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风雨如晦雄鸡唱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愿幽寒坐呜呃。”唐诗人李贺生前不会想到,他写的《致酒行》诗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之诗句,近千年之后竟被伟人毛泽东所化用,表现更高的意境,赋于了新中国成立之新意,表达无比豪迈之情。在1950年国庆观剧上,有感于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一词,毛泽东情自难抑,欣然地提笔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首:“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没有读过《诗经》的人,恐怕不知道“雄鸡一声天下白”最早是与《诗经》中的《风雨》篇有关,我们不妨来欣赏一番。
在一个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的黎明之前,一位望妇孤独一人在家,在满是惊恐害怕之中,外面的雄鸡却在一直叫过不停,让难眠中的她由不得想起远在他乡的丈夫,百愁不解,谁能想到此时她的丈夫,却出人意料地回到家中,让她喜出望外而情不自禁。《风雨》之诗就这样地产生了,本是一个望妇阴暗悲凉的故事,转眼间雨过天睛,突然见到丈夫归来,乐从悲来,怎能不喜极而泣,于是就有了诗的倾泄而出: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翻译成今文,大意是:
风雨凄凄寒意透,鸡叫声声报天明。
突见夫君敲家门,心中怎能不激动?
风雨潇潇人生愁,鸡叫声声音添急。
突见夫君进家门,心病怎能不相除?
风雨晦晦天闷沉,鸣叫声声音不停。
突见夫君来眼前,心里怎能不欢悦?
诗作者高就高在开创了诗歌中以哀景衬乐情的写作手法,以“风雨”和“鸡鸣”起兴,风声雨声鸡叫声,声声入耳,渲染出一种灰色阴暗的气氛,在这样的黎明之前,孤身一人在家的望妇恐惧不安,怎能不思念起自己的丈夫来,想着想着眼前似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简直如做梦般地突然间出现了丈夫,望妇惊喜之情已无法形容,哪里还能不高兴万分呢?这种作诗手法被明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作者更是采用了三章重叠、复沓吟咏、一咏三叹之笔法,层层递进,达到了一种丰富的艺术之高地。风雨由“凄凄”向“潇潇”向“如晦”之变化,鸡鸣由“喈喈”向“胶胶”向“不已”之强化,望妇的愁苦心情,自然由担惊受怕向凄凉悲伤向万念俱灰发展,思念在外的丈夫的心情就变得越来起强烈,以至于出现了丈夫的幻觉。此时“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孤独凄苦、夜不能寐、巴望丈夫回归的女主人翁,在“风雨”与“鸡鸣”之中和盘托出,将一个“哀”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上述这一切,只是在营造一个悲极转乐、喜出望外的一个艺术氛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望妇的幻觉倾刻间变为“既见君子”,这是一个惊天之喜,让望妇怎能不欣喜若狂呢?于是就有了这种喜而极场景的不断升华,由“胡不夷(同“怡”)”向“胡不瘳(病愈,心病除去)”向“胡不喜”之递进,望妇由突然间惊喜异常连话都说出,向刹那间一切凄愁都烟消云散转变,人立马就变成像去掉了一大块心病那样轻松自在,此时喜悦之情哪里还有词来能够形容,将一个“乐”字衬托得无与伦比。
诗作者在诗中赋予“风雨”与“鸡鸣”之寓意,让人更有一种无尽的联想,风雨过后方能见得彩虹,乌云总是遮不住太阳的,鸡叫之后必将天明,女主人翁的亲身经历,就是这种情况的注脚。其诗的艺术性就这样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树立了一个新的艺术标杆。《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就是由像《风雨》篇章中的开源式创造一篇篇构成。
更让后世称道的是,作者在诗中创作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句。如今此诗句已被赋予新蕴而焕发出璀璨的光芒。郑笺给予了明确的解说:“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后来,“风雨如晦”就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鸡鸣不已”则比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气节。借用此诗表达自己心愿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于1937年春抗战爆发前夕,以《风雨鸡鸣》为题,创作了一只在暴风雨中站在巨石上、引吭高啼的公鸡,这幅画饱含徐老的深情,象征着他深切盼望着志士仁人,在危亡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今天,“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仍被人们用在克服艰难险阻,不忘初心,向着即定的目标进军不停歇上,赋予了新的内涵。“雄鸡一唱天下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又让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