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我的家乡
文/闫辉
五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到老家的县城工作。对于这份工作,我是满意和珍惜的。毕竟,亲人都在老家,年年都能团聚。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也为了略尽孝心,我把父母也接到了身边。县城离农村老家大约十公理的路程,骑电动车也就20来分钟。每个月,我都会利用周末回几趟老家看看家乡的父老,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天。顺便还能到庄稼地里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和浓郁的乡村气息,这也算是城市乡村生活都兼顾了吧!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的东部—鹿邑县,这里是世界著名文化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所以又称老子故里,历史上古称真源、谷阳、仙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民间称老子为李老君,又称老君爷。在农村,几乎家家都请有老君爷的神像加以敬奉。老子出生在县城东的太清宫镇,镇上有国家4A级景区---太清宫,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旅游,为老君爷敬香。县城中心的老君台,据说是老子升仙的地方。在抗日战争年代,日军用迫击炮攻击,十三发炮弹,无一爆炸,可让日军吓破了胆,纷纷跪下来给老君爷磕头,老百姓都说是老君爷显灵了。

这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千年名城。单从老子的出生时间,就可推知鹿邑县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我是读着老子的传说长大的。对于老子的传说,我多多少少都能讲点。记得参军第一年过春节,连队的干部到班里看望我们,让我们一一介绍一下自己,作为班里第一个自我介绍的人,我说“我来自河南省鹿邑县,也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家乡”,连队干部听了觉得有意思,接着又让我讲了关于老子的传说,我看到大家听的都津津有味,心里无比自豪。后来,战友们在介绍自己时,都不忘提到家乡的名人。通过五湖四海的战友的介绍,我又一次了解了很多名人。今天想想,那也算是我第一次向外宣传老子文化吧。
为了弘扬老子文化,传播道家思想的魅力,2014年,鹿邑县在老君台组织了首届老子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特别是世界各地的李姓华人华侨代表,他们不远万里齐聚老子故里,欢聚一堂。同时,还邀请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老君台组织了一场关于《道德经》的专题讲座,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此次文化节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老子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了老子故里的独特风俗民情。
2019年竣工的老子学院位于县城东大约五公理处的吕庄,是一所集研究、传播、弘扬老子文化的综合性学院,并与郑州大学等多所大学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极大地推动了老子文化的传播,这也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学院西边的老子历史博物馆则为研究老子文化提供了参考。

这是一座水美、人更美的城市。鹿邑县虽无山,但有水。境内有三大河流,分别为涡河、惠济河、清水河。其中,涡河是穿越主城区的河流。2014年以来,为了加强人居环境的改善,鹿邑县开展了“五河”治理工程,将县城内的河流进行了美化改造,变成了风景区。河水变清了,里面还放养了各种鱼苗,沿河两岸还修了一到两米宽的水泥路并进行了绿化,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都香气扑鼻,河两岸间隔一段距离设有健身器材,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方便了人们休闲娱乐。
位于县城中心区域的陈抟公园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公园中心是太极湖,沿湖一圈铺上了塑胶跑道,湖中心设有观景亭,便于人们休闲歇息。公园的正北侧是新改建的明道城,目前,城墙正在建设中。每到夏季的夜晚,这里就成了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场所,广场舞伴随着音乐的调子跳越来了,年老的、年轻的一起唱着、跳着,孩子们则穿梭于中间打闹着、嬉戏着,欢声笑语响彻云霄,时时处处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
转业后的前两年,我住在南关的四新社区,离公园很近,每天上下班都顺路经过公园。每逢周末,我有时会带着儿子、有时约几个好友到公园散步。晨练的人比较多,有跑步的,有组团径走的,还有骑行的,有一个人的,也有三五成群的,说说笑笑,既放松了心灵,又锻炼了身体。在亭子里还有老年人组织的吹拉弹唱团,大多是退休老干部,他们唱的、弹的配合得如专业人员一样。
新建的上清湖公园位于西关新城,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座山虽是人工山,但确是鹿邑县的第一座山,结合这里的文化,取名为迎仙山。位于湖的北面,它东西走向,远望像是一条跃起的飞龙,近看则似一只盘踞的猛虎。山的最高处设有观景台,很像古代的瞭望台,站在上面,县城全貌尽收眼底。湖的南面有沙滩,那可是孩子们的玩乐天堂。每逢周末节假日,这里是最热闹的场所。
位于县城北面大约三公理处的涡河湿地公园是省级湿地公园,沿河而建,东西走向,大约三十公理。河的南岸铺有塑胶跑道,设有绿化带,四季空气清新,风景怡人。
县法院至太清宫镇有一条运河,沿河建了一条十里文化长廊街。这一带风景十分美丽,运河两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清。运河南岸设有健身器材,有凉亭、有座椅。站在横跨运河两岸的石拱桥上,心中不由生起“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感。这里虽不是江南,但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却也胜似江南了。
