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聊天记录——关于对历史人物:苏武与李陵的品评-
文/嘟哥、喆哥
题记: 这段对话发生在三年前八字门福建千里香鱼丸馆。父亲去学校接儿子补习,晚餐品食鱼丸,儿子分享语文课上对历史人物的感想,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以下一段关于苏武与李陵历史人物的交流。

儿子感触:人的命运摆脱不了历史潮流,今天语文老师讲苏武牧羊很生动,谈到苏武对汉朝的忠诚,在荒漠草野餐风饮露十九年,食草籽捕野鼠,柱持使节,终于生还而归汉。老师说苏武忠而有愚。
父亲接过话:苏武的确是愚直的性格,气节可嘉,但这种不捌弯,认死理的性格在现代社会还是不值得提倡,太过的偏执性格气质,容易钻牛角尖。

儿子回应:苏武的这种性格有家族的特点,你看他的哥哥曾为汉武帝御前侍卫,为皇帝抬轿时不小心崴了脚,被朝臣弹劾嘲议为大不敬,苏武的哥哥觉得错大了,有负皇帝威仪,居然自杀了。苏武的弟弟,在官府当差,曾受命去追捕朝廷要犯,结果犯人逃走了,他空手而归,无法交差,悔恨不己,也自杀了。苏武也是这个性格,被匈奴抓获后死不投降,幸好单于没开杀戒,他忠于使臣的责任,艰辛求生才没饿死。 (此时父亲没有去核实苏氏兄弟的史实)

父亲顺应: 偏执的人有责任心,但也喜欢去追求完美境界,苛全责备,如不合理调整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苏武的哥哥的确比苏武还愚,还迂。怎么对外界的评价反应如此强烈,甚至于连性命也不要了?苏哥是不小心崴到脚才使皇帝轿倾,只要内心对皇帝忠诚敬畏,就行了,何必受别人影响而否定自已的耿耿忠心呢?太容易被暗示绑架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苏弟抓不到犯人,已经尽了力根本无需自责,大不了不干官差了,居然自弃性命,即使追责也罪不该死吧,主要还是一根筋,认死理,思维不灵泛。

儿子继续:另一个人物李陵,也是被历史改写了命运。
父亲回应:人的命运的确受历史潮流的影响,有时只能去顺应,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人生期望是好事,但也要合理定位。
儿子继续:你看李陵就灵活多了,他是大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老时,想最后搏取功名,霸蛮要求出击匈奴,但皇帝并不看好,当时皇帝依赖的大将是卫青、霍去病。结果李广出征迷路,未及时会师参战,自尽。李广的儿子也因犯事革命。李陵骁勇善战,一直想恢复家族荣光,但上天就是不眷顾他,一次率五千军马出征匈奴,点子奇低,遇上匈奴主力十万,被合围。李陵虽然作战勇猛,杀敌过万,但最终寡不敌众,被围歼,活擒。如是苏武被敌人活擒,肯定自杀了。但李陵处事灵活些,为活命居然投降了匈奴,后来被封了个王,从此再未归汉。

父亲听儿子饶有兴趣地说到李陵,顿时觉得通过对比苏李二人可以实现多元和灰度思维方面的启发与探讨。于是开始评价李陵: 李陵,作为武将与能够指挥五千军马的统帅,他的作战、处变、应对的能力绝非苏武可以相比。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思维僵直,偏执顽固,缺乏灵活性,一根筋去处理,一个模式去迎敌作战,就逢战必败。除非十倍百倍于敌军,才略有胜算。苏武如与李陵换位,让他来指挥五千兵马,可能根本不会有自损五千,杀敌过万的战果。以苏武的个性,最后苏武本人要么自裁于阵前,要么顽抗到最后一人,被匈奴兵斩杀。根本不会有李陵的这种人生结局。另一方面,李陵如果与苏武换位,李陵很可能不会死嗑在荒漠荒野十九年,他也许早逃离塞外回汉,或是人间蒸发了,“李陵牧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儿子继续:我觉得苏武太亏了,耗了十几年,忠于汉朝,汉武帝居然只赏了他二百万钱。但李陵叛投匈奴,汉武帝居然不顾情面灭了李氏九族。
父亲回应: 要换位思考,只站在苏武角度看不妥。汉武帝朝中大臣大将无数,功高于苏武者,不胜人数。苏武既无掠地攻城之绩,又无兴国建业之功,仅凭一次并不成功的出使就要封侯封爵,是不可能的,精神气节固然可嘉,但不能打破封赏激励方面的平衡,不然朝廷上会有人不服,今后更无人为汉朝出力。李陵为名将之后,影响很大,汉武帝不痛下杀手,难息众怒。杀一儆百也是皇帝常用的残酷政治手段。

