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杜甫
— —纪念杜甫逝世1250年
作者&书法|王伟-知止(中国)
朗诵|阳台(中国)
诗人已死!人间谁烧纸?
1250年前,伟大的杜二甫先生走了,带着少年的秋风、五斗的文章以及经世的绝望,走了……历史真是一面魔镜,我们这个满大街都是诗人的伟大时代,竟然没有人记起。
公元 712 年,唐玄宗登基。同年,杜甫出生。那时的盛唐,国力雄厚,政治清明,杜家祖上世代为官,名声赫赫。孟郊46岁才看尽的长安花,杜甫3岁便在东都洛阳识得。“老师,何为天地?何为大用?”“去走,去看,去时间里找。”7岁的杜甫,能对诗作赋,张口即咏凤凰。承祖父杜审言的诗歌家风,习文之余,也爱爬树下河。年过二十,仍未赴京赶考,先是历时五年漫游齐赵,又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寻仙访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年意气风发的身影,静静立于云端。泰山之顶,仙雾缭绕,向下望去,满眼皆为绿野生灵。

年轻时的杜甫,也曾锦衣玉食,爱写“佳人雪藕丝”、“香芹碧涧羹”,晚年游湘困于船上,五日无粮,靠县令命人送来酒肉才得救。如今饿走半生,终以“软炊香饭缘老翁”自侃,恋上一碗白米饭给的安心。只有被饿过的人,才懂得食物的珍贵。一蔬一饭,是疲惫生活中的诗与远方。
747年,杜甫踏上仕途之路。屡经应试,不中;奔走献赋,无果;被委任河西尉官,不受。迫于生计,最终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无用之职。
43岁这一年,杜甫从长安回家看望妻儿,一路经过骊山、泾渭,所见所闻,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炎凉世态。魔幻的天宝元年,骊山一片歌舞升平,唐玄宗正与杨贵妃于华清宫避寒寻欢,而风雪夜归的杜甫,推开家门,只闻哭声,最小的儿子已饿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三月,恨鸟惊心,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百姓生灵涂炭。都说君为天,臣为地,可天地之间,人在哪里?大唐已不似杜甫生时。

759年,杜甫辞去官职,举家寄居秦州。由于没有俸禄,生计艰难,只能以橡栗和野菜充饥。许是因为食物匮乏,这一年他写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韭菜,是友人夜里冒雨剪下,米饭虽糙,却是特地开炊新煮的。“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用槐树叶榨汁和面做成的冷面,名曰“槐叶冷淘”,三伏天食用,可去暑热。杜甫觉得此面甚好,欲写诗敬献给君王。
成都,成都,没有玉林路,没有小酒馆,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饥寒交迫的杜二甫。满腹经纶愁柴米,尽管锦官城有的是风花雪月,浣花溪多的是风情佳人,诗人却用生命的悲壮成为诗人,成为了不朽!759年冬,杜甫一家自秦州迁至四川。初到成都,物资短缺,全靠表弟王十五和老友高适集资援助,自己又写诗向各友邻借来树苗与竹子,才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韦书记,你家的瓷碗真好看,能否借我几盏?”“萧县令,向你讨桃树苗一百根。”“高适兄,江湖救急,我家缺粮了。”画家韦堰前来拜访,见杜甫家徒四壁,为他画下一幅骏马图,杜甫当即作诗言谢,“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草堂、骏马和他自己,皆融在东林竹影里,大概这也是他想终老于此的决心吧。
热心的邻居,有时会为杜甫送来青瓜和红樱桃,他欲投桃报李,也将自种果实与邻居分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邻妇扑枣,他不怒;南村穷儿盗茅,他不追。是他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普通人的岁月静好,是多么脆弱,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时光的镜头一再回到杜甫的茅草屋。长夜多雨,布衾冷彻,床头潮湿没有一处干净之地。悲凉是底色,却忽有一句呼声疾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成都,浣花溪,阵阵秋风愁煞人,秋雨打在棉被上,一滴一滴。床上的杜甫探出一只沾湿的脚,月光淡淡地照着,观世音一样冰凉。秋风四起,茅草纷飞,一直飘摇至江郊边。几个小孩见势,连忙拾起抱在胸口,临走不忘回头大喊,杜老头,这茅草现在归我们咯。大风破屋,连夜漏雨,在南村一带常常发生。倚在门边的老人,望着稚子离去的背影,思绪飘向了远处……
杜甫离川,向荆楚而行,其初心乃是北返——关中或河南。然而,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不可能第二次回到故乡。怀念故乡的人,终将死在遥远异乡。
李白诗云“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杜甫则说,“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其间的落差,不仅是诗仙的飘逸与诗圣的凝重相区别,而是心怀天下的少年游与心如止水的暮年返乡有着万千迥异。安史之乱中,杜甫最牵挂的人,是李白。他和李白曾共游山河,自年轻时便是知己。得知李白下狱流放,杜甫沉郁起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我虽沦落秦州,听君遇赦,急盼音讯……他亦写长诗,为剿灭安叛献策,关注时局,又设法减轻百姓负担,对历史做出极为密集的回应。连东坡也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
广德元年春,52岁的老杜,听闻朝廷收复河南河北,喜不自胜,涕泪满衣,挥笔写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东都洛阳,繁花似锦,昔日的少年已颠沛流离30 年。

