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涂雪夫者,涂国模也。四川省中江县人。曾供职于中央警卫团,中江县委组织部,德阳市纪委、文联。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四川省作协会员。
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散见于《高中生》、《南方航空》、《作家村》、《公仆与信访》、《大理文化》、《德阳文艺家》、《九寨沟》、《人民文学》副刊、《华西都市报》、《西部开放报》《东方作家报》、《德阳日报》、《德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2001年开始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汉语文学网》、《晋江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其亲情、游记散文深受网友的推崇和厚爱。2011年,《涂雪夫游记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小说集《梦回京城》、《爱在深秋》,散文集《情系山水间》、《难忘的亲情》与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制作成电子书,如今已经在京东、亚马逊、咪咕、微信阅读等多家网站销售。如果你想全面了解涂雪夫,请你百度一下涂国模,《百度百科》收录了他详细的资料。

长篇纪实文学
梦回京城(连载一)
作者|涂雪夫(中国四川)

目录
内容简介:
第一章、光荣的警卫战士
第二章、花园村
第三章、万寿路
第四章、风雪夜站第一班岗
第五章、公主坟
第六章、在部队过第一个新年
第七章、两忆散查
第八章、野营拉练
第九章、特许的八字胡
第十章、 深挖洞
第十一章、发生在新华门城楼上的故事
第十二章、紫禁城
第十三章、 “五一”劳动节
第十四章、为了年迈的父母亲
第十五章、朱德委员长眼里的小老乡
第十六章、幸福像花儿一样
第十七章、伟大而平凡的老人
第十八章、沉鱼落雁的中直机关服务员
第十九章、会说中国话的越南党政代表团
第二十章、消沉中的林彪
第二十一章、朱委员长和他的儿孙们
第二十二章、满口留香的朝鲜苹果
第二十三章、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
第二十四章、躁动的青春
第二十五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第二十六章、9.13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第二十七章、凋零的青春
第二十八章、一个忧郁的苹果
第二十九章、寂寞的南辛庄
第三十章、印象八大处
第三十一章、走进香山碧云寺
第三十二章、在301医院住院的美好时光
第三十三章、观看阿尔巴尼亚舞剧《山姑娘》
第三十四章、巨山农场的秋天
第三十五章、走出困境
第三十六章、命运的转折
第三十七章、如诗如画的朝鲜歌剧《血海》
第三十八章、衣锦还乡
第三十九章、如此相亲
第四十章、神秘的钓鱼台
第四十一章、305医院的白衣天使
第四十二章、尤家圪堵
第四十三章、中南海
第四十四章、陪同父亲逛京城
第四十五章、在中南海维修的日子
第四十六章、观看第三届全运会
第四十七章、母亲和侄儿进京
第四十八章、昌黎高炮靶场
第四十九章、玉渊潭边的不速之客
第五十章、探亲途中
第五十一章、回家过年
第五十二章、祸不单行
第五十三章、4.5天安门事件
第五十四章、朱委员长与世长辞
第五十五章、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
第五十六章、沉痛悼唁毛主席
第五十七章、部队突然开进玉泉山
第五十八章、玉泉山里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五十九章、华国锋来到部队驻地
第六十章、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第六十一章、暮色中的玉泉山
第六十二章、流年不顺的本命年
第六十三章、梦想的破灭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郭黑儿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无知的少年,无意中跨进中央警卫团这座神秘的殿堂。在这里,他曾梦想混得一官半职,跳出农门,以便光宗耀祖。
在这个神秘部队的七、八年时间里,他虽然苦苦追求,自我奋斗,学到了不少的本事,增长了许许多多的见识。但是,事与愿违,他的美梦最终破灭••••••
这是一篇长篇纪实文学,作者将第一手材料以第三人称,将主人公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详尽地跃然纸上。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不为中央警卫团之外的人们所知道的。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以一位普通警卫战士的视觉,真实地再现那个特殊年代中央警卫团生活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

