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传媒》昨天向大家隆重推出姜舟林给杨爱华的作品《弋水悠悠》精彩赏析,引起很大反响。今天向大家隆重推出杨爱华给姜舟林的回复。美文、美诵、美图伴随着一首动人心弦的《友谊天长地久》,经过精心的编辑,是我们献给大家的又一道精神大餐,请继续分享! 给姜舟林老师
大器而作、交响而成
一一读杨爱华《弋水悠悠》
的回复
姜老师:谢谢你精彩的点评!
姜老师你在认真的、反复的看完《弋水悠悠》以后对拙作用了这么多溢美之辞给于鼓励,看完你的长文心情无比激动!深感受之有愧!
姜老师,你是一位在各大报刊上都发表过文章卓有成效的专业诗人、作家和著名的文章赏析人。
你以你宽阔的胸襟对我这个尚不得要领的文学爱好者的文章给予极大的关注鼓励和这么高的评价,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你四千多字的精彩赏析我一遍又一遍拜读。你的语言和文字、你的写作艺术、你的文风及你独到的见解均无懈可击。
虚一老师说:“姜老师的书话视野开阔,观点独到,尤其是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更是不可多得。同时敬佩他不辞辛劳,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
这个书话值得收藏。”
你赏析《弋水悠悠》时竟然引用了宏篇巨著《红楼梦》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大师的话作引证,更让我受宠若惊!
在《弋水悠悠》的写作技巧上姜老师总结的“剝笋法”“草蛇灰线法”“移步换景法”“平铺直叙法”“罗列补缀法”也属于我歪打正着,当初落墨时真的没有刻意去遵循这些章法。
然后姜老师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弋妍的奶奶,弋妍的妈妈,弋妍的爱人。弋妍那个几十年都渺无音信,突然回归的老父亲,都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评述。
《弋水悠悠》最后的长诗写的是我的母校潢川高中,那是我和539位老三届学友一段至关重要的人生旅程。
入学时年轻单纯,这些来自河南南五县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云集在潢川高中埋头学习,人人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一九六六年夏天,高考前15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幼稚我们单纯我们赤胆忠心投入到那股革命洪流;
一九六八年,十年寒窗苦读又参加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后都到乡下接受再教育。一些农家子弟历经千辛万苦考上潢川高中却又回乡种地,那种惆怅、痛苦和煎熬;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改革开放的峰回路转。一部分学友终于走进高等的学府的大门如愿以偿、一部分学友在改革的浪潮中大显身手。这是我文章最后的那首长诗所表现的内容。

(即兴表现也这么帅!请欣赏潢高老三届能歌善舞的靓妹、兵哥哥的风彩!)
虽然说《弋水悠悠》的主人公弋妍当时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没有到高中去学习,但是老三届人这十几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弋妍、和潢川县几十万父老乡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把这首长诗取名《那年、那月、那日》放在了本书的最后。
可是在书印出来以后,我一直又有点疑虑,心里想诗放在这与前面的故事会不会有些牵强甚致突兀?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姜老师对我这首长诗进行了绝对的肯定,他说:“且不可小觑了这首诗”。“与前面的叙事部分珠联璧合,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和补充,在形式上达到天衣无缝、完美结合的效果。”在这里姜老师还用了莫言大师一篇名著的结构作论证。
姜老师这一段话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让我茅塞顿开如释重负。
姜老师的长文最后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很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一其实,通向文学的路,就是通向人性的路,通向灵魂深处的路,自然与朴素永远是一门最深奥的学问。”读到这,感动的泪水潸然而下!
姜老师还说:“姐的《弋水悠悠》用心血凝成,激情四射,文采飞扬。读来受益颇多。”对如此至诚至真的点赞我只有掩卷唏嘘不已了。
我于1972下乡五年后方招工到平顶山煤矿,把自已的人生交给了第二故乡。半个世纪我经历了人世间最冷酷的风和雨,也在这里有了自已的家,有了自已的孩子。是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养活了我和我的家人,但魂牵梦绕的仍然是那悠悠的弋水,在耳边回响的仍然是那喃喃的乡音。
有一天我看见一段名人名言“人生的目的就是找回你失去的东西。”这句话为我多少年绵绵的思绪找到了注脚。
乡愁是我创作《弋水悠悠》的初衷。
对于文学,自已只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像一个跋涉在朝圣路上的信徒一样跋涉在追求文学的路上,心虽然很虔诚尚不得要领,所以总感觉诚惶诚恐。
著名作家狄更斯说:“写作这个职业,就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其程度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对于我把自已多少年来零乱的思绪变成铅字确实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感谢信息时代感谢微信为我打开了弥足珍贵的人生天窗,给我开启了一丝做我感到幸福的事的缝隙,对此我心怀虔敬,无怨无悔。
在我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感谢参入创作为本书作序校对的学者裴新政老师,感谢为本书设计封面和插图的电脑专家梁振祥老师,感谢主人公及其家人提供素材並大力支持,感谢已故学哥熊振铎及数位学友的关注、支持。是这些朋友无私的邦助共同成就了《弋水悠悠》。
另外感谢《弋水悠悠》几百名读者的关注、鼓励和厚爱,感谢姜老师给我的关注、鼓励和厚爱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在本书发行四年后再一次面对更多的读者。 我想我会更加努力、我会倍加珍惜!
作者简介:杨爱华 女 潢川高中老三届知青,平顶山市退休职工。有作品“你若含笑如初,我必山河无恙一一写给武汉”《弋水悠悠》等。
主播简介:晓晨 , 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专业。曾从事播音、编辑等工作。喜好文学艺术、戏曲音乐及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