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穗园作家茶座】
汉魂
原创 刘迪生

主旨
尽管近、当代不少声音以为汉文化在大陆因元的铁骑和清的屠刀,易衣冠而屈节,溺藩溷而自娱,已不知廉耻为何物。然而,在笔者看来,迁延植被全球的客家文化板块,应该是汉文化恢宏博大的最后家园。有史料记载,直到民国初年,粤北山中依然还有不曾剃发、明服明冠的鲠傲遗民。疏狂、清迈、放达之晋魏风骨,即便在大陆,其实也并未流失、远去,我们在今天的粤北山中,依然可以看到林泉岩穴之士的血清遗泽,他们的忠贞、直朴、高古之大雅情怀。
风格
一部近代战争环境下的人文言情大片。因人物的特殊生存环境和地理文化结构,意在此片能为观众送上展示客家风情、风骨、风俗、风土文化乃至粤北传统精英文化、广州商埠文化等内在丰繁的文化大餐。
主要人物
潘选才:明服明冠、银发银须、不苟言笑、清逸飘然的隐于陵夷、以医道济世的遗世老人。
潘瑜:潘选才曾孙女,出场时学生装扮,在广州中学加入共产党的美少女,后为“东江纵队”中坚人物。
潘鸿:潘瑜的“同宗”“幺叔”,童年伙伴,黄埔第 17 期的国军青年军官。
潘无名:民国初年避难于莲麻村、以潘选才为“义父”的前清宦裔。
潘鸿父:表情阴郁、长辫子的满服满装的中老年男子。
田中至吉:日军广州驻军高级指挥官,中老年人,精通汉文化的佛教徒。
李芳(今井芳子):清丽秀曼的中年妇女,“长良食堂”老板娘,高级日谍。
国军高级将领张某及其夫人培兰、日特务机关长矢畸、日伪职人员张菊、冯武、莲麻村“同宗”的广州富商潘伟熙等。
基本故事
滨海、江河、田野、乡村、群山……飞机轰炸、炮火横飞、厮杀的战场、逃难悲号的民众……大兵团战场悲壮景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指挥官田中至吉指挥日本从大亚湾登陆,直取广州。广州城破。
广州。田中至吉幕府中聚集大量曾“留日”的“南汉精英”区大、张菊等和他们的故旧,谄媚某职,谀态万端。田中感叹:中国沦陷,是因为人的道德伦理早已沦陷。
田中私下在“长良食堂”与李芳会面,敲定广州傀儡政要。李芳说,集功利商业文化之大成,组阁不难。但最有民望的应是粤北宿老潘选才与潘无名。
粤北山中竹林莲花塘之间,远离尘世的客家村落。
荷塘边柳阴下,潘选才与潘无名一壶清酒,弈趣盎然。无名告诉潘选才,他接到“满洲国”表兄熙泽邀请,要他去广州与“皇室”三弟汪玑合作。潘选才这才知道他原是前清显宦遗民,真名宦泽,妻子更是皇室苗裔。潘选才也告诉无名,他收到日军新宠张菊信,请他出任从化县长。两人一笑,将信笺放在石案上对弈,一阵风来将两纸吹下荷塘如无物。
离莲麻村数十里外,国军准备狙击日军北上。中、日双方紧急备战。
从广州中学回到莲麻村的清丽少女潘瑜宣传抗日,成为莲麻村一带的青年偶像,在家宴上受到曾祖父潘选才和三叔潘无名的严厉训斥。潘瑜顶撞“太公”“叔公”,全家以为大不敬,将潘瑜关进后院“反省”三月。
国军张军长和副官潘鸿等作战机关巡视战区来到莲麻村,对这里将作为战时前指和军部医院非常满意,也对这里的民俗与客家建筑可能毁于战火而惋惜。在看视屋场时,潘鸿发现了被锁在小屋的潘瑜,让负责看管的母亲将潘瑜放了出来。
