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菱向黛玉学写诗词
原创 /涂东云

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香菱(甄英莲)这位灵秀美丽且眉心有一颗米粒大小的胭脂痣,命运多舛,红颜薄命,是书中第一个闪亮登场的的美人,她是姑苏人,甄士隐的女儿,四岁时,元宵佳节看社火花灯的时候,由于家奴霍启看护不当,被人贩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的,中途却被薛蟠看上,为此这个混世魔王打死了冯渊抢走了她,纳为小妾,宝钗为她起名叫香菱。
薛蟠外出,宝钗把香菱带进大观园。她见林黛玉诗词总是夺冠,写得那么好。于是她虚心向她讨教。
据如: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香菱向黛玉拜师学诗,黛玉说;”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生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不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整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作,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辞自是好的,这叫着:“不以词害意”。
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徽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在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所以黛玉的诗写得最好,她兴办海棠诗社,诗中夺魁,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此诗对仗平仄工整。金陵十二钗,个个美丽俊秀,楚楚动人,尤黛玉震撼了宝玉的心灵,与他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她的无穷魅力不仅是品貌出众,而且还有诗的灵性,才华出众,格调高雅,以玉为骨,以诗为魂。诗写得:“清寒入骨我欲仙”,有超凡脱俗的空灵感和意境。
因而,学诗词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严羽《沧浪诗话》: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南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诗以意为主,意要新,语要躬。黄彻《蛩溪诗话》杜甫《剑阁》诗云:“吾将罪真宰,意欲产叠嶂。”与太白“捶碎黄鹤楼”、“铲却君山好语亦何异!”故古人论文字,以意为上。诗求言外之意,须隽永而有寄托。袁牧《随园诗话》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又云:“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有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诗贵含蓄,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如弹琴之弦外之音,如品橄榄回味。吴乔《围炉诗话》云:“诗贵在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义山刺杨妃事之“夜半宴归宫漏水,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诗可雄奇沉着,自然平淡,对诗句千锤百炼才可作出奇句警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平淡中见珍奇,见奇伟幽俊。《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一首诗作往往改之又改或时过而改,宜普不宜巧,大巧后朴,宜淡不宜浓。好诗在骨不在格,要有起句转承,格调意境。
“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于书中,功夫在诗外,境界为上,以真情为根基,结尾拔高要有远见卓识和宽阔的大胸襟,高瞻远瞩之气魄。

本文作者涂东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