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街巴佬下乡记
街巴佬下乡记
精华
热点
22-03-31 23:46
607
阅读
关注
街巴佬下乡记
文/怀化老头
我第一次去乡下是一九五八年,刚十三岁,上初中二年级。
虽然是第一次,虽然只有十三岁,却是一个人在离家三十里的偏僻山村呆了半个月。这期间我给农民伯伯们当“老师”,开开心心地享受了被人尊敬的感觉,在这之前是我绝对没有享受过。
那时,新中国建立刚刚九年,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民众不识字,农村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画不来。从解放后第三年开始,国家开展了大规摸的扫除文盲的群众运动。要求民众识字在一千个以上才叫“脱盲”。这学期刚开学,学校就接到县政府通知,要求组织学生到农村去。教会农民识字,学会记工,记帐和简单的文字交流。
我和班上五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组,组长是班长,一位十九岁的大姑娘。其他三位是农村来的同学,年龄全比我大。那时候,大都是因为解放了才能上学读书,一个班里的学生年龄相差好几岁并不奇怪。我们要去的地方叫茅渡河乡,乡政府就在沅水河畔。没有公路,自然也就没有车。岀了县城就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土路,满是石渣尘土。此行,我们除了换洗的衣物外还得自带被褥。解放才不久,农村还十分贫困。更何况是远离县城的山沟沟,谁家都没有多余的被褥。因为要走约二十里地才能到得乡政府,一个农村来的同学说每人揹个大包,还不如一肩挑上两个包省力。于是他弄了根树棍,把我那背包搭在一头就挑上了。农村同学一直称我们县城里的人叫“街巴佬”,除了读书考试不相上下外,其他事都瞧不起我们。
去乡政府的路一边临河,一面是山。临近秋收季节了,县城与乡间的路上很少有行人。山坡上油茶树结满了棕红的、绿的茶籽果,很是好看。路边草丛中不知什么虫子唱着,山腰不时传来几声斑鸠的咕咕叫声。好几次遇到我称作“四脚蛇”的蜥蜴从路中间窜过,我这“街巴佬”还真有些害怕。秋天的太阳很毒,才八九点钟就有些灼人。我不时擦一把头上的汗水,咬着牙跟在后面不敢掉队。到了乡政府所在地后,来接我们的农民也赶到了。
乡里说,我们要去的地方叫“四方田”。当时农村为抱团抵抗自然灾害,按村落而结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四方田”农业社有四个队,我们其中有两个女同学分在了一个队,三个男生则要独当一面。来接我的是位中年汉子,在乡政府领了些识字课本后,替我揹上背包便领着我上了路。他告诉我得走好几里山路,要爬山,要过溪,还要穿过一片松树林。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他说他儿子也和我差不多大小。“你是街上来的老师,我叫你小老师,你就叫我‘岩山’好了。”他说乡下人没文化,不会起好听的名字。男孩被叫着岩山、石头、叫化子、树生、水生、长生、富贵的很多。倒是女孩叫什么秀呀、梅呀、竹的,我其实觉得好好听。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扛着枪来接我,他说他是民兵,这山林中常有野猪出没。害的我紧张得前后左右张望着,差点就惊出一身冷汗。岩山知道我胆小,或许还是嫌我走的慢,干脆就牵住我的手了。