第一章、光荣的警卫战士
郭黑儿做梦都没有想到,八代贫农的后代,没有任何背景的他,竟会成为八三四一部队的一名光荣警卫战士。记得当兵那年郭黑儿才16岁多一点,用今天的话来说,还属于花季少年呢!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好形势下,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信息基本靠吼的年代,说起中央警卫团,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对八三四一部队,也许人们并不陌生。只要经历过那场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无不知晓这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部队,是文革中三支两军的楷模,在人们心目中是一支非常神秘的部队。
也许人们还记得北京的六厂二校(北京针织总厂、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北京化工三厂、北京北郊木材厂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吧,那就是由八三四一部队进驻支左的。
那一年是八三四一部队在社会上第三次招收新兵。以往,这支特殊的部队都是在其它部队挑选精兵强将,也就是说,在部队表现优秀,已经具备了干部条件随时都可以提干的部队尖子才能进入这支神秘的部队。只要一来到这个部队,就能享受到23级干部待遇,也就是如今的少尉排长级别了。
如果要进入这支部队可不那么容易,不是像今天,靠关系,靠金钱就能进得来的。要进入这支部队,除了个人表现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在当时的初中生已经是比较高的学历了),身高170厘米以上,模样俱佳,而且还要家庭三代历史清楚,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主要领导签字画押担保不出任何问题才行。
这一年,八三四一部队还是第一次在四川接兵,总共才招收了150名新兵,轮到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县也才区区20人而已。

郭黑儿如愿以偿当上了兵,走进了这支神秘的部队。这一点不但本生产队的人不相信,就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不是说郭黑儿有什么了不起,而只能说他的运气不错罢了。如果把这事放在今天,那恐怕就成了天方夜谭了。郭黑儿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最大的后台也就是他的父亲了,一个够不上级别的生产队长而已;没有票子,那时一个工分才8分钱,家里根本没有一点储蓄。如果要想进入这样的部队,没有背景没有票子恐怕不行的吧。
记得目测那天,郭黑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只是打算去碰碰运气而已。吃过早饭,他穿上不久前母亲请裁缝用缝纫机为他新缝制的带斜包的蓝色棉衣,约上本队几个准备参军的青年人,打打闹闹地朝公社走去。
郭黑儿来到公社会场门口,扫视了一下里面黑压压的人群,觉得来应征的青年,人人都比自己个子高大,比自己年长。郭黑儿越来越觉得今年当兵恐怕希望不大,没有啥子搞头的。
当叫到他和其他几个的名字,郭黑儿跟在他们身后,麻着胆子在公社会场走了一圈。当场郭黑儿就被公社搞征兵工作的武装部长刷了下来。原因很简单,那时郭黑儿年龄还小,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高只有157公分,体重才87斤。也就是说,郭黑儿从年龄身高体重都没有达到当时当兵的起码要求。当时征兵的条件是:年满18岁,身高160公分,体重90斤。
郭黑儿一回家,觉得今年当兵没有希望了,只好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呆着。毕竟自己才16岁多一点,当兵的机会还多着呢!因为当时搞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书读,走读书这条路看来已经不可能了,郭黑儿只好把跳出农门甩掉锄头扁担的希望寄托在当兵上。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当时的出路无非就那么两条,一是读书上大学(大中专生当时全部分配工作的),二是当兵谋出路。那时正处在文革期间,看来读书是没有指望了,唯一的出路只有当兵。郭黑儿做梦都想当兵。当然,最好是学兵,一进部队就可以读书的那种,也就是今天说的军事院校。郭黑儿当时曾经想象过,当兵的人个个都应该成为活着的雷锋,到了部队个个都是好样的。郭黑儿觉得,自己年龄小,到了部队,人家肯定会把自己当小弟弟看待的。
不过,郭黑儿还真是一块读书的料。他的阿公临终前,就嘱咐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吃笔墨饭。阿公去世那年,郭黑儿不到6岁,读书还没有发蒙呢。
在小学,郭黑儿可是班上数一数二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升中学那年,郭黑儿就是班上四、五十人中考上初中的7个人之一,也是历年来这个小山村升上中学的第二人。那时能考上中学,走进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那可是一件了不起很光鲜的事,往往会令村民们肃然起敬羡慕不已的。
因停课闹革命,到后来中学下发到各乡村办。在新民乡小学也办起了初中,这可是初中的牌子,小学的底子啊。
新民乡解放初是一个乡的建制,在旧社会叫黑湾,后来与中兴合并为一个公社。
新民乡小学是郭黑儿读小学高年级的母校,他去了几次,看到这里的老师只有一位文化高一点,是个高中生,在当地小学代过课,其余的老师不过是以前教小学的老师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师生而已。这样的学校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郭黑儿觉得这个书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也不可能学到什么知识,就辍学回到了家乡,成天和一帮子老娘们一起干点手脚活儿,挣上那么4、5个工分。
郭黑儿目测没有过关,回到家里,很是灰心。他只好自己安慰自己,把当兵的希望寄托到第二年。心想反正自己年龄还小,按当时征兵的最高年龄21岁,至少还有5次机会呢!在这几年中,就是缺牙巴咬虱子,总还能碰到那么一两次吧!
八三四一部队计划在这个公社招收一名新兵,在这个一万多人的公社,到最后都没有完成征召一个新兵的任务。不是身体条件不行、文化程度不够,要不就是长相不怎么样,再不就是家庭历史有问题。
接兵的是一位河北人,姓韦,名占柳。高高的个子,端庄的五官,用今天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满帅满酷满精干的那种人。
进入初冬,四川盆地的气温骤然下降。生产队开始挖山坡上的红薯了,那天,郭黑儿正在生产队的五花梁子红薯地里干活,区武装部来人通知,叫他马上到区革委去参加体检。这简直给了郭黑儿一个大大的惊喜。他放下锄头,急急忙忙地朝区革委赶去。20里山路,郭黑儿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赶到了。一路上他想了许多许多,但想得最多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当上兵。
一到区革委大门,郭黑儿就看到一位蛮帅气的军人,手里拿着体检表,四处张望。郭黑儿凭直觉,认为那个人一定是八三四一部队接兵的。
郭黑儿走向前去,一报姓名,就乐坏了韦占柳。看来,郭黑儿给接兵的第一印象还满不错的,除了模样乖巧,身材匀称,一表人才,而且还显得满机灵的。

