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 话劳动》
作者:陈志喜
诵读:冰清
编辑制作:冰清


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是实践的第一要素,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劳动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给劳动者带来许多欢乐。
我初中毕业后,在农村采石场工作五年期间,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
例如改石。把大石头砸开,分成数小块便于搬迁运输。这里就有许多学问,如果没有老师傅教你,光凭蛮力,把石头砸成圆球你也砸不开。这就需要日积月累会观察石头的纹路,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改锤。
例如拆山。放炮后,山上布满浮石,需要人手提撬棍,腰系绳索,爬上山去,把浮石拆下山来。
这里也有许多学问,如果你是个愣头青。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捅,可能就把小命儿给交代了。必须从两侧向中心地带拆。首先要选好退路,石头一旦松动,滑下山来,必须能退到边旁,躲避落石。其次是观察好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撬棍插进石缝儿稍一用力,轰隆隆,一片石头滚下山坡。
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省力,事半功倍的劳动方法和技巧。
当你欣赏自己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为集体和个人创造出财富时,心里便充满了欢乐。
亲爱的朋友,让我欣慰的告诉你,这五年的劳动锻炼让我受益匪浅。
1976年我刚上师范学校时,学校新建了许多教室,打地基用的石料到处都是。有一次劳动课,我们班负责把石料堆起来。有一位从农村来的男生,比我块头儿还大,围着一块百十来斤重的石头转了好几个圈,试了几次就是搬不动。我站在他身边笑了,他问我:“你笑什么?”我说:“这块石头我能举过头顶。”他根本不信,说我胡吹。我俩打赌,如果他输了,把他口袋的一盒烟发给大家抽。当时全班约40名男女学生在旁围观。我那时20岁刚出头,血气方刚正值年轻。一弯腰搬起石头,高高举过头顶,扔到石堆上。围观的同学们热烈鼓掌,那名男生掏出香烟发给会抽烟的男生,大家哈哈一笑。
1978年,我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山里。学校对面是个部队哨所,有两名战士,一名班长。久而久之,我们彼此之间混的都特别熟。因为都是年轻人,关系非常融洽。
有一天上午我从学校大门出来,看见战士小陈在河沟里用大锤砸一块大石头,班长和另一名战士在离他不远处正在捡石头。我便走过去问小陈:"你们捡石头干什么用?"小陈告诉我,准备用石头砌个做饭用的高炉。我看了看小陈面前的那块大石头。有一尺来厚,跟写字台面大小差不多,再看看小陈手里那把24磅鸭蛋型大改锤,我便问:“这锤你会用吗?”他说:“我能举起来砸了半天,就是没砸开。”我告诉他这石头我三锤就砸开。小陈听后,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并大声喊:“班长!班长!陈老师说,这石头他三锤就能砸开。”班长和另一名战士闻讯围拢过来,班长对我说。:“陈老师,你要是三锤能砸开这块石头,中午我请你吃猪肉馅饺子。”我接过大改锤,举过头顶,形如弯月,落下似流星,对准石头面上的水纹用力猛砸。一锤见响,两锤见缝儿,三锤上去,石头啪的一声裂开了。三人对视愣了一会儿,同时挑指称赞:“陈老师,你真棒!”
中午放学后,小陈奉班长之命到学校请我过去吃饺子,边吃边聊,我向他们讲述了我有五年采石场劳动工作的经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我对劳动的亲身体验,真正理解认识到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作者简介:陈志喜1955年1月出生于北京门头沟,喜欢文学,曾在北京多家报纸电台,发表新闻故事。在北京电视台丶中央电视台,首都公安报、京西时报、百花山杂志,发表刊登过诗歌。

简介:冰清,北京燕化离退中心朗诵协会委员,喜欢音乐,朗诵,摄影,钟爱朗诵艺术,用情感带动声音,用声音传递情感,让声音插上情感的翅膀,用心灵翻阅美丽的阳光。
2018年10月参加快乐50大学全民朗诵全国大赛获得“三等奖”
2019年初朗诵作品曾在燕化传媒中心媒体平台发布。
2019年8月参加《中国梦 燕山情》全国朗诵总决赛获得集体组铜奖,2019年8月参加《中国梦 燕山情》全国总决赛“获得个人最佳作品奖”和“优秀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