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浦东新区作协会员。作品多次获奖,尤其擅长散文创作。
清明忆父母
文/胡晶清
近年清明时节,我们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向您们的终点、又是起点的地方集结。
献上鲜花,鸣放鞭炮。脑海中翻滚逝去的岁月,在我们默默交流的话语中,父母大人是否听到了人生的回荡。
您们多年如一日,坚守宁静的一方土地,熟悉新环境。
也许,因为您们的坚守,这里的春天才是这样吐露方芬、夏天才鸟语花香、秋天才澄澈明净,冬天才纯雪皑皑,远方车水马龙。
外公姚承基(别字:开)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在金陵兵工厂、江苏省建设厅工作;南京保卫战后随国民政府捻转武汉、重庆等地,抗战胜利,经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厅安排赴安徽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任监工。1946年,经好友做媒,把母亲介绍给父亲。
父亲胡济川(别字:作舟)、时年20岁,相貌英俊,是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铁路局任司事(会计兼总务)。母亲姚惠兰(小名:白莲)17岁,个头1米68左右,皮肤白白净净,长得漂亮、洋气、脾气刚烈,是父亲的贤内助。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没有计划生育的。1947年从大姐出生到1962年六妹妹出生,家里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可谓人丁兴旺,在欢乐的同时,生活的开销日益增大,父母抚养六个孩子,经济也由富裕生活逐步走向困难生活。
我们从幼童时代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在那国弱民穷的日子里,粮食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家里靠山、曾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把自己的计划粮、生活费压低到最低限度,把牙缝里扣下的余粮、余款双手交到母亲手里补贴家用,说道:“尽量给孩子们吃饱些”。
父亲一年四季在外风吹雨打日晒,与同事们一起为铁路桥梁做 “脏、累、险”的养护工作,终于营养不良,劳累过度,终进医院,病情好转后,单位把他送到苏州上方山铁路疗养院疗养多月,身体康复。
在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父母喜怒哀伤在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许多难以忘却的叹息不解,但是仍然坚持给我们读书,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企业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雨纷纷,征程无限。在岁月的激荡中,我们和您们喜爱的子孙们还要旅行人生。
在父母离开的日子里,人间已留下太多的遗憾和色彩!
父亲在旅游途中指点江山的风采,母亲通过电视小屏幕看人间大世界、对局势发展的分析,已成为我们心灵中不可缺少的回忆风景。
每当我们一年又一年向您们告别之际,耳边还常常响起昔日话语,冷暖的叮嘱。
在历史的长河里,生命就是瞬间,在瞬息万变的大同世界,有一种精神不死,那就是养育之恩,厚德载物,含泪的灵魂。
2019年清明于上海浦东
天道酬勤,感受人物气息
今音(雍赓)评论:
《清明忆父母》首先是回避了若隐若现的写法,而是直接切入。这样就能够感受到人物气息。如果采取虚虚实实的写法,会让人感受不到人物气息。在这篇散文中,还有一个领会意境的说法在内。先说“外公姚承基”这个人物,他给人强大的意境是他的经历,以及其中所含的气息。这时候就要引入一个关于天道也有其法则来判断,比如,任何人,哪怕你实力再强,也隐瞒不了天道。
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一处处闪光点扑面而来,有外公、母亲、父亲之间的纵横交错,是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从经历上,相对普通百姓,已经亮到了极致,让人羡慕和感叹(参考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前半部分)在第五段的后半部分还体现了一个哲学理念在其中,它就是事物的变化和转换形式,比如,“父母抚养六个孩子,经济也由富裕生活逐步走向困难生活”。
主要体现出了人的命运转折。这是文章以直截了当的手法写出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其实从历史发展到现在,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无法计算。天道是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那么,它的相悖义就是无所事事。而我们在文章中一直看到的是人物的勤奋和自强不息。尤其是“父亲”。
而“父亲”履行天道的做法是聪明和智慧的区别,比如聪明看局部,而智慧是看大局。因此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道“父亲在旅途中指点江山的风采”,“坚持给我们读书”。终将儿女都培养成人。这就是“父亲”的精神不灭,于是,作者写到最后是“含泪的灵魂”。
策划:关敏仪
主编:然空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刊头: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