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们《诗词书画群英会》两个群近700人覆盖全国,已经正式出微刊四十多集。在創办过程中,我们从来稿中读到了一些重量级作家的作品,其中了解到缪荣株老师是江苏省泰州市德才兼备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加拿大和中央省市级多家报刊刊出1000多篇,其中10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家报刊选用(详情见个人简历)。我刊聘他为顾问。他先后为上海、南通及泰州16个作者出版的书写过序。本刊从3月11日起,陆续推介缪先生写的序。
此为第三集。
编者 2022.3.17.

一曲雪域高原的颂歌
——《西藏情怀》序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饶有趣味地读着戴永久先生从泰州人大退休后,花三年时间写出了反映他在西藏生活的精品力作《西藏情怀》。
1970年,永久还在当耕读小学教师时,我就采访过他,以后任党委书记任上又去采访过,在他三年援藏归来时,他还赠我宝贵的西藏中草药。可以说,这一辈子我们都是好朋友。永久在退休后经将丰富的经历,用文学的形式写下来,继续进行着他的人生追求。
《西藏情怀》既反映了西藏的自然美、又歌颂了人文美,是浓缩的西藏,是西藏沙盘。文如其人。《西藏留痕》像永久这个人一样实在,一言以蔽之,写得真!真故事。永久援藏三年,每天写日记,给我们带回来了雪域高原许多神秘传奇美丽多彩的故事。可以说,他去西藏时,虽然没有作家的头衔,但实际上,他既做好了领导工作,又完成了一个作家长期在西藏体验生活才能完成的作品。
永久的文章纵横捭阖,大的方面写到和达赖集团分子的政治斗争,小的写到衣食住行,无不顺手拈来。读着永久的文章,我似乎跟着他去西藏生活了一段时间,详详细细的听他讲故事,他在西藏的现场叙述,那种感受身临其境,过目不忘。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他精神的收获,也是带回来给读者的最好礼物。我怀着好奇|、激动|、关注的心情读完永久的《西藏情怀》。好奇就好奇在永久笔下藏区的奇风异俗、奇景奇物;激动就激动在藏汉之间、军民之间那种情谊;关注的是援藏干部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命运。
在藏区,高原反应、感冒、车祸都是常见的。该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是西藏藏南地区加查县的大千世界,又从微观的角度细细勾画了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使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对藏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兽,一树一鸟都有十分具体的感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读《西藏珍物回眸》里的一小篇吧:“豺,比狗小,比猫大,头似猫,尾粗长,小巧敏捷,神通广大,多是群居,一起行动,能挑战虎豹等大野兽。森林中一切凶猛的野兽,见了它都无不惊魂丧胆。据说十二只豺可食虎,十只豺可食豹,七只豺可食熊。豺的捕食惯技是跳到猛兽背上,抠掉其眼,从屁股处掏食内脏。有趣的是狗熊见豺吋,往往惊恐爬树,殊不知豺爬树本领更佳,于是狗熊常爬在树干上,被豺从屁股处把内脏掏空吃尽。狗熊疼极时,便用利爪紧紧抓树不放,最后便保留着这样的姿势死在树上。猎人经过时,便能从树上拾得一张完好的熊皮。
豺虽然神通广大,但对公牦牛却奈何不得。因为公牦牛有把屁股对起来或靠上山岩,不轻易挪动,不让屁股外露,始终不给豺以出手的机会。
豺,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奇特的葬俗》中,永久这样写道:“加查的天葬台,建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群山环抱中,一个山体险峻奇特、视野开阔、荒无人烟、神奇莫测的小山顶上。两间土、石垒成的泥屋内,两三名天葬专职人员(一般为喇嘛)常年厮守,平常除送葬人员可以登顶外,其余人等皆不能入内。据普布次仁区长介绍,天葬有一整套规范繁杂、充满神奇、鲜为人知的仪式和程序。人过世后,先得差人上山报信,提出葬式的具体要求,商定报酬,然后约定时间送遗体上山,择日安葬。