这一路上,满山的松树散发出一阵阵松脂的香味,许多齐腰粗的大树在离地面一人高的树干上凿出了一个漏斗型的糟,尖端会钉上一截竹片,树干上流出的松脂油会顺着竹片的凹陷处流入一个竹筒里。岩山告诉我,在刚种下两年的松树林中,春天时你会看到松技的尖端开出那种黄绿色的松花,一条一条地在风中摇曳着。整个松树林由黄绿的花,油绿的松针,和红棕色树干组成,很是好看。进入初夏,几天雨下过,再睛上两天,小松树下的泥土中就会冒出不少褐色伞状的蘑菇,乡里人叫松树为“枞树”,那蘑菇就称作了“枞菌”。岩山说不用加肉,就放几个辣椒炒着吃,就好香。一路上,岩山不断地指着路边的灌木告诉我,这黑紫黑紫的小颗粒叫“酸蛋子”,吃进嘴里酸甜酸甜的。那有刺的树枝上春天会开出白色的花,此时金黄的像葫芦样的果子叫“糖罐子”。他顺手摘下一颗,放衣袖上擦了几下就让我咬开,还真有些糖水呢。还有什么“三月泡”呀,“野栗子”呀,满山的东西好像都能吃。我好羡慕他,除了不识字,他其实什么都懂。
忽然我觉得走了很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到呢?岩山呵呵一笑:“小老师你是走累了吧?还真是的,上次县里来了个干部,也说乡里人的几里地,城里人用脚一量比十里路还长呢。快了,下这山再过条小溪,再翻过山头就到我们队了。”
终于看到村落了。这村子四周是山,沿山坡起伏的树林中若隐若现有不少房屋。因为靠山吃山的缘故吧,所有住宅全都是用木头和木板搭建。墙上用桐油抹过,显得黑亮黑亮的。偶而有带点黄棕色的,那是刚建成不久的新房。山脚下的田一级一级向上直到屋前,田埂弯弯曲曲。金黄的谷穗耷拉着头,丰收在望。远处,翠绿的楠竹林在屋后随风摇摆,深绿的松树像撑开的大伞,杉树挺直如塔,偶有几株棕红叶的枫树点缀其间。一缕白色的炊烟从那黑色的瓦屋顶上冉冉升起,几声狗吠鸡鸣,几声哞哞牛叫,为这宁静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眼前的一切,顿时让我这“街巴佬”感觉好新鲜,心情也格外兴奋起来。
队长在第一时间接见了我。这是位从抗美援朝前线回乡的退伍兵,因为是村里唯一到山外见过世面的人,在队里威信极高。他告诉我农民们听说县城派来了老师,要教他们识字学文化,热情都很高。一大早就扛着自家能腾出的桌椅板凳,送到了指定的地点。队长说晚上就开始上课,我正在兴头上,就满口答应了。
九月的白昼很长,太阳从西边山头掉下去时,农民们才会收拾起农具,从田里,从山上回家。到吃饭洗涮完,估摸着就快十点钟了。反正都没有时钟,没有手表,早起晚睡全凭太阳月亮说了算。毎晚我都在“教室”前看着,等着。慢慢地看到漆黑一片的山坡上有松柴,竹片作成火把的光亮,三三两两忽闪忽闪地朝我站的方向游来,觉得顶好看。我禁不住摁住手电筒的开关,向他们点头示意。农民们集合在一起先要把各自当天的劳动情况作个介绍,然后大伙评议,记上工分。总觉得那时的人很和善,很宽容,从不因评分多少而争吵。我想应该是大家刚从旧社会过来还没有几年,比较容易满足的缘故吧。评完工分才开始学文化,“黑板”是一户人家废弃的门板,识字就从日常睁眼就看得见的东西开始。什么人呀山呀水呀,还有田、土、树等等。大家的兴趣都很高,那握惯锄头犁耙的大手抓着小小铅笔显得很不自在,一笔一划却十分认真。有时也会七嘴八舌地互相比划着评论。当我这小老师有些压不住阵脚时,队长咳嗽一声,教室立刻就没了声响。
有一次一位迟到的妇女找我请教了好久,后来别人才告诉我她男人患有麻疯病。还说大家都入社了,他家怕别人嫌弃还在单干。农村人有老话“宁可穿大麻疯的衣,不可吃大麻疯的鸡”,但同住一个山村,乡亲们都没有歧视他们一家人。农忙或刮风下雨弄出个灾害时,总会有人主动去帮他家一把。过了两个晚上,慢慢地一些人知道了我才刚满十三岁,也知道了我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庇护,虽当当面叫我“小老师”,心里却全当是自家小孩。上课时就常有妇女会塞给我煮熟的玉米棒呀,油炸的红薯片呀等等零食。真后悔当初少不懂事,连声谢谢也不曾说过。
