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人才之难,难于何处?
【原文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一章及其下一章作为本篇的结尾,很有嚼头。后世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突出的反映了孔子的“英雄史观”,其实不然。细嚼细品,就会发现,这两章表达出了孔子对历史并没有按照“尧舜式民主政治”的理想状态发展而出现“倒退”的现实感到困惑和无奈,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可惜,这个“深刻的启示”不仅没有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反而被歪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悲哀!

这一章从文字表面看,是孔子感慨人才难得。“舜有臣五人”,是说舜为帝时,依靠五个有德有才的贤臣辅佐将天下治理好了,这五个“治国之臣”分别是禹、稷、契、皋陶和伯益;周武王也说,他是依靠十名治国贤臣的辅佐才平定了天下、治理好天下的。“乱臣”的“乱”在这里是“治”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乱,治也”。周武王的这十个治国人才指的是是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以及武王的妻子邑姜等十个人。对此,孔子感慨地说:人才确实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虞之际”即:尧舜时期。尧的帝号为“唐”,舜的帝号为“虞”。尧、舜以后,就数周武王时期人才最盛了,还有一名妇女,真正主外帮助周武王平定和治理天下的不过九人而已!
为什么要把武王的妻子邑姜除外呢?有人说是孔子瞧不起妇女,不把妇女当人看,所以就不把邑姜当治国的贤才对待,这实在值得商榷,有是望文妄想之嫌!以我之愚见,孔子的意思是说,这十人中,邑姜主内,即负责管理后宫,也就是周武王的家务事。她将后宫管理得好,一心一意协助周武王平定天下,没有后宫干政、乱政,甚至蛊惑武王的不良之举,消除了武王的后顾之忧,因此,武王将她列为十个贤臣之一,但真正帮助武王平定和治理天下的是负责军事、外交、文化、财政等等非内宫事务的九个大臣,并无蔑视邑姜之意。
历史的事实确实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武王访贤、姜太公助周灭纣、周公制礼等等广为流传的故事,他们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文化基础,使周朝的文化成为集上古先进文化之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渊源!

那么,“才难”,究竟难在了哪里?是发现之难,还是难为我用?大概二者兼而有之。但为什么在尧舜和周武王时期却能得到那么多优秀的治国之能臣贤才呢?以孔子的观点,无疑是圣德使然——因为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圣德,保证了政治清明,在用人上坚持德才兼备,赢得了天下人心,真正有德有才的贤良志士才愿意出仕为其效力,同时,选贤举能的用人制度也确实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这不是冠冕堂皇的政治名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从《史记》中我们知道,传说尧为选好接班人,进行了长期的、非常慎重的考察。当诸侯们将舜推荐给他的时候,他便给舜委以具体工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考察,然后,又让他代理朝政,最后才将帝位禅让给他;舜发现禹并选择禹做接班人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孔子接着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等于是对“才难”的注解,说周在周武王之前周文王之时已受到诸侯拥戴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然以臣事奉殷商,没有起来革命推翻殷商的统治,足见周朝树立的道德是真正高尚的道德。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舜有五位贤臣辅佐治理好了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贤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以后,就数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十个治国贤臣中,还有一个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树立的道德,可以说是真正高尚的道德。

【作者自述】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