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的《春日》,译为: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泗水县境,圣源大地,中国泉乡,山青水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志》载,陪尾山下“名泉七十有二,大泉数十,小泉不可胜数,因泉多如林,故曰泉林。”
出泗水县城向东25公里,即是泗水泉林的所在,泉水资源得天独厚,泉群种类多姿多彩,水质清澈见底,为国内罕见泉水景观,泉林泉水被《山东通志》称为“山东诸泉之冠”。景区大门两侧是一条水渠,别具一格,站在门前已清晰地听到“哗哗哗”的泉水声,虽然道路上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夹杂着喇叭声不绝于耳。
跨进景区大门,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湿漉漉的空气里添加着松子的幽香,十分惬意。地面也是湿的,路旁薄薄的青苔上水汽凝结着像是下了一层霜,晨光下毛茸茸的。大概是十几天的雨,该是好久没有游客莅临,一样地保持着原生态,我都舍不得打破这一地的宁静,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亦或是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眼泉水。整个景区都笼罩在薄薄的轻雾中,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松树上一个个小的蜘蛛网沾满水汽,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水泡,在阳光下亮亮的又像是水晶球,或许轻轻触碰一下就会留下泉水来。
继续前行,泉水声大了,已经听不到树林里的各种鸟声和那秋日里深沉厚重的蝉鸣。沿水流向上过御桥到渠首,左边是一株硕大的银杏树,树冠呈“V”字散发状,生机盎然,树冠直径有十几米。据说是至圣孔子当年在泉林设坛讲学时栽下的,当时栽有两棵,后来一夜狂风大雨之后竟有一棵跑到泉林南面不远的安山寺。向右看,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碑,基座就高出地面一人多,这就是御碑,乾隆下江南时,看到泉林优质清澈的泉水赞美有加,立碑纪念,我怀着激动地心情仰望着。
御碑的东面有一大水渠,渠内泉涌喷雪涌玉,喝一口纯净甘甜,沁人肺腑,水藻随着水流翩翩起舞似水中芭蕾。泉旁有一小石碑,名曰“黑虎泉”,是泉林泉群最大的泉,流量1.38立方米/秒。都说泉水是大地的血液,是养育流域生命不可或缺的赐予,我恭恭敬敬地站着欣赏着,升起敬仰之情。
过石桥就是陪尾山,我们向左踏着鹅卵石山路前行右转几十米到陪尾山的东部,眼前有一湖,湖边有一石船,传说是乾隆下江南时乘坐的。湖中有一小岛,像是漂浮在湖中,树木植被茂密。湖里有几只潜鸭或是水鸟在嬉戏,荡起的涟漪向两边散去。湖面上三四只白鹭悠闲地飞翔,那么的自由自在,给这处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泓兰兰的圣水平添了几分色彩斑斓。泉从山边涌,人在泉中行,走在游览路上也是在百泉中穿梭,只有小步慢行。
上了湖岸,已是陪尾山的西面,攀山道登山顶,苍松翠柏密密麻麻,只看到银杏树和御碑,十分清脆的金玉般的泉水声流向远方。仿佛在听孔圣人教徒儒学的声音,看他循循善诱教授学生“六艺”的场景。
临近中午,张师傅建议我顺水流方向从西侧门出,我欣然前行。这是一条生活通道,柳树的落叶铺撒在路上软绵绵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路旁的月季花带着夏季的热度盛开着。出了门,看着滔滔的泉水以博大宽宏的胸怀、奔腾不息的气势向西流去,入泗河润曲阜泽邹城在济宁新南闸注入南北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四河两岸圣人贤才齐聚,物华天宝,车辆奔流不息,人们安居乐业。涓涓泗水长流,惠泽邹鲁大地。
春天,鸢飞鱼跃生机盎然;夏天,蛙声伴着蝉鸣一片繁荣;秋天来临,古老银杏金黄灿灿;冬天,银装素裹,不冻泉水雾气缭绕升腾,徒增神秘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2021、09、08于华池工作室

作者简介:孙 鹤,本姓颛孙,笔名:西贝,网名:鹤蓝别苑,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邹城市税务局。用汉文字撰写世间酸甜苦辣,鲁南风土人情,祖国美丽河山,世界旖旎风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首届)。业余时间喜欢唱歌、运动、读书写作,尤于散文,偶有诗歌分享,先后发表作品近百篇,多篇(首)散文诗歌收入多种读本,获得各类文学奖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