晚上睡觉被安排在生产队的仓库楼上。那种木头木板的屋子,一层是队里的粮仓,二层四面都是敞着的,立柱间牵着的棕绳上晾晒着收下的黄豆筴。山村的夜好静,蟋蟀与蛤蟆此起彼伏地叫着,螢火虫在半空中闪烁,偶而会有猫头鹰的啼哭令人心悸。附近灌木丛中会有小动物穿过而发出的“哗啦”声。我们用木梯上楼后就把梯子抽上来,才可以放心。山风吹来,豆荚上会有些绿色的小虫子落下来。晚上我就在楼板上睡觉,褥子下铺着厚厚的一层稻草,躺上去有股香味入鼻。知道我胆子小,看守仓库的两位民兵就抱着枪睡在我的两边。因为熬夜,每天上楼不久我都会睡着,偶而也会被落在脸上的虫子惊醒。
队长让各家轮流安排我吃饭,说到时会有人来叫我。这里家家户户都喂了鸡鸭鹅的,门前都挖有一个两米见方一尺来深的水池养着鱼,房前屋后都种有蔬菜。猪圈里的猪一般要到过年前才会宰杀,平时吃新鲜猪肉是十分困难的事。在家早餐吃惯面食,但这里没有面粉。清明时节为了祭祖方便,家家户户都会去田头野郊采一种叫“蒿子”的野菜。用糯米磨成粉,揉上野菜,再用炒香的黄豆粉做馅,用桐树叶包好蒸熟来吃。老乡们称为“叫粑”,有人又叫它桐叶粑。到过年前,家家还要打些糯米“糍粑”,这种粑用水泡着,从过年吃到清明都不会坏。春天时,农村早餐一般就吃这种糍粑的。我去的时候是九月份,于是一天三餐几乎全是米饭。我的第一顿饭在山坡上一户农户家,炒了几个鸡蛋,煮了一大碗腊肉,还有从自家门前小水池里抓上来的鱼。小菜是屋后山坡上种的,吃着很甜。我特别喜欢烧柴火煮熟的大米饭,不用菜也能吃两碗。有时把那贴在锅底的锅巴晒干了,再用茶油一炸,又脆又香。这里农村的腊肉最有特色,杀年猪时把吃不了的猪肉切成条腌上盐,七天后就让它挂在火塘上方。农户家没有砖,也就打不成灶。火塘用泥土垒成,一米见方,中间烧火,火中一个三角铁架撑着锅。腌好的肉长期被火烤烟熏着也不会坏。看上去漆黑漆黑尽是烟尘,吃前用热水一烫,一阵洗刷,一块肉变得棕红透亮,肥肉油而不腻,十分好吃。轮到去以后的农户家吃饭时,主人总会和前一家攀比,好像怕被人说成小气似的。什么鸡、鸭、鱼、泥鳅、黄鳝,我几乎尝了个遍。有几户还从山上打了麂子(野山羊)、斑鸠、野鸡。有一次请我吃饭的这家两个后生带着我到小溪边,从石头下翻出不少小螃蟹,他们管那叫“狼岩”,回来用茶油炸过,连壳都被我吃了,留下满嘴香味。那些天,我真觉得我母亲做的饭菜其实远不如他们。
白天我很无聊,队长也不让我上山走远。说是常有眼镜蛇岀没,我只好在房前屋后东溜西走。大人们上山的上山了,下田的下田了。于是我结交了不少小伙伴,他们和大人在一起时会跟着叫我小老师,只有我们一块时我就成了“街巴佬”。之前一直在县城里牛都没见过,小伙伴只要谁一喊“街巴佬,跟我放牛去”,我就会捡上根竹条,跟在牛屁股后面甩着,吆喝着。而他们呢,则会骑上牛背,骄傲地跃武扬威。
半个月眨眼就到了,要回家了。那天正好赶上了成立人民公社,十里八乡的农民要到县城去参加庆祝大会。队长就安排去参加会的人一起送我回家,几个小伙伴大姑娘一直送我到山口,还是依依不舍。
到家后父母好开心,第一次离家这么久,第一次去农村,我人没晒黑反而长了几斤肉。到打开背包时才发现这背包里竟装着不少玉米、熟鸡蛋、板粟、核桃、丁香啥的。难怪走时几位大婶执意要帮我扎背包;难怪我会觉得背包比去时要大了许多;也难怪到县里开会的农民替我揹着包一定要送我到家门口。
接下来的几年,中学都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开始在农忙时组织学生下乡支农,我去参加修过水库,挖过红薯,摘过茶籽,割过稻插过秧。
每次,我都会很开心。
每次,我都会有收获。
那些都是我这“街巴佬”下乡的难忘的亦是珍贵的经历。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53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