韦占柳拿着体检表,一脸微笑,带着郭黑儿,从体检的第一关到第七关,关关绿灯,闯关成功。剩下的就只有到县医院检查饿血了。
没过几天,韦占柳来到郭黑儿所在的生产队调查。他在公社党委副书记唐方玉的引导下,来到村公所唐方玉的家里,找来了生产队长段立升,贫下中农代表刘先康。通过他们了解郭黑儿的祖父母、父母亲的历史,以及郭黑儿在本生产队的政治表现。
最后,韦占柳叫来了郭黑儿,告诉他,这段时间,要注意身体,要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时刻听从党的召唤。郭黑儿本想巴结一下接兵的韦占柳,请他到家里去吃顿饭。可是,韦占柳婉言谢绝了。
郭黑儿觉得很内疚,家里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就是什么土特产也拿不出来送人。不过,那时的社会风气比较纯正,从来没有听说过当兵还要请客送礼什么的。到这样条件很不错的特殊部队更是如此。
到县城化验饿血那天,郭黑儿步行30多里,翻山越岭,来到县武装部。
县武装部设在县城下南街的文庙里,这里是郭黑儿进城的必经之路。来到武装部,郭黑儿看到几位县中队的人正在抓捕一个中年男人。也不知道这个人究竟犯了什么罪。只见县中队的人把那个人扑倒在地,骑在身上就来了一个五花大绑。那个人的嘴巴亲吻着大地,满脸血迹和泥土,样子显得十分狼狈。看到这样的场面,郭黑儿感到非常恐怖、非常血腥。
查饿血要等到第二天一大早,空腹不能吃早饭。那天晚上,郭黑儿只好在武装部旁的横街子一个小旅店住了下来。住宿费挺便宜的,一晚上才那么一、两角钱。
在武装部,郭黑儿见到了县武装部刘部长。刘部长是一位陕西人,据说还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刘部长高高的个子,长了一脸大麻子,说起话来南腔北调的。
刘部长见到郭黑儿奶乖奶乖的样子,显得非常客气,“走,小郭,到我宿舍去坐坐,好吗?”
郭黑儿想到人家部长这么瞧得起自己,请去他的宿舍,这可是大好事啊!“好!”郭黑儿没有多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刘部长嘿嘿地笑着,露出烟草熏黑的牙齿说,小伙子,走吧!跟着我哈!
走出武装部大门,沿着下南街,没有几步路,就到了县公安局里。

公安局里阴森可怖,高高的大墙,把这个小县城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世界;一道道铁丝网,天罗地网一般矗立在大墙上。这里不但关押审讯的犯人,而且也是公安局办公和县里的头面人物居住的地方。从里面进进出出穿着公安制服的人,个个一脸的严肃。当见到刘部长的时候,马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刘部长好刘部长好的招呼声不绝于耳。
在郭黑儿年轻的心灵中,公安局就是人间地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人们最忌讳的就是进公安局,进了公安局可不是什么好事。郭黑儿最不愿意走进这样晦气的鬼地方。无奈之下,郭黑儿只好跟着刘部长,九弯十八拐地来到他的宿舍。
郭黑儿扫视了一下,寝室不大,光线十分的阴暗。刘部长让郭黑儿坐在他的床边,自己翻箱倒柜地拿出一包糖果,放在床前的书桌上,嘿嘿地笑着说,小郭,请吃糖,大白兔的,蛮好吃的。
长这么大,郭黑儿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什么大白兔奶糖,更不要说吃过了。
刘部长也坐在床边跟郭黑儿拉家常。慢慢地,刘部长就把郭黑儿拥进怀里,嘴巴在他的脸上嘴上乱亲。郭黑儿感到很不是滋味,一个大老爷们亲热一个小伙子叫个啥名堂。郭黑儿不敢反抗,生怕得罪了这位武装部部长;但又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他想方设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郭黑儿灵机一动撒谎说,接兵的韦占柳找他有话要说,刘部长这才放过了郭黑儿。郭黑儿像逃避瘟神一样,离开了刘部长的宿舍。临走时,刘部长还交代说晚上过来吃晚饭。郭黑儿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哪个瓜娃子晚上才来吃晚饭呢!对这件极不体面的事,郭黑儿觉得丑人,一直把这事埋藏在心底,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

