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渭河1954年抗洪纪念碑简介

宝鸡“1954.8.17”抗洪纪念碑是市水利局为了纪念1954年8月16至17日宝鸡各界军民英勇抗击洪灾而修建了,对于追念在洪水中罹难民众、警示后世敬畏洪水、关注河流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意义重大。

总投资400多万元。纪念碑座北朝南,主体高50.4米,碑基呈“覆斗”状,周长19.54米,高5.4米,以示洪水发于1954年;碑顶为钛材方管,长8.17米,宛如利剑直刺天宇,纪念8月17日那个灾难深重的日子;碑中部伸出双翼,双翼长5030毫米,为“54”洪灾的洪峰流量——每秒5030立方米。防洪纪念碑在设计中还注重了第五立面,即从空中俯瞰,或站在市区南山、北坡俯视可见一个‘中’字造型,寓意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侧视则像一个奖杯,意为后人对当年抗洪英烈表达的敬意。纪念碑整体像一把锄头,表现宝鸡人改造渭河历史的意志和决心,也像一支蘸笔,展现宝鸡人书写渭河新篇章的风发意气。

渭河1954年抗洪纪念碑碑文
---作者:郑鼎文
走遍天下,富庶之地,必有八百里秦川;游览四海,城市群带,还数关中大平原。
忆往昔,炎黄在此生息繁衍,周人在此创业肇基,秦王在此成就霸业,汉唐在此辉煌于世。
看今朝,江山如画,市场繁荣,人流物流穿梭往来,公路铁路路路畅通,关天经济区欣欣向荣。

如此风水宝地,盖因渭河横贯其中矣。
世间之利,莫大于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一九五四年,新中国百废待举;古陈仓方兴未艾。
当此之时,国力维艰,民生尚困。
孰料大祸从天降,灾难滚滚来。
是年夏末秋初,雨量超常,绵绵不断。
当时渭河宝鸡段年久失修,抗洪能力极弱。

面对滔滔洪峰,冲天巨浪,诚可谓危如累卵,不堪一击。在此危难之际,险情频频爆发,洪水四次泛滥,绛帐常兴一带沦为泽国。
福临堡段河堤决口,市区内一片汪洋,房屋颓然倒塌,人畜难以幸免,一时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然而,党和政府是中坚,数万军民齐抗险,战洪救灾勇向前,众志成城排万难。
历经八天八夜,终于战而胜之,化险为夷。此后历届政府汲取教训,斥巨资治理渭河,虽屡遇汛期,却有惊无险也。

细观今日渭河,虽有堤防之护,渭惠渠之益,宝鸡峡之利,金渭湖之美,河滨公园之秀,但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堤岸不固,若遇不测洪水,则后患无穷也。
当此之时,国力昌盛,中央省市心系人民安危,决定根治渭河,除却心腹大患。
此举上合天心,下合民意,赐福关中,善莫大焉。
今为启示世人,勿忘水患,预防为主,科学治水,人水和谐,康乐富足,特树此碑,以资纪念云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