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巾帼何须让须眉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北京)
说到爱国诗人,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屈原、陆游、辛弃疾等,更以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爱国诗人,可他们都空留遗憾在人间。屈原以香草美人明志,空怀忠君爱国情,纵身一跳千古憾,只留《离骚》《九歌》把《天问》。陆游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于“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中空度岁月,最后带着无尽之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遗嘱而撒手人寰。辛弃疾欲一生肩负英雄的历史使命,为恢复祖国大好河山去战斗,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志,最终也只能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中,带着“谁念英雄老矣”遗恨,老死故居。他们的爱国精神忠贞丹青传颂,他们的爱国事业未尽千古遗憾。可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夺得第一位的爱国诗人并非屈原,却竟然是位女性诗人,且是爱国有成,胜于须眉。
被孔子称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就描绘了一幅当时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让今人有了窥探当时社会生活之场景。只可惜大多诗歌成了轶名之作,但《国风•鄘风》中有一篇《载驰》,却成了一首有作者之名之作,让一位名见青史的女诗人得以扬名于世,实至名归的成为历史上留有诗作品的第一位爱国诗人。今天就要来说说她的故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一位绝世佳人,一位诸侯之妻,一改柔情之态,而飒爽英姿,坚毅果决地亲自驾起马车,去救国难:马儿啊,我还要在你身上加鞭,因为我要急着回我的母国吊唁卫侯;驱赶着你长途奔波我也是于心不忍,你就别怪我了,因为我要回那远离的漕邑故土,可身后却有许国的大夫们正追赶而来,不让我回,我是忧心忡忡啊!夫人担惊受怕的悸动心跳,马车前奔后追的鞭声脆脆,马蹄得得、车轮滚滚的声音于诗中波涌而出,仿佛让人置身于紧张之中而喘不过气来。
是的,这位手执长鞭,正驱使着马车狂奔的美貌女子,就是诗作者本人、春秋时王公之女、诸侯之妻的许穆夫人。这就不能不将人穿越到那个剧烈动荡时代,来一展许穆夫人的风彩,让人无不仰慕其爱国之情与爱国之为,以及她的作诗才华。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庶子公子顽(昭伯)与宣姜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公夫人。据考证,她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她在年方及笄时,由于貌美而盛名远扬,招引了许国许穆公与齐国齐桓公都慕名向卫求婚。年少的她,此时就展现出过人的见识,以祖国为念,认为应该选择齐国这样的大国,以便有寇戎入侵之时,可赴告大国来捍卫卫国的利益。可卫懿公眼光短浅,贪念许国丰厚聘礼,不听她的诉说,硬是将她嫁给了许国穆公。她出嫁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宋桓公派兵迎接卫都难民渡过黄河,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五千人,立卫戴公于漕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许穆夫人“悯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诗经》中读到的《载驰》诗作,据诗中“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之考证,此诗当作于公元前659年(卫文公元年)春暮。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好,善),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毖(谨慎)。”果不其然,还是被许穆夫人忧中。春秋时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出嫁的女人是不能够自主回到娘家的,作为诸侯之妻的许穆夫人,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表现出致情致性地不顾礼制规定,毅然决然地私自驾车回国。这自然引起了许国君侯及大夫们的坚决反对,许国君臣既怕有违礼制,又更害怕戎狄报复,于是派大夫们从后追赶加以阻拦。无论许穆夫人多么的努力驱赶马车,最后还是被大夫们追上了。这便有了一番激烈的舌战,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愿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诗人于无奈之中愤然写下:尽管你们都不同意我的主张,我却不会顺从你们返回许国;你们的想法是胆怯和不智的,而我的主张很快就会见到成果;尽管国君和大夫都阻止我,可我不会不顾卫国生死存亡,渡河回头;你们的想法粗浅而无远见,而我的主张合理周详。一派爱国之情跃然诗中,许穆夫人爱国立场坚定不够,对大夫们的回答义正辞严而又婉曲深沉,展现“谁说女子不如男”之气势。
此时的她,不管不顾,抛下追者,愤然驰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同“虻”,贝母草)。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通“终”,既是)稚且狂。”她登上那高高的山丘,采一把贝母草来疗养心中之忧,自己对自己说,我虽是女子,也深恋故土,女人的主张正确同样会使你们俯首;对我这般阻止责难的大夫们啊,你们真是幼稚狂妄不知羞!她将心底的愤懑借诗而发,试问我怀恋故国、顾念亲情、奋身取义有何之错?无人能解,只好自采一把贝母草来疗治心中之痛。

面对坚强的夫人,许国大夫们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踏上古国土地的许穆夫人,终于放下紧张的心来,信马悠悠。“我行其野,芃芃(peng,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其麦。控(往告)于大邦,谁因(依靠)谁极(至)?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于是有了自己的打算:我要到大国去求救,难道没有道义可依傍?无为无能的许国大夫们啊,听着我的话不要轻狂,我这一趟定要恢复故国成大邦。
诗就这戛然而止,一个活脱脱的爱国夫人形象,就在自己的笔下栩栩如生,其发誓要游说大国,定将自己祖国从危亡中拯救出来之志而坚定不移。据后来的史实记载:许穆夫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她吊慰了亲人,随后游说齐国,取得了齐桓公的支持,齐国派兵帮助卫国收受失地,复国大计得以功成,许穆夫人由此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巾帼英雄。
历史已去,人物淡然,留下的诗作千古传诵。只可惜,许穆夫人再怎么努力,也抵不住故国的昏君们一代又一代的胡作非为,卫国终很快灭亡于春秋战国之中,留下的便是历史故纸堆中的一鳞半爪之记载,也让这位本应熠熠生辉的第一爱国女诗人,蒙上厚厚的历史尘埃而谈出人们的视线。我今坐在安徽老年大学课堂上,再听庞幸福老师讲授《诗经》,情不自禁地写下此文,意在彰显许穆夫人爱国之举,让人们再忆起这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试看古代许夫人!
(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