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首如飞蓬”盼君归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南朝宋人刘义庆可能生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幽明录》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能够让唐人这么钟情于它,唐诗人王建竟然情不自禁地触景生情,创作了《望夫石》,写下了上述名传千古的诗作。原来,在刘义庆的文作中,记载了武昌阳新县北山上一块形似倚人立的望夫石之事,说是过去有个贞妇,她的丈夫被征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一直盼望自己的丈夫回归,结果是“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自唐以后,“望夫石”就成了诗人们创作的一大主题,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们不幸的现实,至今读来仍让人悲叹不已。
“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唐孟郊一首《望夫石》,让人不由得想到千年之前远古时,有没有怨妇们伤离别后盼郎归的愁劳凄凉情景?一本《诗经》就揭开了这样的迷底,让我们就此走进《诗经》,去读一读它的《国风•卫风•伯兮》,就有了明确的答案,更会诧异地发现,原来战国时刺客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之语,竟来源于它对“谁适为容”的继承。
“伯兮朅(qie,读四声,威武)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shu,读一声,古兵器),为王前驱。”诗头一开,直铺其状,一位望妇深切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发出内心中之唤:哥哥啊哥哥,你真是我们这个国家当中最威武雄壮的勇士了,你手持兵器是军队的统领,为王的前驱而所向披靡,我真为你万分自豪啊!女人称丈夫为哥(伯)就这样从古走来,让后来的青年男女在情歌对唱中,有了哥哥妹妹之对答。一想到夫君的英武与作为,望妇由衷而喜上眉梢,让人想起唐诗人王昌龄写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情确是如此。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意一转,悲从离来,这位望妇无奈地诉说道:自从哥哥你离开家东征在外,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头发凌乱如蓬也无心打理;又怎么能够去涂脂抹粉,为谁修饰呢?自此“首如飞蓬”就成了思夫诗中的典型望妇形象,“谁适为容”被发展为“女为悦己者容”之语。丈夫离家,女人剩下的便是百无聊赖的生活,哪里还有心思去打扮自己。南宋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就描写了那时自己与此望妇之相似心境与场景,她与丈夫分手后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廋,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通《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其伉俪情深与相思之苦,恐怕正是《伯兮》中望妇的真实写照吧。
“其雨其雨,杲杲(gao,读三声,明亮的样子)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于是呀,望妇只好祈祷于天:老天呀你就快点下雨吧,可是你好像总与我唱反调,偏偏从云朵中钻出太阳;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能降下甘露,我的丈夫才能够回来,我宁愿想你想得头昏脑胀,只希望你早日回来。借天而问,借雨而发,其情之深、念之切,跃然诗中,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受。唐大诗人李白在《姑孰十咏•望夫山》诗中写道:“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红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此时此心,也莫过如《伯兮》中之望妇。
“焉得谖(xuan,读一声,萱草,又称忘忧草)草,言树之背(通“北”)。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ei,读四声,忧思成病)。”我听说忘忧草可以让人忘记忧愁和烦恼,在你走时,我就在树之北种下它,从那以后每天都在头上佩戴它,可毫无用处,还是挡不住我对你的思念;我只求你能平平安安回来,哪怕我相思成病也在所不惜。是一片痴情托萱草,感天动地盼君归。唐诗人刘禹锡在《望夫山》中写道:“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此情此意,不正是《伯兮》中的望妇对爱的忠贞不渝与誓死相随的决心表白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之心愿,上溯《诗经》,下至整个封建王朝终结,有多少征夫望妇能够成其实?于是无奈地“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等来的至多也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望妇便成了“望夫石”之悲剧。站在这个角度,来重读《伯兮》也许就有了新的感受,杜绝“首如飞蓬”盼君归,唯有杜绝战争的发生,珍惜和平、守卫和平就成了人类共同的责任。
(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