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空,作家,自由撰稿人。上海黄浦区图书馆诗社召集人。其作品耐读,赢得一部分读者赏析。
三月印象
文/然空
沉睡的冬天在三月觉醒
面朝大海的三月 永远定格在
春暖花开的黄昏
那些花儿 经不住阳光的诱惑
次第绽放 风自带光芒
隔着紧闭的窗 外面的鸟
不断地想和我搭讪 而我却
无法解开 闭嘴的锁
2022.3.26 晚
借你一个怀抱,一夕是多少
今音(雍赓)评论:
《三月印象》的从未有过和史无前例,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一行的“沉睡的冬天”和第三段第一行的“隔着紧闭的窗”等。赏析这首诗,可以对其中的所谓“面朝大海”这一类的诗语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作为元素,可以不重视。而需要重视的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已经变化了的形势,比如“沉睡”和“觉醒”的随意组合,标志着一个新思想的诞生,它是独立的个体和具有独立思考的清醒。
这是《三月印象》所提供的思考成分。一个社会的组合,有各式各样的成分,而各种成分的演变在这首诗歌当中却是“无法解开”。其中包含着的是更多的未知部分。而在有限的认知里面,也只能作一些相对的衡定,比如第三段第二行“不断地想和我搭讪”的那个人是谁的困惑,或许在这一辈子里面,会被你撞上和擦肩而过。
诗歌是一门艺术。这首诗歌的直觉语言,已经超越和颠覆了那些经粉饰过的语言。语言一经粉饰之后,使得“无法解开”的东西更多,人心也被搅动的频率比任何时候都高。尤其当“闭嘴的锁”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黄昏”开始了。“外面的鸟”会以更多的奇葩表情来显示其麻木和愚昧,这一些也“无法解开”或不愿解开,自有各自的理直气壮。这是因为“诱惑”太多。
那么,《三月印象》这首诗歌究竟要表达的理念,是想借你一个怀抱。一夕是多少。在《三月印象》中,有多少可爱的人在扛着困难行走,而岁月静好却变成了一句空话。这时候,继续演绎诗歌第一段第三行尾的“黄昏”。诗歌语言是以简练和张力存在的,于是思考黄昏的景色当中有没有紫色的成分,如果有,它就代表了尊贵。而能够具备这样的极致,它就是诗歌第一段第一行尾的“觉醒”。
当你创作诗歌的眼光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是一般,而是二般。一般的眼光经常会受到局限,而二般的眼光常常会超越,它便是一个“自带光芒”的怀抱。至少,不会“沉睡”。
策划:关敏仪
主编:然空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刊头: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