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茂,一首近半个世纪的诗……!
文/郑建茂
集体蜗居仓库里,围炉饮酒御寒天。
岳词朗诵心潮湃,郊外嚎歌爱意绵。
兄弟并肩同落户,患难携手共纾艰。
喇叭筒卷呑云雾,海带南瓜比蜜甜。

1974年我们刚下放,知青点房子还未做好,只好男女住在一间仓库里,中间用庐席隔开。刚离开父母,觉得无人管自由,整天到一起谈天说地,畅谈理想,想象未来,有说不完的话。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效仿古人,斗胆写下了八句七字诗。当时只是形式上满足了七律字数上的要求,至于格律、音韵、对仗全都不会,由于大家都搞不清楚,所以大家都说写得好,我也就沾沾自喜。

几十年过去了,我自学古律诗后,看到自己下放写的这首诗,对自己当年的无知胆大感到好笑,但是从全诗记录的事情看,是我下放的真实生活,记录了我们头一年在广阔天地的几桩事,一是,知青集体居住在生产队仓库里;二是,天气寒冷,围炉烤火,喝着乡里的谷酒取暖;三是,大家一起朗诵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总是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唱着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星星围绕月亮,爱意绵绵;四是,我和唐建军同时落户在新开塘杨树生产队队长家;五是,林场种有烟叶,又有烤房,看着金黄色的烟叶,男生学会了卷喇叭筒,我也开始了吸烟,那时候食堂、宿舍到处都是烟雾缭绕;六是,下放林场知青自己开火做饭,生活艰苦,歺歺不是海带就是南瓜、东瓜,被大家亲热的叫着“中南海”,虽然火食差,但集体生活比较甜蜜。

根据原诗所记录的六桩事情,结合律诗的规律,先将韵律纠正,然后,再对中间两联进行对联修改,改一次进步一回,历经几十年的慢慢修改,这首诗终于改变成了今天大家所见的这首诗,基本上符合七律的要求,又没失去其本身所记录的事项。
从修改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启发,一是,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从小就热爱古诗词,文革时期就在大字报栏中抄毛主席词诗,后又背诵唐诗三百首,慢慢喜欢变成了爱好,爱好又变成了忠实粉丝,粉丝又成了写手;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的文章,尤其是诗词,文字少,要想在有限的文字内记录较丰富的内容,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必须大量阅读古诗词,向古人学习,反复推敲,从启、承、转、合的格式中领悟要领。诗词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上乘之作,也只有更好。所以写诗要运用意象,多推敲,反反复复地修改,才有可能出精品。

作者简介:郑建茂,1956年生人,湘潭大学法律专业毕业,警察退休。热爱中华古典诗词,系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