第二天一大早,郭黑儿就来到县医院查饿血。
对县医院,郭黑儿还是比较熟悉的。就在这一年的3、4月份,郭黑儿的父亲得急病住院,他和哥哥还在这里护理过父亲。那时,中江的武斗还没有停息,其中一派把另一派赶出了这个县。
一次,郭黑儿上街买东西,看到一派押着另一派的俘虏,抬着重机枪八二迫击炮,抗着三八大盖汉阳枪等轻重武器,浩浩荡荡地正在从北街游向南街。只见俘虏队伍里,有的吊着绷带,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头上缠着纱布,艰难地在游行队伍里行进着。
没过几天,郭黑儿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12月14日,这是郭黑儿终身难忘的日子。
在离开故乡的头一天,父亲在中兴街上割了两斤肉,打了一斤白酒,准备晚上给幺娃子饯行。那个年代,除了逢年过节,一般人家是很难割肉买酒的。
母亲心软,一副菩萨心肠。看到自己才16岁多的幺娃子就要离开自己,又是高兴,又是不舍。想到自己一生生了8个儿女,带成人的也只有4个。大儿子从小就没有少折磨过她,经常生疮害病,到处求神拜佛,把自己的头发都磨掉了。这个幺娃子从小就听话乖巧,学习成绩又好,挺逗大人们喜欢的。要不是文革,幺娃子也该上高中了。看来读高中是没有希望了,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幺娃子当兵,将来也好甩掉锄头扁担,跳出农门,端上国家的饭碗啊。但幺娃子岁数还这么小,到部队能不能吃得消,生疮害病什么的,又有谁个来照看?母亲心里总是没有个谱啊!
这天下午,母亲把郭黑儿叫到跟前,说,幺娃子,到部队要听领导的话,要好好干。离开了家,要注意身体,冷了要多加件衣服,热了要记得脱衣服啊;出了汗不要急着脱衣服摸冷水,要用手巾从下往上把身上的汗擦干,这样毛孔就不会被堵住。出门在外,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啊。
母亲在荷包里掏了半天,说,咩咩(客家人的对母亲的称呼)没有啥子给你,这里有5元钱,你拿着吧!在路上好买点东西吃.郭黑儿明显听出,母亲说话的时喉咙上就像哽着个什么东西似的,眼睛里含着泪水。这是母亲舍不得自己离开啊!
第二天一早,鸡刚叫过两遍,郭黑儿就听见厨房里呱嗒呱嗒的风箱声。这是母亲在忙着煮饭,好让儿子早点上路。
吃过饭,天还不见亮,郭黑儿和父亲一起就上路了。临行前,郭黑儿来得灶屋,见母亲一脸的悲戚。他还是硬着心肠向母亲道别,咩咩,你老人家要多保重身体,二天请到假了,儿子会回来看望你的。
母亲哽着喉咙,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母亲把头别向一边,郭黑儿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非常难受,他再也没有说什么了,就悄然地离开了灶屋。
郭黑儿穿上不久前母亲为自己做的蓝色新棉袄和父亲踏上了去公社的乡间小路,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了,郭黑儿深情地回过头,想再看一眼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郭黑儿看到母亲那熟悉的身影,还站在山嘴上翘望幺娃子远去的身影。郭黑儿想,这时的母亲也许还在落泪,也许在为儿子默默祝福——

