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 好 说 话
文/赵岱青
有句话这样说的:语迟人显贵。
某次机会,有幸见识了一个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的副团军官,气宇轩昂,五官俊郎。席间,他说话不多,临到他敬酒的时候,他不矜不伐,语调不疾不徐,如春风过耳。我由衷赞叹,他这音质适合朗诵。
我想,这样的人投放在人间任何角落,他都不会跟任何人发生摩擦。第一是他谦谦君子的涵养,其次是他那掌控有度的语速。行伍出身的人,每天在60分贝里只吐出30分贝的声调,待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天天听着温和的语言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请好好说话——我们经常提醒孩子,在别人面前礼貌用语。这碎碎念,一是培养孩子尊重别人,二是培养孩子做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嘱咐过我们?只不过我们把父母的教育一脉相承而已。
我向来推崇有事慢慢说,能商量着说就别用祈使句(遗憾,我也是没能做到)。当然,人真遇事急眼的时候,哪里顾得去讲究用什么腔调说话,瞬间扫一机关枪下去,至于被听人能不能接受,不是他短时间内所意识到的。这种没有策略的说话方式,引起双方不快那是必然。
最近一次下班搭顺风车,本来是准备坐公交来着,走到在同一市场卖家具的邻居面前,他们两口子拦下我,让搭他们的顺风车回家就是。我也没客气,钻进他们的纯电动车里,感受一下锂电池车的车感。

这邻居老楚,正要倒车调头的时候,夫人以为他要走另一条道,就顺口提醒他一句。估计是老楚忘记了车里突然多了一个人,就怪夫人多嘴,一时性急回了媳妇一句:你多管些闲事(记不清楚啦,就是这个意思吧)。我的余光扫过和我坐后排的媳妇儿,她的脸色蒙上阴影。为了缓解这突然冒出的尴尬,我急忙岔开话题打开话匣子,把话题引到他家的车上来。老楚文质彬彬,平日里估计很少这样对媳妇说话,所以后面说话的语气里也带着对媳妇的歉意。(提示:后面这句话你适当换气看)这一路,我们从纯电车的优点聊到我们熟识的人以及开发我们小区的老板家的家风还有家族之间互帮互助的格局,车子里的空气在我们互动话题里变得畅快起来,加之我不失时机地歪头和楚夫人附和几句,到家后,她似乎忘记了上车时的不快。
说实话,当着外人被自己老公呛,哪个女人心里也不会舒服,包括我;可这夫妻之间的“呛”,绝对不是一两家的现象,应该是家之常态,“呛”本无心无意,就是一时性急而已。

最近又一天下午,我让朋友的夫人给我处理一下店面外墙,局部变一下颜色。朋友爱笑,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可是那天他帮媳妇在墙上画线的时候,夫人提醒不用手工画,直接用红外仪找水平即可。这个爱笑的家伙,也是突然之间是听错了还是理解错了媳妇的话,扭头就是一嗓子:怎么干我不知道?你叨叨啥!
当我感觉不妙以为我这嫂子会接下来跟朋友哥“对呛”的时候,幸亏这嫂子长的壮实心也宽广,语气里依然风平浪静的又提醒了一句。(提示:看后面这句您还需适当换气)不知是她习惯了男人这一性急就“呛”的态度还是本来就不当回事习以为常,还是我的心理脆弱矫情?反正我立马对着梯子上的朋友补上一句:我在这里,张哥你说话注意一点语气昂!

请好好说话,我经常纳闷,为啥别人说错的时候我们的耳朵不敏感?不仅不会不愉快也不会针锋相对反而和颜悦色?为啥“自己人”一张嘴就会“呛”与“被呛”?在耳朵接收到对方话音还没正确分解其意就闪电般“呛”过去,这是因为啥呢?难道对方说话经常出错,你不堪忍受久而久之就条件反射了吗?干嘛不问一句: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明白?可是亲人之间天长日久过日子,哪里来的那么多好听的话又哪里来的那么多不入你佛耳的话?
看来,亲人之间说话对方“吃”得急消化不了就会“呛”对方而不是“噎”到自己,这个心理现象有待商榷。

还是最近,我搭乘给我家送货的货拉拉货车,司机是才来两年的东北人。因为我需要同车回家开门,司机就让一起来的媳妇先回家休息,他耐心地给媳妇从自己手机上划拉搭车信息,嘱咐媳妇拿着他的手机,直到看媳妇坐上车后再和我一道离开。途中我们攀谈,得知他媳妇大他两岁,他说他的活一个人做一天下来会很累,媳妇搭把手就轻松得多。途中他估计媳妇已经到家,就用另一个手机很温柔地拨打过去:喂?媳妇,到家了没有?这话温柔地那个舒服!他开着车边跟我说着话边摸起手机给媳妇打电话,一连串动作都是一路上在挂记着回家的媳妇儿!我看着口罩外面的那双大眼睛,就在脑补他们夫妻的平常儿,他们该不会有一时性急就亮开嗓子“呛”对方吧!
跟最亲的人张嘴就“呛”,这个家常情况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点匪夷所思。请跟最亲近的人好好说话他不香吗?为啥同样都是没听明白或者没理解对对方的话就急着去“呛”,亲人和外人之间心理转换那么快?

我也是经常被我家老兵“呛”老兵也被我“呛”,就是一句话的事干嘛不好好说呢?被“呛”是很伤自尊的,所以“怼”过去是必然,尤其在外人面前,这不是情绪问题,伤自尊就像是摸了老虎屁股,惹不得。细思量,难道性急就真的控制不住吗?不可以训练吗?
因为性急不好好说话,生活中引起矛盾的事件应该不胜枚举。夫妻矛盾,家庭矛盾,在外和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还有多大的事呢?就是语气用的不恰当而已。但是,就是这语气,如果和开头我夸赞的那位先生那样说话,应该每个人一张嘴就是口吐莲花,怎么会脸红脖子粗地由“呛”到“怼”到矛盾升级!
多检讨自己,多增加一点好好说话的意识,如果是因自己说话方式不对而给亲人,外人造成伤害,请放低姿态表示歉意,该说对不起的时候别不认账,你可以原谅自己,你认为无所谓避重就轻,但在对方心里是给你减分的,TA不会原谅。

作者简介
赵岱青: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副秘书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员,业余时间用文字煮生活,记录散落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