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黄鸟》叫出秦悲音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西部秦地,自秦襄公救援周王室、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国,到秦穆公时开始了扩疆拓土、大展宏图。李斯在《谏逐客书》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骞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个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秦穆公,确是历史上一位少有的识才用才的有作为君主,在他的图强下,秦国可谓一举冲天,一统西戎,称霸西部。可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之主,在临死时却做出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之事,让秦国在他之后二百余年间不断走向哀败,直到秦孝公时,启用商鞅变法,才使秦国重新回到图强之路。
这一昏招,也就是让贤臣良将活殉,最初以秦国民歌的形式,被《诗经》载入,记到《国风•秦风•黄鸟》篇中。《左传•文公六年》中记为:“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也给予了记载:“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可见此已成为当时轰动的重大历史事件。
原来,在中国远古时期的奴隶社会,有活殉之恶习。在《墨子•节葬》中就记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那时奴隶主贵族死了,有用活人殉葬的残暴制度,且有等级之分。但殉葬的人大多为奴隶和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像用贤臣良将之人活殉的,以文字记载当从秦穆公始。这本为酒席之中的一句玩笑话,竟被秦穆公当了真,居然让他的后人去执行,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说是有一次秦穆公与朝臣们宴乐,酒酣兴浓之时,秦穆公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车氏三人也尽兴而许诺,说愿意至死追随穆公。本为酒席之话当不得真,可他们却为自己所说的话而白白送命,其本人可悲,可秦国更是可哀。
人殉到春秋时已基本为东方各诸侯国所弃,可秦国一直在坚守着,直到秦孝公时才得废止。在一坚守不要紧,却让国人寒了心,更让那些贤臣良将时刻处在胆颤心惊之中,本从他国而来,只为荣华富贵,结果却随时都可能成为殉葬品,谁还能安心?靠人才图强的秦国还能吸引来人才吗?这让司马迁很是遗憾感叹,他在《史记•秦本纪》中对此评说:“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是呀,一个死之后不顾及他的人民、让那些贤能的臣子为他殉葬的君主,是怎么能让秦国再向东发展呢?
对于一位骁勇善战的君王,对于一位满怀壮态的霸主,只因自己的一己之私,有着对军队深深依恋之情的秦缪公,不顾国人的反对,荒唐地决定让能够以一当百的战将、子车氏三子和一百七十余人为他殉葬,这怎能不令国人十分痛心悲哀?于是情于悲、作于诗、发于歌,一首哀歌《黄鸟》由此而风传秦国,被收入《诗经》之中而传至今:

交交黄鸟(交交黄雀啼声哀),
止于棘(酸枣枝头停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从穆公)?
子车奄息(子车氏中有奄息)。
维此奄息(谁不称赞好奄息),
百夫之特(百人众中一英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思痛哀)。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万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替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交交黄雀啼声哀),
止于桑(桑树枝头落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伴穆公)?
子车仲行(子车仲行遭祸灾)。
维此仲行(谁不称赞好仲行),
百夫之防(百军之中一将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万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楚(荆蕀梢头歇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陪穆公)?
子车鍼虎(子车鍼虎遭残害)。
维此鍼虎(谁不称赞好鍼虎),
百夫之御(百夫之中辅弼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万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替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葬蒿莱)。
诗作者匠心用兴,每章以“交交(飞来飞去)黄鸟”起兴,以“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的隐喻递进,以“棘”之意“急”、“桑”之意“丧”、“楚”之意“痛楚”的谐音双关,营造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本诗奠定了一种至哀至悲的基调。接着以“谁从穆公”之问,点出殉葬之事,以“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为答,子车氏的三个儿子成为了殉葬品。他们是什么人呢?他们是“百夫之特(杰出的)”、“百夫之防(抵挡)”、“百夫之御”之人,是才智超群的人中俊杰、贤臣良将。于是就有了“临其穴,惴惴其慄”的发生,而痛心疾首迸发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之控诉呐喊,并欲甘为替子车氏三子去“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一种万人众呼的场景跃然诗中,上天啊,你为什么不让好人好好活着?我们愿意以身代替他们去死!其情之悲,让天地动容;其声之疾,让秦人颤栗。
所以,与其说《黄鸟》是秦国的一曲哀歌,不与说它更是秦人发自内心对统治者残暴的一种控诉。诗人采用一唱三叹之手法,通过三个声誉和名望很高人的悲惨结局,来声讨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也表达了自己惋惜哀悼之情。其语言直白悲怆,是一首难得的记载重大历史事件之诗,成了秦国由此走向衰败之标志,有了不废除此不得图强之蕴意。之后秦国二百多年的反复徘徊之历史就是它的写照。到了秦孝公时这一活殉制度才被废除,也预示着秦国再次图强的到来。
一首诗,一段史,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以史为鉴,也就成了今人诵读这首诗的意义所在。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许能映照出《黄鸟》的影子。
注:诗译文摘自安徽老年大学庞幸福老师讲课课件。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