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坎坎声中气息来
作者|朱双顶 - 东香人(北京)
中国奴隶社会,走到东周时期已开始分崩离析了,中国社会发展由此进入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这一过程得到了《诗经》的真实反映,传递着当时社会生活气息。因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的《国风•魏风•伐檀》,就直接地反映了这一奴隶阶层的觉醒,全诗以激越的情感、厚重的笔力,质问讽刺了奴隶主贵族阶层贪得无厌之嘴脸,表明了凭苦力生存的伐木奴隶者已清醒地看到了生产者一无所有、所有者无需生产的不平等社会之现实,展现了一个受尽压迫和剥削的阶层正发出痛声疾呼,有了鲜明的反抗情绪。《伐檀》也因此成为中国讽刺文学之源。

坎坎(伐木声)伐檀兮,
寘(通“置”)之河之干(岸)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播种)不穑(收获),
胡取禾三百廛(chan读二声,捆)兮?
不狩(冬猎)不猎(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huan读二声,幼貉)兮?
彼君子(反语,指权势者)兮,
不素餐(白吃饭)兮!
坎坎伐辐(车辐条)兮,
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兮。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县(通“悬”)特(三岁大兽)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
寘之河之漘(chun读二声,河岸)兮。
河水清且沦(小波纹)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sun读一声,晚餐,泛指吃饭)兮!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砍伐檀木声坎坎,放在河边岸之旁。
河水清清微波闪。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捆禾往家搬?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院猪獾悬?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享闲饭!
砍下檀木做车辐,放在河边堆一处。
河水清清直流注。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捆禾你独取?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院兽悬柱?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来饱腹!
砍下檀木做车轮,放到河边暂一屯。
河水清清起波纹。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捆禾你独吞?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院挂鹌鹑?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有腥荤!
古人以伐檀木造车,劳动强度很大,他们辛苦地将树砍倒,然后堆放到河岸边,利用水力把其运走。来到河边,他们放眼望去,水流清澈,微波荡漾,一幅优美的山水盛景展现眼前,不禁由衷地赞叹此美好的景象。这暂时的轻松与欢愉,顷刻就被身上沉重的压迫与剥削所淹没,将如梦胜景拉回到真实的人间地狱,看到自由流动的河水,便联想到自己整日劳作不自由之辛苦,悲从心来,发出一连串的尖锐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等,反复咏唱,激越的情感层层递进发泄,不禁直接指责与怒骂:无论多少谷物,无论多少猎物,统统被你们据为己有,你们这些“君子”们,不是在白白吃饭吗?连用反诘句,以不可阻挡的气势与一针见血的力度,直指剥削者,其愤之切、其恨之深跃然诗中,一幅奴隶与奴隶主对立的场景,就这样被真实地反映记载下来。
《伐檀》之诗以前所未有之笔,以叙事为主,未加渲染却饱含愤怒,在每章末采用直抒胸意的方式来控诉,无形之中增加了史载的真实感与对剥削者的揭露鞭达,可谓一箭双雕。尤其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根据情感的需要,让句子自由奔放,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的灵活使用,开古风中杂言诗之先河,使它成为诗歌史上杂言诗最早的典型代表。细细品读感觉,三千多年前的古诗,与今日的现代自由诗又有多少差别?这表明诗歌从它产生时起就注重诗的立意与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难怪明学者戴君恩在《读诗臆评》中,站在纯文学的角度,评说它是“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是说它描摹起兴无端,艺术手法不可寻其踪迹。而今人写现代自由诗,与《伐檀》相比,多有其形与式,而少有其神与魂,这才是令人惋惜的地方。《伐檀》至今仍可作为写作诗的一个典范借鉴,难怪它得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除了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外,它的艺术特色也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奴隶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要感谢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伐檀》,让如今的我们能够从中寻得一鳞半爪,进而得以窥见一斑,让人类历史学家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让“奴隶社会”的定义是“奴隶主占有完全的生产资料及生产者本身奴隶”,有了具体而直观的观察与想像。不管后人对该诗的主旨有多少种解说,但诗作者提出的“不播种不收割,为何那么多捆禾谷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那么多头猪獾挂满你庭院”等等,劳动者对剥削者的讽刺与质问,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斥责,就摆在那里,是任何人也抹煞不掉的。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伐檀》就这样明确地再现了当时社会上存在这样两大尖锐对立的阵营,它们就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这是容不得质疑的。从这一点上说,《伐檀》的历史记载之意义,更大于其文学艺术之价值。
(二O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