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英雄气概《无衣》来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曲抗美援朝战歌,让人热血沸腾,展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凝聚着一支人民军队的铁血精神、一位人民军人的血性男儿、一种向死而生的所向披靡。这又让人想起历史上秦吞六国、一统华夏的气贯长虹之举,想起了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一改奖惩而立起秦人好勇尚武之风。这之风是一种什么样的英雄气概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诗经》里的《囯风•秦风•无衣》篇中,来领略一下它的张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谁说我们没有衣?与你同穿那战袍。
君王号令去征战,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号令去征战,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同一起!
谁说我们没有衣,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号令去征战,修整铠甲与刀兵。
杀敌与你同奋进!
“岂曰无衣”,一句开头反诘之问,一下子将秦人的好勇尚武的性格展露无疑,可谓先声夺人,有如大山般深沉、大海般宽阔。对这个“衣”字,有人给出了新解,认为古人的“衣”字最早造字有另一意之解,说是有女人生孩子之“胞衣”之蕴。如果用这一意来解读诗中之句,那么就更合诗意,与接下的“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不断递进就更有气势了:谁说我们不是一母所生没有血缘关系?我们同穿一样的战袍、一样的内衣、一样的战裙。战场上的兄弟手足团结之情跃然诗中,有着同仇敌忾之心,不是兄弟胜以兄弟,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连战衣都备不齐,可是大家什么都不计较,只有团结互助,一种铁血精神油然而生。
正是在这种高昂的斗志下,“王兴于师”,君王发出了战令,号召要起兵打战,将士义不容辞,君王有命,将士赴汤蹈火。于是有“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之为,修好戈与矛,修好铠甲兵器,检查好各种作战装备。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他们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同仇敌忾,已经做好一切准备跃跃欲试,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大家就如同离弦的箭一般所向披靡了。

《无衣》无疑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英雄赞歌,读了无不让人热血沸腾,无不被诗中的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染。所以宋朱熹在《诗集传》中由此说道:“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是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之蕴意,更看出了古时秦人好勇尚武之精神势不可当。
大秦帝国去了,大唐盛世又来了,接过秦之风,有了唐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之悲壮慷慨,一股边塞之风刮过千秋万代而不止。《诗经》中《无衣》里的秦人这种好勇尚武之精神,在历史长河之中历近三千年的冲刷激荡,终积淀在中华民族基因之中,形成于中国人之脊梁。今日之中国,有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无畏气概与英雄精神,以不好战更不畏战之神韵,构筑起一道钢铁长城,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上甘岭”精神就是新时代的铁血军队与血性男儿的真实写照。
(二O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