公元 770 年,战乱结束,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这里的风光与长安不同,湖山如烟,桃花成映,淡紫色的鸟群有时向上飞,有时又往下落。道是人生不相见,偏又在这,遇到故人李龟年。四十年光景如梦过。流落的李乐师,也曾是君王客上座,如今白发垂耳,想必乱世的饥寒冷眼,皆已历遍。他们是否相认,杜甫未曾提及,只留下淡淡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天已向暮,晚云卷舒。诉尽衷肠后,他该如何自渡?唯有一春,一人,一落花而已。
770年秋冬之际,当潭州天气转凉时,杜甫却决定离开——离开潭州,离开荆楚,离开南方。可以推断,此时的他,已然万念俱灰,他只想回家,只想死在故乡的土地上。因为,在安土重迁的古人眼里,客死异乡乃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甚至超过了不幸本身。

于是,杜甫又一次来到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秋冬之际,风急天高,水阔云低,一只漂荡于洞庭湖流域的客船上,如同一朵烛火被风雨浇灭的前夕,忍不住用最后的闪烁抚慰自身的光芒一样,自知大限将至的杜甫,完成了生命的绝唱:《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他再一次自怜、自伤、自挽:“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诗圣最后那几年,陪伴他的只有洞庭湖上的那支破船,以及冰冷的风和饥饿。弥留之际,杜先生一定在回忆安史之乱后的长安街,投奔仕途路上的囧迫,艳遇李太白的豪迈,还有半岁儿子饿死时的眼神。不敢想象杜甫是在怎样的挣扎和哀叹中走完孤独的最后一段路,那双悲悯的倦眼到最后有没有能够闭上?

从此,不再有寒冷,不再有饥饿,不再有疾病,不再有漂泊,不再有冷眼,不再有辛酸。无论是“致君尧舜上高蹈”的理想,还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残酷现实,都成为诗行浇铸的记忆,这记忆,是一瞬,也是一生。
何为天地,何为大用?他穷尽一生追寻的答案,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大丈夫当胸怀天下,为百姓谋福,才称得上大用。他关怀苍生的热诚从未变冷,他为百姓呐喊的真实的声音,千百年后亦有人听。
只有诗能喘息风烛残年的生命,只有文字能扛起你的灵魂之重。在这冰冷的人间,穿越千年,人类欠你一个道歉!今夜,我的世界只剩下眼泪和戈壁,归去来兮!
玻璃晴朗,桔子辉煌。 ——北岛
愿老杜在天堂,温暖明亮。


作者&书法家简介:
王伟,笔名知止,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房地产CEO。心有八爱:写字,码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厨艺。
自幼学诗习书,饱读古今经典,以苏东坡为偶像,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作品满含蜀风雅韵,尽展云天襟怀。
代表作:《如果我在四川遇见你》、《巴渝大地赋》、《蜀山赋》。曾出版作品集《白昼之光》、《明月清风》、《中国当代作家精选》等。
诗观:思想是文章的母亲,哲学是文章的近邻,境界是文章的灵魂,张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气,有爱的力量,有温度的生命,有氧气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虚无的内心种植芳香,苟且而深情。
书法观:书法,骨子里的中国艺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为书写注入生命的意义,于灵魂深处铺开时光,笔墨穿行,长河流淌。

特邀金牌女主播简介:
阳台,热爱生活优雅大气心存美好的女子,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旅者。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书法作品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