儿子继续评价李陵: 李陵是很聪明,虽然保住了生命与名利,但他在匈奴一直很自责,他和苏武是好朋友,年青时都在汉武帝跟前做事,是同僚,关系不错,好像苏武的老母虽未诛杀,但年老去世时,无人送葬,李陵无法回来尽孝,还是苏武出力出钱帮他安排了后事。两人通信中,李陵表明自已投奔匈奴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我是李陵,即便身在匈奴,也可以暗暗帮助汉朝。如果汉匈开战,尽量回避不领兵去攻打汉军,难得在其间左右为难。

父亲笑而语:人生中朋友之谊十分珍贵,交友很重要。对于攻不攻汉的问题,也许有人可不会是你的这种想法,如果被灭九族,他可能把家仇凌架于朝廷利益之上,攻汉复仇之心更强烈,先家仇而后国恨。当然矛盾不可调和,置身事外也是明智之举。试想,李陵如领匈奴兵攻汉,赢了会更自责,输了则有暗通大汉之嫌,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对于李陵投降匈奴行径,其实我们要跳出历史看历史,仅站在汉朝廷的角度看,是叛逆不道的。但个人都是历史大河的一朵微渺的浪花,匈奴族与汉族都是而今中华民族的先族,李陵服务匈奴族,在塞外只要为民族生息繁衍作出贡献,只要没有祸害人民,作恶兴乱,也无须去狭隘的自责,当然他处于那个年代是很难自宽自解的。平时我们一定不能被某些狭窄的眼光与狭隘的思维绑架,一定要学会站高以后看问题。 明未清初,一批如文天祥一样的忠臣至死不屈,陆秀夫负幼帝蹈海而亡,他们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载于史册。但你又能否认一批降清的明朝旧臣么?他们帮助清王朝改革尤擅游牧、马上打天下的虏习,下马治天下,佑护农耕,休养生息,从而使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功效不可否认。

儿子认可并感言:看待历史确实要全面。
最后父亲因势讲了一个观点:李陵与苏武都是同事,但他们的性格气质、家势宗族背景、成长成才经历,能力特长特点,思维习惯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是不同的,两人在同一历史时期走的是文官武将的不同路,在变幻的时世下收获到不同的人生结局。具体说,苏武当不成李陵,李陵做不了苏武。信不信?苏武无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的家族名气,如率军战匈奴,即便战至最后一人,匈奴兵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而于李陵,只要他求生,便有活路。所以,在学校在班级你们对于成绩排名排位,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不必互相攀比,都要淡看,因为我们提倡:既然无法相比,李陵做最好的李陵,苏武做最好的苏武,要像他们把人生中最基本的东西愛护保守到最后一息!
补记:
看历史,数风流。苏氏宗族迁客骚人、文臣武将多矣!
东坡临故垒西边,赞江山如画,指点三国一时多少豪杰!巨著洪篇穿越时空、气势如虹,铺卷天地而来。他一生宦海沉浮,胸怀浩然正气,乐观旷达,参透人生祸福,超脱地看待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处世不惊,始终怀着一种无风无雨亦无晴的人生体验;不以已忧,奋励向上,救民济世,甚至保持着一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进豪迈理想的人生态度。 而苏武牧羊,执着顽强,不识时务,足以让后世奸滑之徒汗颜。这种苏氏的“哈醒”气节,忠义乾坤,流芳百世,彪炳丹青!
正是这些历朝历代忧国忧民、扛事挺命,有性情本色,闪烁着理想之光的“哈醒”们,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铮铮铁骨与忠实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