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岁月“诗”作伴,只留“真诚”在人间
——序王长俊诗集《只留真诚在人间》
文/张康德
今年86岁的南京师范大学原中文系主任王长俊教授的诗集《只把真诚留人间》即将付梓,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可喜可贺。
这本诗集是他《山湖集》(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中诗歌部分的增订本。原书共九辑,最后两辑分别是“古体诗”与“新诗”。本诗集共收诗103首。新诗和古体诗词集于一体、二者兼而有之,以古体诗词为主,予以为其中的歌行体不乏佳作。其诗题材涉猎广泛,清辞丽句,要言不烦。按诗的内容共分为五辑:四海风云(14首);人间万象(17首);缅怀酬唱(22首);,风光依旧(34首),闲情偶记(16首)。另加附录,附录收录了其两篇论文(《泛论诗歌的本质》《诗的情感与诗的形式》)和作者著述目录以及作者小传:《我的文学路》。
王长俊教授可称得上共和国的“老学究”,他是个学者型的诗人,终身与“诗”作伴,教书育人,两袖清风,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1936年9月16日他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一个普通家庭,1957年他在扬州市新华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就读期间即尝试着将中国古代寓言从散文译成诗歌。196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不久被学校抽调去“审干”和“农村社教”;1966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在《江苏红卫兵报》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小扁担》。“文革”期间,他被先后抽调到南京“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诗歌创作组”和《南京师院学报》编辑部工作。在“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开始写文艺短评和学术论文,1977年在《南京师院学报》先后发表了《关于诗歌特点的商榷》、《泛论诗歌本质》,对古今中外主要的诗歌定义展开讨论。此后,在诗歌研究领域他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先后出版了《诗歌美学》、《诗歌释义学》、《诗歌意象学》3本专著。20世纪70年代未至80年代初,他又将视角延伸到美学领域,参与了《美学基本原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20O2年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曾受聘担任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语文系主任。并出版了个人诗歌散文集《山湖集》。截止今年(2022年),他独著、主编、合著著作共15种(详见本书附录二)。除此之外,他还曾担任诸多社会职务:中华美学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职,现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而今已过耄耋之年的他,夫妻恩爱,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幸福安康。祝愿他健康长寿,颐享天年!
《与元九书》云:“诗者,根情。”西晋文学家陆机曰:“诗缘情而绮霏。”故王长俊教授说:“诗歌是情感语言的浓缩形式。”(《诗的情感与诗的形式》)没有情感因素的存在,诗就只剩下枯燥的和僵化的语言外壳,就毫无生气可言,也就失去了动人的力量。任何与感情相脱离的形式都是死形式。一旦形式中有情感的灌注,这个形式立刻就生动起来,成为一种活形式。诗歌正是有了感情才获得生命,有了感情的诗歌就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
诗人创作,触景生情,情不可遏,便寻找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便传达感情。我们与其说诗人是在描绘客观世界,不如说诗人是在展示主观世界。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应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诗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渲泄。这在王长俊的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看以下两首诗,可见一斑。
《打渔人》:日落西山下, /天空收余光。/众鸟还巢急, /行人返家忙。/渔翁无归意,/凝视水中央。/试问打渔人, /何故不收网? /叹息复叹息: /家有读书郎。/应试差一分, /无缘进课堂。/无奈钱铺路, /万尾须入舱。/此去无他路, /惟有多撒网。/船头系未来, /网中藏希望。/听罢情难抑, /心已半截凉!
《母恩难忘》:天天起早摸黑忙, /为盖几间房。/积劳成疾染绝症, /中年去天堂。/天人两隔七十载, /梦里诉衷肠!/当年遗言犹在耳, /至今未敢忘。/此生未能尽孝道, /憾事一大桩!/我若大病勿救治, /陪妈游四方。/母恩如山又如海, /何曾要报偿?/每念慈母情难抑, /泪滴已成行!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作家的情感被生活“唤起”,然后又把这种情感凝结在作品中,作品中的情感又“唤起读者与作家同样的情感。所谓艺术或艺术活动,无非是这两个层次的“唤起情感”的活动。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予以为大家之言极是。
诗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最后,予步作者卷尾诗韵略做修改,作诗《七长·赠王长俊教授》:
为人处世不亏心,生活充实人称赞。
读书写作苦中乐,一生心血洒教坛。
追名逐利非君愿,与世无争心且安。
从来不做升官梦,知足常乐多悠闲。
居安思危常忧国,蝼蚁溃堤须防范。
著作等身堪效尤,悠悠岁月诗作伴。
过眼烟云随风散,只留真诚在人间!
2022年3月27日于金台戴家湾
作者简介:张康德(1963.2.6-),陕西眉县人,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管理系。研究员,高级编辑。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央文献与党史研究院、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地方志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文联荣誉主席,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艺》总编辑。文艺之窗网(http://www.zgwenyi.com.cn)、文艺.手机、非遗.手机创始人。中国当代百佳诗人、陕西省资深修志工作者、全国方志十杰。 (微信:13319170325:E-mail;kd1963@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