在公社会场的墙壁上,到处张贴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标语。革委会钟主任给应征入伍的青年戴上大红花,基干民兵们敲锣打鼓地欢送着光荣入伍的年轻人。公社武装部长带领着应征青年,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栈道,朝县城进发。
父亲一直陪着郭黑儿走了十几里路,来到南山公社管辖的龙桥。
龙桥横跨在一条小河上,她的两个桥墩分别雕刻着两条龙。龙头朝向小河的上游,龙尾在小河的下游。在龙桥上,郭黑儿对父亲说,太爸(客家人对父亲的称呼)你老人家身体不太好,儿子不能再在你身边照顾你了,今后要多多保重身体,不要再干重活;到了部队,我就给你们来信;你老人家不用再送了,回去吧!
郭黑儿从父亲的脸上看不出难过的样子。只见父亲嘿嘿地笑着,露出两排被叶子烟熏黑的牙齿说,黑儿啊,你到了部队要好好干,听领导的话啊!郭黑儿答应了。郭黑儿早就盼望着父亲快点回去,最好不要送进城。因为父亲个子矮小,郭黑儿觉得在众人面前很没有脸面。
走了三十多里乡间小路,应征入伍的青年人终于来到了县武装部。在武装部领上军装,郭黑儿和新兵们一起住进了县委招待所。下午,郭黑儿在招待所洗了澡,换上军装。
从一个老百姓到军人,确实有一段距离。郭黑儿根本就不知道拿到这些军装如何穿戴,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棉衣棉裤绒衣绒裤统统地穿在身上。臃肿得行动一点也不方便,稍一动弹就热得难受。
正在换衣服的时候,郭黑儿听到窗外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他的二姐在叫他呢。跟二姐一起来的还有姨夫和姨表哥,他们也是来送另一位姨表哥当兵的,顺便来看望看望郭黑儿。郭黑儿给送行的亲友们一一打了招呼,把换下的衣服交给二姐,请她带回家去。
临走的那天,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的母亲,也就是人们常喊的黄妈妈,亲自到公园广场为到八三四一部队的新兵们送行。
那时的黄妈妈已经白发苍苍,年过古稀。黄妈妈没有文化,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听说她才到县上的时候,讲话时,她在前台讲,秘书总在后台递台词,满像双簧表演似的。要不她就老是那句“同志们啊,我的儿啊!黄继光……”。不理解的人还以为她老人家在占大家的便宜,知道的人就习以为常了。不过,这天她没这样说,而是勉励大家到了部队到了北京,在毛主席身边,要听首长的话,好好干,不要辜负中江百万人民的希望……
郭黑儿和其他19名新战士坐上一辆大卡车,穿过县城,朝绵阳地区进发。经过两个来小时的颠簸,大卡车来到绵阳军供站。在那里吃了午饭,准备晚上在这里上火车。

郭黑儿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对坐火车是一种什么感觉,他根本一无所知。只是听别人说,坐火车非常平稳,放一杯水在上面都不会荡出来。
郭黑儿他们来到火车站,进到车厢。这节车厢好像是部队包了的,里面坐的全部是军人而且都是到八三四一的新兵。安顿下来,郭黑儿盼着快点发车,想早一点感受一下坐火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上车虽然只有十来分钟时间,对郭黑儿来说,却显得十分漫长,就像有十年八年似的。盼啊盼,终于听到机车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地移动了,然后加速前进。火车确实平稳,速度又快,郭黑儿兴奋得不能自己。
在车厢里,郭黑儿见到了韦占柳,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对这些新入伍的人郭黑儿都觉得非常陌生,只有对韦占柳他要熟悉一些。韦占柳不但是郭黑儿的大恩人,也是改变郭黑儿一生命运的人。韦占柳把买来的豆腐丝给郭黑儿吃,他觉得非常稀奇,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玩意。
为了活跃气氛,韦占柳组织大家唱歌。唱的是大家熟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在四川大地回荡。郭黑儿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留恋,他的心儿早已飞向了首都北京……
列车过了四川广元,隧道慢慢多了起来。列车员介绍,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会成都,全长669公里,是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山岳铁路。1952年7月和1954年1月分别在成都和宝鸡两段开工, 1958年全线交付运营。铁路线离开广元后沿嘉陵江进入秦岭山区,共16次跨越嘉陵江。沿清姜河盘旋迂回,以长隧道通过秦岭垭口,全线隧道304座,大、中、小桥梁1,001座,隧道桥梁占线路长度的17%。全线最长的是新会龙场隧道,长4245米。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
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天,秦岭山上已是白雪皑皑,但郭黑儿的心里却暖烘烘的。韦占柳告诉郭黑儿说,八三四一部队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部队,保卫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以上中央首长的安全。当时在这个部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八三四一当兵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沐浴着世界上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世界上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世界上最高的政治待遇…… 对这支部队,郭黑儿并不陌生,早就耳闻过。在文革中,这支部队是响当当硬邦邦的三支两军的模范,但说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部队,这还是第一次听到。郭黑儿很兴奋,想到今后一定要把自己在毛主席身边的故事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一起来共同分享自己的幸福。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