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们《诗词书画群英会》两个群近800人覆盖全国,每月除了个人专辑外,综合微刊办八期。在收稿过程中,我们从来稿中读到了一些重量级作家的作品,其中了解到缪荣株老师是江苏省泰州市德才兼备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加拿大和中央省市级多家报刊刊出1000多篇,其中10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家报刊选用(详情见个人简历)。我刊聘他为顾问。他先后为上海、南通及泰州16个作者出版的书写过序。本刊从3月11日起,陆续推介缪先生为出书作者写的序。此辑为第八辑。
编者 2022.4.23

古村江村(序)
缪荣株
陈希祥先生嘱我为他写的衣胞地《古村江村》作序,我欣然接受。我有一种要阅读的冲动感,读后有收获的愉悦,久久回味着书中的故事。这是因为:一是我家所在的岭家村离东边江村只有3里多路,小时候就听到过许多有关江村的传奇故事,从童年到现在一直未释疑,对江村充满着好奇心;二是我曾为我家所在的庄北边2里多路的坡岭村作者郑应松的《百年坡岭村》写过前言;三是我村曾任中国人民海军镇江舰艇学院副院长的周金余是我的同学、好朋友,曾经多次联系我和任过陕西省长武县常务副县长的段荣朗满心满意帮助家乡写一本村志,终因诸多条件不具备而放弃。今陈希祥先生年已82岁,耕耘两载,研究出江村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又是个3千多人的大庄子,41个姓,一人完成这样的任务实在不容易。他多年来四处奔走潜心收集本村史料,精神可嘉,理应全力支持。
一、我读《古村江村》,犹如饶有兴趣地听一个髦老人娓娓叙说他老家的故事,那种真切感留痕深深。全书将江村从元朝以来发展的历史演变脉络交代得清清楚楚,囊刮的内容有:张士诚在姜堰南部的传说、张村故事、张村最早的共产党活动、张村英雄人物、人杰汇编、家谱等。《老战斗英雄钱夕美》一文中,叙述钱夕美1991年在进入新时代后,听到原来庄上杀人不眨眼的匪大队长钱学祖逃到台湾后当上了高雄市总警察长,从台湾回大陆省亲。他恨得眼冒金星,在家磨了三天铡刀,要为被钱学祖杀害的革命先烈报仇!后经多方做工作,认识到接待钱学祖是和平解放台湾统战的需要,才平息了心中复仇的怒火。
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任过姜堰江南区区长的钱夕端,因一度时期形势紧张,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一直在寻找组织。为钱夕端恢复党籍,几个老干部座谈,是作者亲自参加记录的,读来真实可信。晚年住在常州的钱夕端追掉会规格连升五级,华东局、江苏省委一些领导到场,故事传奇可读性强。文中如拉断西板桥、巧扮新郎新娘击毙看戏的顽乡长、跟着母亲参加1948年火把游行等都写得特精彩。
二、弘扬主旋律江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16位乡亲为共和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中为一批英雄人物作传。我读《古村江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书中写到的红军时期1929年入党,任红十四军支队长的铁骨红心的李荣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孟子安、名字刻在淮海纪念碑上的陈均发等人的革命事迹都很感人。李荣根和我婆婆、岳丈是本家邻居,童年时代我就听母亲说过李荣根家很穷,三个人合一只碗喝稀粥。他革命意志坚决,民间流传着“小耳朵,殺起敌人来,一跳三丈高!”2001年,我在主编《姜堰名人》时,去镇江人民银行采访过李荣根的孙子,李荣根和他的儿子李华保(解放军师长,已故)都收进了《姜堰名人》。岭家村还乡团的头子段荣林纠结江村的反动派到庄上抢粮杀人放火,母亲抱着我看到了他可耻的下场。我读书的小学就在被没收的段荣林的家。
书中对钱氏家族和江村家训作了详细的介绍。钱氏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既十分具体又切实可行,为家谱中的范品,充满了正能量,是鼓舞后世子孙上进做人的准则。钱氏家族历代子孙名人辈出,为国家栋梁者多多,不愧称为“千年名门望族,江浙第一世家”。作者对钱氏家族中的始祖钱鏐的介绍浓墨重彩,无疑为子子孙孙树立了一座学习的丰碑。
三、对一些史实作了客观的历史记述和分析江南区委1947年学习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决区级机关经费,老县长宋春霞在江村办翻身布厂——胜利布厂——东方红布厂的过程交代得清楚详细,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史料。又比如举人钱桂枝在续修家谱时,可能因为张士诚是个反朝庭的反王,为了忠君,将原来的张村改成江村。说改成江村是因庄上有条舵河通长江的原因有点牵强附会。作者说得客观、公允。
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钱德根吃喜酒》吃醉了回家时醉倒在雪地里,也醉倒了三条狗,《陈希乐站夜岗》因猫捉老鼠引起公安局干部的一场虚惊,《陈凤祥回家探父》深夜坟场遇“鬼”引起的一段真实的笑话,都令人棒腹大笑。有关张士诚的系列传说也十分动人,吸引眼球。《古村江村》一书中,多数以讲故事的形式叙事,语言明白晓畅,老百姓喜闻乐见,群众语言俯拾皆是。如流传在我们家乡一带的,我童年便熟悉的反映人民战争军民鱼水情形成铜墙铁壁的顺口溜:“铜江村,铁时庄,打不进的九梓柿和小东庄。”在《宜人居的长寿村》一文中,作者叙述一位98岁的老人钱松怀一人坚持住老宅,每天骑一辆旧三轮车赶三里路到梁徐镇儿子处吃饭。他骑车时身体两边摇摆着,屁股左右上下歪动,嘴里还哼着自创的打油诗:“松怀松怀真不赖,天天到梁徐镇把肉包逮。一个不饱两个正好。江村肉包也不丑,就是没有梁徐的好胃口。”打油诗生动活泼地道出了新时代农民情不自禁地从心眼里歌唱了当今的幸福生活。



作者陈希祥,1939年生,扬州工业专科学校(现合并扬州大学)毕业,任过中学教师,姜堰市建工局住克拉玛依石油局办事处主任。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五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底,已发20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