县城越来越美丽了,乡村也不落后。这几年,在加强城市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同步进行。如今,各个村庄的道路普遍得到了硬化,小河两边进行了绿化,村里还配置了垃圾筒,定时有专人清理。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文化广场。乡村的三用(用水、用电、用天然气)工程已基本完成,老百姓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
党和国家自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我们村的王奶奶家是看得见的受益者。每次回农村老家见到她,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奶奶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个患有先天性羊角风的儿子,病情时常发作,原来因为家里穷,看不起病,儿子的病发作时,只能在床上休息等着自己恢复。现在好了,根据党的扶贫政策和她儿子的疾病类型,儿子看病不用花一分钱,只要一发作就可以送到医院救治。政府还帮他们家新建了三间砖瓦房子,院子里的路也硬化了,家里还用上了免费的水、电、天然气。
老子故里的百姓,人文素养是普遍比较高的。这里的人们普遍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乐于奋斗。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在农村,乐于助人都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谁也不能说谁一辈子不碰到难处,所以乐于助人者最能得到人助。这里的各个村庄大都都有一个管事的人,民间称为“大统”,也就是执事人。这个人在村里德高望重,心眼好,最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事,他可是必请之人,如果家庭条件相对不太好的人家有事,他会不请自到。我们村里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按辈份,我得喊他老爷爷了,村里的人都非常的尊敬他。转业后的第一年春节,我随大家一起去给他拜年,他说的“一家有事,百家帮”这句话对我的心灵触动很大,至今记忆犹新,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乐于助人观念。
我的爷爷曾于1951年至1952年期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立了战功。回国后,按照当时的政策,凡愿意转业的可安置到原籍的省会城市工作,可爷爷却回到了老家,当了一名村支部书记。爷爷的工作干的很出色,他一心一意为乡亲们着想,为村里的乡亲们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乡亲们都说爷爷是个大善人,大好人。九十年代,爷爷还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村支书,并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来时,爷爷从北京为我们兄妹带回了在那个年代非常稀罕的玩具、零食和衣服。小时候,我经常缠着爷爷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后来参军,也是受了爷爷的熏陶。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了党的作风纪律建设,各级组织、干部作风都有了很大改变,我们这里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加强深化作风建设,鹿邑县加大了干部作风督查力度,对老百姓反映出的强烈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位于新城的鹿邑便民服务中心可以说是作风建设的窗口,现在,老百姓对这里的服务是非常满意的。充分说明了广大干部的奉献意识增强了,对老百姓的感情增强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责任心增强了。广大干部深化了对党的宗旨认识,都自觉把奉献变成了乐于奉献,发自内心的为老百姓服务。
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经商的人们起得很早,有的早早打开门面,有的早早出来摆摊,有的早早出来送货。用勤快来形容他们真是太恰当不过了。为了美好的生活,他们不惜赶走睡意,早早地起来挣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强,看到了自立,更看到了奋斗的意志。原来的奋斗是辛苦多一点,现在的奋斗是快乐多一点,因为衣食已不再是大问题。乐于奋斗俨然成了这里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座美食丰富的名城。妈糊是这里的一种特产,它用面糊、黄豆等作为原料,味道鲜美,可口至极;油杠也是这里的特创,妈糊油杠一起吃就是一顿早饭或晚饭,价格还实惠,也就两三元钱。在大都市,几块钱也许买不了什么,但在这里就能解决一顿饭。县城中心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吃街,南面的店铺全部都是卖吃的,北面的店铺全部是卖衣物的,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南北的店家商量好的。人们到了这里既可以先吃东西,再购物,也可以先购物,再吃东西,方便的很。这条小吃街至今依然是县城人气最旺的地方。观堂镇的麻片、试量镇的狗肉也闻名全国。
这几年,县城相继建成了三座大型商场。一座位于县政府对面的万顺达商场,一座位于老电影院原址的大润城商场,还有一座位于新城的佳美新时代商场。商场集超市、购物、娱乐等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今年春节前夕,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鹿邑县对公共交通进行了提升改造。新购置了电动公交车,并重新规划了通行线路、设置了新站牌,降低了票价,1至9路公交车每十分钟一班,且服务态度好,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我的一位同事最近给我找了一辆越野自行车,每逢闲暇之余,我都会骑着它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感受这个县城的勃勃生机;有时也会骑行到乡村的田地边,感受田园生活的气息。
我相信,鹿邑县会越来越好,老子故里会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