是个有良心的后人。老汉打开一个干吃面塑料袋,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紧卷的手帕,打开手帕又是一厚层发黄的卫生纸,两打开卫生纸是十几张存折,足足有五万元。他推醒大白天还在睡的大孙子,笑着说:“我很快能抱上重孙了,去取钱搭彩礼,年底结婚”。这是发生在农村的老人有德,连根养根的真实故事。
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如一把琴,每个年龄段弹奏的曲子是不一样的。上天是公平的。每个村子如一把琴,每个家弹出的曲子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极少数遵循天理,积有厚德的家庭才能奏响“家和万事兴”的美妙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