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幻美里的水中女人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虚幻虚化心里头,美仑美奂水中央。这是一位痴情男子的心路之旅,这是一首虚幻姑娘的颂美之歌,走过千年百年,历久不衰。它就是《诗经》中《国风•秦风•蒹葭》篇,记载了一个男子是如何痴情苦恋女子、担心害怕自己求而不得的心理感受过程。这首诗也被今人改编成《在水一方》之歌而广为传唱,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当悠扬的曲调响起时,那倾情而出的歌声有如淙淙流水入耳入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蒹葭》来,三千年前美丽的女子便穿越时空,仿佛浮现眼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千年前的这位男子,就为情所困,迷恋某位女子却又怕求之不得,于失魂落魄之中,便有了爱的痴迷与想像,心中的女子便虚幻成水中的女子,一首《蒹葭》诗就以虚幻了爱情情调而穿过时空,咏传于世。诗中的水就有了双重的意蕴:一是象征女人的温柔可人与美丽纯洁,一是象征女性的孤高难求与飘忽不定。于是这位被爱情困绕的男子,对现时心仪中的姑娘便有了虚幻的意境,用水、芦苇、霜、露等自然事物烘托出一种心中的想像:秋晨淡雾,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烟水缥缈之中,仿佛一位少女时隐时现,一会在水中,一会在水边,一会在洲上,如魅影,如游仙,飘忽不定,牵人肠肚。此情此景,于蒹葭、白露、秋浦之中水天一色,少女变得那么的神秘、眩惑与难舍,越发显得难以捉摸,令人痴狂。《蒹葭》一诗就这样开创出爱情中的幻美境界,女人与水构了一幅永恒的朦胧美之效应。
面对这样虚幻的美女,作者自然是痴心不改,苦苦追求,使自己心力憔悴,向上“溯洄从之”,却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ji,读一声,登)”、“道阻且右(不直,绕弯)”;向下“溯游从之”,却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chi,读二声,水中高地)”、宛在水中沚(zhi,读三声,水中的小沙洲)。这幻想之中的追求之难,在男子心中,哪里是真的路难追不上,是姑娘如水中仙女一样,高贵难攀,但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这颗朝思暮想的心。诗将男子的困苦缠绕的心理描写得入木三分,三千年前的先人,诗作就达到了如此惊人的艺术高度,让今人叹为观止。
《蒹葭》这首诗,就这样以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之手法,创造出一位虚幻的美人之形象,在一幅白露横江、雾锁清河的迷蒙意境中,男子站立岸边与她隔河向望,却隔临深水欲求不得,有如水中望月、镜中看花的惘然况味,演绎了一种痴迷的情感。正是这种虚幻缥缈、痴而不得的意境,让诗充满无限想像的艺术魅力。这种虚幻中的美女象征手法,被后世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诗歌浪漫主义的一大源头。

战国时的屈原,将美人象征手法的浪漫发展到诗歌发展史一个全新的高地,创造出楚辞中的离骚体艺术王国。他就以香草美人来象征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行,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寻着他的足迹,追求人生之梦想。这与《蒹葭》中的“溯洄从之”与“溯游从之”在艺术手法上可谓说是一脉相承。
如果说屈原将《蒹葭》中象征拉升到忠君爱国层面,那么宋人则将《蒹葭》中的象征又打回到原型。宋晏殊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写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盼”字,原来他是在惦记着心上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却又不知美人身何处,所以要登高望远,这不正是《蒹葭》之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漂忽不见的一个相似的场景再现吗?宋柳永在《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等”字,原来他是在苦苦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出现,本想“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以忘掉心中之痛,终还是“张乐还无味”,弄得人瘦衣宽面憔悴,这与《蒹葭》之中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只好将万般痛苦于心中煎熬,不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喜”字,是他的喜出望外,在元宵之夜千百回地寻找他的心上人,正在焦头烂额之时,突然发现他的心上人竟在热闹的灯火之处,这与《蒹葭》中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完全是如出一辙之意境。

更为高人一筹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宋人词中三种思念象征女人之词蕴,赋予了时代之新意,化着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让人大开眼界,不得不敬服。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说的人生三种境界同样可用三个字概括:第一种境界为“立”字,是说人身处迷茫孤独而不知路从何走时,要敢于下决心;第二种境界为“守”字,是说人有了目标之后,就要锲而不舍地追求,不怕牺牲,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三种境界为“得”字,是说人有了称心的结果,终于豁然明白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是将《蒹葭》中的象征又拉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让这种象征有了人生感悟的真谛。
一首《蒹葭》诗作,本为一首爱情之苦歌,通篇涂满了迷茫而伤感的色调,却由于诗作者赋予诗作以虚幻的想像与象征,开创出一种爱情幻美之境界,成了它的标志性艺术特色,让男子痴情水中女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追逐,在追逐之中又不断地发扬光大,赋予时代新的生命,成了青春不老的艺术常青树。也许这就是《蒹葭》给人们带来的夸越三千年的艺术魅力与快感。乐曲响起,“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将《蒹葭》永续传唱下去。
(二O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