潘鸿与父母相聚,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无名说自己二十年来受潘选才濡染,已看破红尘,对儿子的未来前途不作假设,顺其自然。潘鸿对自己原非姓潘惊喜万分,因他一直暗恋潘瑜, 有碍于同族与辈份的“叔侄”关系暗自痛苦。
潘鸿回到温泉军部驻地,一自称其姨母的中年妇人来访。此人竟是李芳。李芳告诉他,只要他与日军合作,去广州汪玑(警务厅长)处可为汪副职;若深藏于国军效劳日军一二,也前途无量。潘鸿虚与委蛇,模棱两可, 拒谈本军防务,却无意之中让李芳看到了六十三军“ 作战决心图”。
李芳给潘鸿留下一枚银质菊花,嘱潘可为护身符。李芳回到广州,将六十三军“作战决心图”默画出来。对将与“前指”与“医院”一起毁灭的潘选才与潘无名不乏感慨。
战争打响之前,张军长临时将“前指”与“医院”另选地点,让潘鸿松了一口气。
战争爆发。潘瑜不顾“太公”的刁难,将莲麻村一带自己的同学和追随者三四十人组织起来开会、学习、支前,俨然成为一支队伍。
山洞里,潘瑜辅助张军长夫人陈培兰主持救护工作,指挥男子担架队,带领女孩照顾伤病员,陈培兰对潘瑜的组织指挥能力颇为惊奇。
潘鸿陪张军长看望伤病员,陈培兰对潘瑜大为溢美,张军长命令潘瑜为国军军官。潘瑜说要得到太公的同意。潘鸿对潘瑜另眼相看了(童年的潘瑜掉进门口的水塘里,潘鸿将其救起,潘瑜喊他“幺叔”,他说喊“哥哥”吧)。潘瑜按习惯喊鸿“幺叔”,潘鸿为之莞尔。
莲麻村塘边,潘选才抚琴,无名支颐欣赏,远处枪炮声隐隐传来,与之和鸣。
天空有日机一队队飞过。突然,日机在附近投下炸弹。潘选才当之无闻。突然,无名猛扑过来推开潘选才,一弹就在潘前爆炸,无名全身是血,在潘选才怀里留下一句“请告诉鸿儿,保家卫国”,含笑而逝。
莲麻村鸡飞狗叫,烟尘滚滚,在敌机狂炸中成为废墟。
流溪河百丈瀑边,潘无名新坟。潘选才含泪抚琴,仍是没有奏完的前曲。
战场激烈。山洞里满是伤病员,潘瑜等手忙脚乱。洞口有人挡住光线,潘瑜发现竟是背着药囊的“太公”……
潘选才为伤病员诊治。一些稀奇古怪的疗法,让许多伤病员捡回生命,陈培兰大开眼界。
战场态势:两军在战中都无胜算,日军给国军以极大杀伤,虽退返太平镇,焚烧战死人员尸体数百,上报大胜;国军固守了阵地,伤亡更加惨重,以大坑石灰掩埋烈士遗体上千,堆为高丘大冢,也以为大胜。
莲麻村清理废墟。张军长有感于潘选才的救死扶伤和村民支前之功,派部队让潘鸿负责重建莲麻村。曾“关押”潘瑜的小房子一地瓦砾。若不是潘瑜被放出,命就没了。潘瑜感激“幺叔你两次救了我”。潘鸿笑“你真的可以喊哥”,二人爱意自此不再朦胧。
潘鸿母对潘瑜喜爱有加,在得到潘选才认可后,将一颗稀世朝珠送给潘瑜以为聘礼。潘选才敦促重孙女早点嫁人,潘瑜说太公若有重金“嫁奁”就嫁人,意在要“要挟”太公的重资,好购置军火。
潘瑜将“聘礼”让广州开古董行族叔潘伟熙高价收购,为地下武装经费。潘瑜以化名“于珍”将莲麻村一带的男女青年朋友组建成队伍,号称“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粤北支队司令部”(隶属中共领导)。
潘瑜夜不归宿,常与不明不白的男人悄悄会面的异常举动,引起族人的猜疑和不满,要按祖宗家法管制潘瑜。潘选才在与重孙女一席长谈之后,为重孙女写下长卷《木兰诗》。