报酬,则视遗体加工工作量的大小和难易而定,一般的人家,送上一两只羊,丧葬人员只将遗体轧碎,和上酥油、糌粑后撒到天葬台上给神鸟(秃鹫)啄食;中等人家,送上三四只羊或者一头牛,丧葬人员就花功夫将遗体的肉和骨头分开轧碎,加上酥油、糌粑做成小团,撒给神鸟吞食;上等人家,则送上五六只羊甚至是几头牛来作酬劳,丧葬人员就会特别的认真,分外的卖力,他们将遗体的相关部位,按顺序割下,连同骨质,分门别类,切轧得粉碎,然后,加上酥油、糌粑搓捏成圆子,散到台上让神鹰抢食。如果神鸟能将加工过的遗体,快速吃得一干二净,送葬的人看到亲人已经顺利升天,立即破涕而笑,满足而归。倘若神鸟对遗体加工物吃得不快、或者兴趣不高或遍地残留的话,送葬的人会认为不吉利,而伤心痛哭。
其实,说穿了也就是遗体加工上的不同和丧葬人员事先安排的结局而已(酬薪高的除加工精细外,在时间上尽量拉开葬期的距离,相对固定食场,饥饿难忍的秃鹫狼吞虎咽的争食就不难理解了)。’没有长期的西藏生活的体验,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没有深厚的文笔功底,是写不出这样厚重的作品的。要走进西藏、了解西藏,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西藏情怀》既是永久写的书,更是永久工作的实践。永久是个工作作风非常踏实的人。为了在西藏推行农机化,他费尽了心机。
《巧结“机”缘》是他工作踏实真实的反映。我读永久的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的,每一篇都感到很新鲜,耐人寻味,收获很大。先生无论是叙述故事,状写人物,描述风情都让人读得饶有趣味。像《掀下马背——有惊无险》、《舟船熄火——侥幸脱险》、《两车相撞——梦幻惊险》、《上山打猎——无意冒险》,叙述在西藏险恶的自然境下,遭遇到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读来扣人心弦。真情意。如下乡工作时夜宿露营,看到深更半夜野兽采果,听到不知名的天籁之声。
作者感冒后,西藏干部从家里拿出来的麝香,毛毡、路不拾遗等都写得很精彩,也反映了藏汉之间的民族情谊。
书中写道;“加查区的小索朗、次仁拉姆书记,普布次仁、顿顿区长,强巴次仁、索朗次仁、小巴桑、央金旺姆、曲珍等干部待我更是亲密无间,关爱有加。他们大多在民族学院待过,民族感情融洽,对内地生活也了如指掌,对我们的到来亲如家人。他们尊重我‘不抽烟、不喝酒、少食肉’的饮食习性;他们费尽心机帮我置办炊具;他们将最好的马让给我骑;他们将我分工在沿江海拔最低、气候最佳的几个公社工作。他们约定:不让我去崔久、坝公社工作,(因这两个公社均为纯牧区,海拔在雪线以上,终年积雪,气候恶劣,路程遥远,骑马单程需得半月,途中险象环生,常有雪崩和大雪封山);不让我单独骑马下乡;下乡时,始终让我骑的马走在中间,以便照应;野外露宿也是将我的床单夹在他们中间,以防不测(野兽袭击和变故惊吓)。
我身体稍有不适,他们就主动关照。一次,我不小心着凉感冒,小索朗书记当即将家中珍藏的,连家人也舍不得使用的名贵藏药麝香仁和熊胆汁拿来给我服用,及时将病治好。当他们听说我母亲筋骨疼痛厉害时,立即帮助我备齐泡酒治病的雪莲花、冬虫夏草等寄回江苏家中,给母亲治病。在县、区干部的身教言传下,公社和生产队干部及广大农牧民对我更是关爱备至,亲如家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浓浓的藏汉民族情谊,是我在藏生活、工作、开花、结果的厚实根基。”
《书记种菜》写的是江苏援藏团的老大哥曹恒龙同志进藏前,他跟大多数干部一样,整日忙于工作,生活上也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族。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煮饭、做菜便觉生疏。进藏后,要过生活关,必唱“国际歌”,自己救自己。
