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桑赋
文/黄桓存
还是那片天,还是那片地,还是华夏子孙。千年古桑陪伴着黄河故道这方人。曾记否?滚滚黄河其势滂沱,它的肆虐,它的赐予,造就了三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地。不说史前的神话传说,甲骨钟鼎的记载,德政千古的大禹治水——也许是这纵横千里,青苗荡漾、金穗摇曳的成因。
古老的夏津县域,是大禹划九州,古代文明之地的一分子,这里至今人们把禹公奉若神明。栉风沐雨,挖掘改道, 多少代人啊,矢志不移的继承着他的精神。桀骜不驯的黄河改道时甩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连绵几十里的沙丘,它好像继承了黄河易怒的秉性,时常风沙漫天,重浊龙卷。大自然的恩赐,上帝随意洒下了种子,桑柳杨槐,桃李杏柿繁衍生长。虽然无序,散散落落,但它们兴兴灭灭,无不顽强的生长着。

据说,长江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南各类果树在这里无所不有,谓风物乃自然环境使然。因次史上留下了杂果之乡的美誉。树群中数桑树生命力最强了,有土壤它便可生长,十几米之高的沙丘沙土流动,寸草不长,它却枝叶茂盛、冠状如云。
谁能怀疑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祖先摸索发现了这一规律,他们植桑造林,防风固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1500多年了,史书有载:此间桑树繁盛期曾达80000余亩,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
美好的史记、传说太多了,慈禧口啖仙果,笑音犹在;汉之养蚕兴盛,竹篓锦帛……感叹啊,鸟语花香,碧波荡漾里,浸满代代华夏子民的心血、汗水。

历史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黄帝、蚩尤、共工大战,燕王扫北的铁蹄烙印,日寇的焚烧抢掠,这里就像骚动不宁的黄河洪流,冲击践踏着古老的桑林,文明被兵燹。悲哉,壮哉!
是历史的停滞?还是人们愚昧的复归?乱砍乱伐、还林于田,又让古老的桑林伤痕累累。时空沉闷,又现荒漠无语。这里大禹治水时,九道疏浚留下一条马夹河,两千多年了,虽几经修葺,但仍见它的古迹。它守护着桑林,氤氲祥和,向东入海,永远奔流着,从未歇息。也许它坚信人类文明总会战胜邪恶、愚昧。
也许是上帝的恩赐,也许是古桑树生命力的坚勒,改革之初这里还幸存着古桑树20000余棵,千年以上的200余株。民本性向良,从未敢忘廉吏朱国祥,从来也不缺失勤劳、智慧。改革的春风又唤醒他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谁敢蔑视人民爆发出来的生产力?舐犊之情,只为回报黄土大地。仅仅几年古老的桑林快速发展延伸,焕发青春。

如今这里又是碧水绿海,天然氧吧,有序成林。古老不屈的桑林又发展宽约7公里,长19公里。且还它一身是宝之躯。
东方文明神树又招来仙桃杏梨众多兄弟,颐寿、杏坞、金柿、天绿……是谓观光园林。大云寺复修辉煌,度假村、温泉,连连笑语。可庆、可贺,森林公园被国家誉为: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蛮荒古老的连绵沙丘,已成旅游胜地。
森林深处1500多年的卧龙桑,腾龙桑,可说是桑树之祖了。朝阳玉珠,绿茵蝶舞里,它们笑了,笑的憨态可掬。你看两兄弟身冠如盖,傲骨嶙嶙,又焕发了青春。一者,长龙摆尾,卧地翘首;再者,盘腰弓驱,昂首欲飞。飞吧,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你们。智者,国之大策,东风正劲。飞吧,带领众兄弟,飞到九天云外,揽月抱日,富国强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者简介:
黄桓存,中学退休教师,曾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郑保屯中学任语文老师,早年在《河北日报》发表过小说、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