有感于张军长重建莲麻村的援手,潘选才同意为国军撰写“胜利纪念”碑文。潘选才对原稿作大刀阔斧改动。山壁上“六十三字文”,“文”“字”辉映,成一景观,过往文士们大赞其为岭南“兰亭序”,名扬广州。
日军也于太平山建一寺庙勒石纪念,派潘选才故人张菊、任熙前来请潘选才出手,被潘严拒。
在李芳策划下,日特务机关派出精干小分队,化装成山民进入粤北山区,于半夜绑架潘选才,出村时与潘瑜的游击队遭遇。日分队为保证人质安全,背着潘选才逃入丛林。
潘瑜得知太公被劫持,派人报告国军及潘鸿。游击队对这一带地形熟悉,将可能通道封锁。日军被困在山中不得脱,放出信鸽请求支援。
潘鸿按潘瑜的说辞率队出发,发现一只飞鸽有异,一枪打下来,从腿上取下纸条,知道了准确位置,将部队化装成日军。
潘瑜以为日军来支援,命令拦击。真正的日特却在混乱中脱逃。
潘鸿发现误会,双方停止战斗。两支队伍会合时,粤北游击大队司令潘瑜羞于相见,让潘鸿惊喜无措。
潘选才被平安押到广州,李芳听小分队脱险的汇报,以为是潘鸿所为,派人给潘鸿送信致谢,信落在潘瑜手中,引起潘瑜对潘鸿的猜忌。
潘选才被“佛教徒”田中至吉捧为“圣人”,请其故人张菊等来陪,天天棋酒消日。“纪念”寺庙已竣工。田中最后提出碑文要求, 潘以多种理由拒绝捉刀。张菊等一起劝说,潘正气凛然,终不为所动。
田中大怒,让幕僚准备纸笔与毒酒,一盘托出,让潘选择。
潘正与张等下围棋,“劫”得热闹,等闲视之。张等战栗失持,潘却泰然如常。一局终盘后,潘端起毒酒,说:此物不敢与诸位分享,老夫独醉贪欢了!一饮而尽,摇摇倒下。
原来这毒酒并不置人于死。田中对潘超然于生死的风骨深为敬畏,不再提碑文事,只将潘选才羁押在收藏家冯武的别墅(其夫人的嫁奁),意在准备将其长期羁押。田中派人问有何生活不便,潘以琴在山中,两相孤寂为憾。田中命人从莲麻村取来带血的瑶琴。
抚按被潘无名血染的瑶琴,潘时而泪下,不能终曲。
日机关长矢畸知道潘选才画牛为岭南神笔,希望得到而敬献给天皇。在矢畸保护下垄断鸦片生意的巨富冼锦携巨款与一大卷生宣来求画。潘选才对冯的别墅大为惊叹,想到给重孙女的许愿,表示同意。
在广东众名流前,潘收过重金,展开长达数丈的宣纸拆页,开页画下一头牛饮水后,一根绳一直划下去, 在最后一页的另一水边画一牵绳的小童。各折页打一个绳结后,题款道:小童牵大牛,隔水看长流。绳上千千结,一结一个愁。
冼锦羞愤离去,让矢畸看画,大骂潘不识抬举。矢畸也以为恨,同看画的田中却以为潘画大有深意:是为太平洋战争战线太长的警谕,决定将自己的战局想法与此画一起上呈总部。
潘选才将这笔重金让潘伟熙送去莲麻村为潘瑜办嫁妆。潘瑜将这笔巨资投入武器与医药,部队更加壮大,达五六百人,纵横粤北,名动一时。
张军长对与自己并存于粤北的这支虽属隶下、却不大听指挥的“共党”“于珍”部甚为不满,有意将其剿灭,因潘鸿的从中谋划,潘瑜几次逢凶化吉、甚至转败为胜,却让潘瑜对潘鸿更是生疑。
在一次大部队“摩擦”中,潘鸿利用国军内部与伪军勾结的信息,和潘瑜部队联手“误打误撞”地与两军“合作”,取得对日伪军作战的重大胜利,受到重庆嘉奖。这个战斗打得很离谱,让张军长哭笑不得也莫名其妙。
张军长夫人陈培兰说破潘鸿与所谓“于珍”其实是潘瑜的关系,张军长将潘鸿狠狠责骂一通,却又通过“特殊通道”,以珠宝、重金,让潘鸿进入广州探视潘选才,调动一切手段将潘选才送往香港或重庆避难。张军长的用意是通过潘鸿取得对潘瑜部的话语权。
