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烟雨
作者:云岗
江南烟雨,自古便是一道迷人的景致。和风细雨,总能描绘出一种梦幻般的韵味,这种意境,在春天和梅子成熟前后则是最多的。天空层云满了,小雨常常就温柔的漫天遍野飘洒了。细细的、轻轻的,她是那么含蓄沉静,不像北国的夏雨如此粗犷豪放,也不像江淮的冬雨如此冷峻肃杀。沐浴其中,看着四周笼在雨帘轻雾中的山溪林田,满目尽是迷濛,你更能感受到江南特有的婉约气息,真可谓是温润飘逸之至了。那是溢满了南国的情调,是极娟秀的舞妹的曼妙长发,低眉顺眼般轻轻走去,又走来 ——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更喜欢江南的雨。不冷不热的温度,略带凉意的风轻轻地吹。清晨走进雨中,在长满冬青或火石楠夹道的小路上,透过矮树绿叶衬出的背景,你不仅能看到散珠般倾斜着洒落的纤细雨丝,你还能听到小雨滴打在成片成片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响声。

此情此景,总会使人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讲述诗人身居四川,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句。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给妻子复信,想像着欢聚的情形,竟然油然而生了后世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般的情愫,千般离愁、万般思念,尽在诗中。
这时,青白的天光映着池塘草树,翠绿的树叶,泛成油亮的基底,有缓缓滑落的雨痕,还能看到粘在叶面上圆溜溜的小水滴,东一珠西一珠,眷恋般的,黏住叶面上不忍离去。每个小珠都不含一丝杂尘,他们竟是如此晶明澄澈,从这边甚至能透视到那边叶柄上纤纤的绒毛。小雨滴不断落下,慢慢汇入水珠之中,就渐渐长大,终于擎不住了,透明的晶珠便泪水般慢慢滑落了。

路边冬青、黄杨的树叶有时也会沾上车行泛起的微尘,这便沐浴般的,不知不觉就通体洁净了。水珠虽然滑落,融入了大地,那曾经聚在一起的水份们,也许永不能再次相聚了,然它们却不负情谊,为绿叶草茎留下了无尽的清爽,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情缘和宿命吧?
入夜的雨,仍在静悄悄地下。雨中的小路,廖无人迹。昏黄的路灯光把斜斜的雨丝映照得如牛毛、似飘絮。路灯在雨雾中顺势映出了一团团浑圆的光晕,灯是圆心,最亮之处。四周,愈往外去,光亮愈发暗淡、疲弱,好似造物在提醒人们,夜深了,该休息了—— 。飘落的雨,是上苍派来的精灵,凭籍着草坪树枝,为人们奏响了舒缓的催眠曲。劳碌了一天的人,听着轻柔匀称的雨声,身体包裹着温湿的空气,心里便袅然出缕缕安全感和密闭感,极易渺渺地沉入梦乡。

河塘里原本平镜般的水面,在雨滴的欢跳中,瞬间就现出了千万个圆环般的涟漪,次第衍散开去,铺就了满河塘的波纹。江南的池塘,大多都有莲藕,荷叶如伞盖般举着,雨滴落上,就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滚珠,随着微风晃动的叶面东舞西跳,好不欢快!在荷叶翠绿的底色上,它们更格外醒目。
水里的鱼儿三五成群,在荷叶竖柄间或快或慢游动着,更有俏皮的,张开了圆圆的嘴巴,把雨滴一颗颗吞进口中。宋代的秦观曾静心观雨,在《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有感而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鱼儿们会有如丝雨般细细的愁绪么?它们乐在雨中,愁绪当是早已烟消云散了吧。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则写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由是,白雨被便他赋予了生命。湖风和白雨,在浩渺的湖水平台上,相依相搏的情趣,跃然纸上!

江南的河岸湖边,大抵都有乡镇村庄,少不了阡陌小巷。每逢春秋季或入梅期间,淅淅沥沥的雨,很快就把小巷蒙上一层薄雾。透过薄雾,一条悠长幽深的青石板路,在雨中伸向远方。雨中,村巷里往往人影皆无,空气清新,静静的,曲径通幽、如诗如画。石板凹洼处则盛满了雨水,东一个西一个的,映着灰白的天光,像是一面面小小的镜子。镜中看雨,竟也不乏珠涟。那或青或白的墙壁,把狭窄的小巷,箍在一个似乎封闭的弯弯的空间。巷中看雨,屋檐下、门洞里、窗台上、藤叶中,雨丝如帘,流苏般随风飘动;雨滴如坠,朦胧中勾勒出一幅幅写意的图画,让人发自心底的感慨:美哉,江南!然而更美的,却是江南曼妙温婉的雨景,别有韵味独特难舍的雨境啊。
现在的江南,仍是经常温暖地阴着。天上行云满满、地上小雨绵绵。不冷不热的温度,五彩斑斓的各色鲜花在雨中摇曳。
人们陶醉其中,能不“忆”江南?

了解作者✍

云岗,山东省莒南县人,就职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系上海市闵行区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人民网、《中国社会报》、《慈善公益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上海慈善网、《联合时报》、《东方城乡报》、《至爱》杂志等众多媒体和上海慈善理论研讨会上发表慈善论文3篇,评论40余篇,长篇通讯68篇,新闻稿1300多篇,诗歌散文若干,累计28万多字。参加上海市“慈善在我身边”征文比赛、慈善箴言征集和闵行区民政系统慈善摄影比赛活动,多次获奖。

关于平台🎤
文章版权归属作者
图源/网络
编辑/仙er
出品/诗梦仙音
感谢欣赏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