曹恒龙除自备了一套进藏干部人皆有之的炊具外,还特地让在内地农业部门工作的夫人寄来“苏州青”等蔬菜种子,并亲自动手,在办公室屋前,开垦了一块荒地,施足了肥,浇足了水,地的四周围,种上本地蚕豆,里面种上青菜。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菜种破土而出,趁风而长。十几天后,油嫩的小白菜,出落得人见人爱。藏族同胞更是交口相赞,翘指相夸。俗话说:“菜二,菜二”。还没等到二十天,在同志们的再三撮合下,曹书记郑重其事、轻手轻脚地下地,挑选大一点的小白菜,间了一大把回来,择好,亲自下厨,做了一锅小白菜蛋花汤,看着那散发浓浓油香的汤内,似白玉般丝丝蛋花,紧靠着那鲜绿嫩翠的小白菜,不时飘动其间,见者人人赞叹不已,个个垂涎三尺。未待主人动手,藏族县委书记布穷同志,一把夺过勺子笑到:“老曹,我先来品尝你的劳动成果,没得意见吧!”说着就舀了半碗喝起来,边喝边连声说到:“好喝,好喝!”曹书记满怀成功的喜悦,随即应到:“谢谢诸位‘赏光’,有请大家品尝。”众人毫不客气,你一勺,我一勺,秋风扫落叶般,三下五除二,将菜汤喝得夠一干二净。末了,还齐声吵着说:“曹书记,只要有青菜吃,不用你请,我们天天来。”果真如此,老曹处从此成了汉藏干部,改善生话的食堂、沟通思想的会场。山南地区途经加查的同志,也不时慕名前来凑热闹,个别靠己的,吃过饭后,还得顺带一把回去,给家人尝鲜。
永久很善于刻画细节,令人过目不忘。像他从西藏归来,妻到南京站接他。由于没有弄清是南京火车站还是汽车站,两人等了一夜都没有遇到。第二天,经过折腾才找到。妻看见永久后,由于疲劳、感冒,竟昏了过去。真境界。
《 时代的召唤》一文中,通过几个援藏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小家为大家的行为,写出了他们的高大的形象,十分感人,建设西藏,功不可没,应当为他们作传,以激励后人。《于无声处见真情》中贤惠的妻子郑爱林《儿行千里母担优》中的父母,《友情回放》等文章中写出了从内地到西藏的朋友们那种人性的美。文品和人品是紧密相联系的。从在内地工作到援藏,凡是和永久接触过的人,都感到他有很多值得人称道的地方。
永久是个勤奋学习,富有理想和追求的人。他在大伦镇任党委书记时,有一次我到他办公室采访,只见办公桌上铺满了报刊杂志,上面画了许多杠杠,他正在往学习笔记上摘录呢。他走到哪里都是个是个勤奋学习的人,笔头特别勤。他的办公室简直就是一个家庭资料馆,工作这么多年,连培训村支部书记的材料都整理归档。他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读书。永久进藏时除了自备的《领导科学》《历代文选》(上、下)《古文观止》(上、下)《现代汉语字典》等学习书籍外,还利用当时重版的《历史文学名著》(汉文版),进行学习。这套书按计划分配(每种一到两套)到县后,很少有人过问(当时全县汉族干部、职工不足百人,买书者更是了了无几)。在新华书店负责人尼玛曲珍主任的关顾下,他将文学四大名著及《今古奇观》《官场现行记》《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镜花缘》《老残游记》《蒋后主秘传》等一批新书尽收囊中,有空翻看,开卷有益,其乐无穷。
他还不失时机的向藏族干部推介了几本他们能够看懂的通俗读物,在他工作的地方大家争相传阅,自觉学习蔚然成风。
永久是个廉洁自律,严格要求,作风正派的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县委召开乡镇科局党委书记会议,到有关乡镇参观现场时,东道主在伙食上都要加餐,唯独到大伦镇参观时,永久按照县委规定的伙食标准,与会者颇有微词。
永久是个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的人。他经历丰富,先后在属黄桥老区的五个贫困乡镇任党委书记,工作的难度可以想象,他都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了出色的成绩。组织上调他到西藏,他不顾家有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儿女,一干就是三年。
永久是个细心人。他在西藏三年,将所有的调查报告、会议记录、讲话稿、新闻稿等都装订成册,保管如新。
永久的《西藏留痕》只是留下了加查县的一个区的印记,作者对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方水土,一方人物,太熟悉,太有感情了,写得真切传神,因而,读者却看到了整个西藏,而且也走近了永久。





戴永久,江苏省作协会员,出版两本散文集。曾任泰县革委会政工大组组长、四个乡党委书记、西藏加查区委书记、县供销联社主任、泰州人大农工委副主任。书法丶收藏丶园艺皆佳。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五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底,已发20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