潘鸿对潘选才落入虎穴并在那次行动中受到潘瑜的质疑一直不能释怀,以为只有救出“太公”,才可得到潘瑜的理解,以赴义决心扮成东山少爷出现在广州。
当潘鸿来到潘选才面前说明来意时,潘大惊也无奈,对他晓以当下汉奸人格的卑鄙处。我不走你可安全离开,要不谁都走不了的。我已是朽木之人,作炊薪也无好火,你与瑜儿才是希望,你不应履此大险……
果然,矢畸早关注着冯家别墅,得知潘选才正“悄悄地与故人” 一一道别,准备收网。其实,在潘选才的虚言掩饰下,潘鸿已离开冯府,倒是在李芳的眼皮子下(他挂在脖子上的银菊坠子,让李芳以为潘鸿仍是“卧底”)离开广州。
日军准备发动第二次粤北战役,意在打通粤汉铁路。作战后,张军长带领部队转移。潘鸿对潘瑜情不能舍也不放心,请求留下打游击,张军长有意让潘鸿收编潘瑜部,给潘鸿以重兵,任命其为“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少将大队长”。
战中,国军将日军一联队以五倍之兵力围于粤北山中。日军陷入被全歼绝境。
田中为其空投粮弹,但多为国军和村民所得,最后决定以流溪河船运北上解围,两次北上的船队都被封锁流溪河要津国军(潘鸿部)、共军(潘瑜部)凶猛狙击而失败。
田中得知流溪岸上敌军竟为潘选才的重孙女潘瑜、未来重孙女婿潘鸿部,以为大可利用潘选才作山中残部解围交换条件:在李芳的首肯下,田中不顾幕僚的劝阻,决定自己陪着潘选才水运北上,以潘选才交换被围日军。李芳自愿同行(她以为她与潘鸿会有默契)。
一艘军舰和满是战略物资的船队在一机动船的牵引下准备出发。
日本和服装扮的李芳为潘选才抱琴,招呼身着将军服的田中和潘选才在军舰舰桥落座。
流溪河百丈瀑险要处,潘鸿的国军阵地与潘瑜的粤北部队炮石严阵以待。两潘不时通话,互祝胜战,其间多有恋人的猜忌和外人不解的缠绵语。
传令兵送来日军关于以潘选才交换撤出被围日军的信函,潘鸿在电话里读与潘瑜听,潘瑜不知所措。
日军舰海军陆战队军旗浮出雾霭,船队远影渐次清晰。
军舰舰桥上,潘选才危坐抚琴《十面埋伏》,李芳优雅地添水,扶着军刀把,田中沉浸在阵阵琴音之中。
百丈瀑隐隐可见。潘鸿对舰桥上的潘选才大惊,建议潘瑜,作为交换条件,这次作战任务应该取消为好……
潘瑜从望远镜里看专注抚琴的曾祖父,悲愤交加,涌出泪来……
舰船愈来愈近。潘选才专注抚琴,田中意态沉迷,李芳扶栏远眺,目光殷切平静,笑意里似胜算在握。
潘无名的墓地依稀可见。
作者:
《华夏》杂志主编 、全国重大典型事迹报告会撰稿人 刘迪生
《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都市头条岭南作家主编:

池朝兴,作品走进社区、学校、歌坛、书法、央视、国际的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罗援将军主持的《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作协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副主任、宣传媒介部主任,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