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新社(甘棠遗爱 )
如果不了解历史渊源,祖国西北有几个县区名字从字面看,很容易让人产生方位上的错觉感,还以为民政部门在划分县区归属时搞错了。甘肃简称陇,而陇县却在陕西的宝鸡;陕西简称陕或秦,而陕县却在河南的三门峡,秦州却在甘肃的天水;宁夏简称宁,宁县却在甘肃的庆阳。
陇县是宝鸡北三县之一,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境内川原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古代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关狭钥匙”之称。全县面积2277平方公里,在宝鸡县区排第四;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是宝鸡与甘肃接壤边界最长的县。
第一次与陇县亲密接触是1991年,抽调集团军帮忙,坐吉普车去63师,在陇县县城吃的午餐,也是第一次吃马家烧鸡。当带队的领导说到了陇县时,仅有的一点史地知识,也让我脑海曾有过陇县是甘肃的念头。第二次去陇县已是20年后的2001年,还是借调集团军帮忙,这次是带平板车从宝鸡东站给陇县部队训练场拖运坦克。调到宝鸡工作后,在陇县部队老兵退伍时蹲过点,参加过理论读书班和多媒体课程短训班。按集团军流行的说法,也是陇大毕业生。转业后,下的第一个县也是陇县,到宝鸡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联系村曹家湾镇红星村调研慰问。在陇县的日子里,最喜欢晚上坐在陇州广场十字街头夜摊上,吃1碗0.8元的蒸碗豆花。
之后,又慕名专门到陇县看过社火,吃过暖锅,多次到关山草原、秋菊山庄、龙门洞观光。还跟过驴友团登过牛心山、闲游过八渡。不止一次看电影《秋菊打官司》《秦·火》、纪录片《老谢》,专程到边家庄遗址考察,近距离感受秦都的位置。
一
谝陇县,首先得从陇山谝起。古代“陇”与“垄”相通,垄指田埂,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陇山,先秦时期是华夏与西戎的分界山,也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山。现在是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与陕西陇县的分界线。南北朝以前,陇山一直有陇首、陇头、陇坂、陇坻、分水岭、鹦鹉山、关山之别称。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西边的一座年轻山峰,它是2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冲激波的强烈运动,使地层褶皱断裂而形成的。上山盘道六重始达山顶,又名六盘山。六盘山脉地跨陕甘宁三省区,南北迤逦200余公里,南起陕西省宝鸡市,最北至宁夏海原县境内。从唐开始,六盘山纳入陇山范围,始有大小陇山之别。大陇山即六盘山,地处陇山北段,小陇山即陇头、关山,地处陇山南段。六盘山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气壮山河,一改“陇头”诗边塞思乡、征戍苦寒、反思战争的格调,使六盘山扬名天下,成为35座革命名山之一。因六盘山的名气渐渐盖过陇山,现在六盘山成了山脉名,把陇山纳入六盘山范围,把六盘山南部叫陇山。六盘山主峰米缸山达2,942米,在隆德县境内。国家把西北陕甘宁青脱贫攻坚的硬骨头69个县区统称为六盘山片区。宝鸡的陇县、千阳县、麟游县、扶风县位列其中。
古代道路首先考虑的是军事,其次才是政治,由于陇山特殊的战略位置,陇关、陇关道注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浓的一笔印记,为陇县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长安沿渭河、千河至陇县,翻越陇山经天水到陇西的道路,史称关陇大道。陇县境内的古道从正北逆时针钟数,分别为回中道、陇关道、咸宜道、南由道、金川陇州道、凤翔陇州道。通往天水的道路,道路越靠南,海拔越低,到天水绕路越少,路却越难走。
回中道开通最早。南端起于今陇县北,沿北河经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平凉华亭县神峪回族乡下关村后向东经华亭县东华镇到达平凉崆峒区四十里铺的萧关。关中是指在四关之中。北边之关就是萧关,萧关是拱卫关中、长安防御的西北门户。其余三关是西散关、东函谷关、南武关。回中道的开辟为后来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第一次西巡,“巡陇西、北地(北地郡,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出鸡头山(今镇原县开边镇境内),过回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保障始皇西巡,前221年把回中道整修为驰道,并在今陇县修建了回中宫。回中是秦汉时一个区域性的名称,与关中、汉中之类名称相类似,泛指秦汉北地、陇西两郡之间的地域空间。
汉朝与西域交流增多,走回中道翻越关山后,走平凉蜿蜒曲折,绕的路线长,改翻越关山后经今张家川马鹿镇(1953年划属甘肃)直达天水,西汉建陇关后,这条道路遂称陇关道,并开辟为驿干道,后称丝绸之路南道。关在古代是一个要塞,是一种通道或障碍,它是历史上战争和军事防御的产物,是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关多设置在边界的险要之处,并驻兵防守,堪称是国之门户和锁钥。陇山是古代东西通道上的一处险要关隘,故把陇山称关山。
自汉至明,关山先后筑过三关。汉武帝年间在今固关镇洪家滩第一次设陇关。为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后世人把陇关称汉关。因汉武帝视察时,忽遇大雨,雷声大震,改称大震关。唐朝有近百年时间,为防御吐蕃东进,曾在陇关道立石植树阻塞关隘,直至秦州(天水)复归唐朝,才重新修通陇关道。唐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史薛逵巡查大震关,当走到今固关镇二桥时,觉得此处地势险要,又比大震关用水方便,且便于驻兵,上书朝廷在此建关。取“戎马安定,保乡安民”之意称新关为安戎关。建了新关,原来的大震关就叫故关,陇县今固关镇原来叫故关镇。民国时期改故为固。五代梁贞明六年(920)在今曹家湾镇宜关村建的关称咸宜关。建咸宜关不是废安戎关,而是增加了一道翻越陇山的道路。过咸宜关翻越关山到长宁驿,经马鹿、清水到天水。虽从咸宜关到长宁驿路段艰险,但比起陇关道路程缩短了许多。这条道史称咸宜道。
金川陇州道是今宝平路。凤翔陇州道是陇州到长安的大驿道。陈仓区大水川景区所在的香泉镇原来属陇县管辖,1949年8月划归宝鸡县管辖。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在香泉建立了南由县,后更名为含州和陇安县,时间长达一千余年。秦汉时,沿六川河——灵宝峡——香泉——通天河——天水开辟了一条古道,因主要位于南由县境内,故称为南由道,唐时曾设安夷关,又称安夷道。这条古道盛于唐宋,在南宋和金对峙时的重要地位达到高峰。灵宝峡峭壁上还留有民国27年(1938)时任陇县县长张丰胄的行书“灵宝峡”3个大字。
陇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关,也是陇右道第一关。在明朝开通海运之前,关陇道一直为中国连接欧亚非大陆的交通枢纽。陇关并非某一关塞的专有称谓,大震关、安戎关和咸宜关都曾被称为陇关。陇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陇关最后一战为1949年7月29日结束的固关战斗。固关战斗的胜利标志着陇县全境解放,为解放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打开了大门。
从先秦到元朝,不论开拓疆土、巩固国防,还是对外交往,历代帝王、文人骚客都曾经在陇山驻足;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等与西域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陇山有关,他们给陇山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和壮丽诗篇,陇山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山。
由于陇山距长安城不是很远,登上顶巅回望秦川时,极易产生怀乡之情,再加上陇山外接大漠边陲,翻过此山就意味着离开中土,所以去国赴边之感便油然而生,因而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陇头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从汉魏至明清,逐渐形成了包括陇山、陇关、陇头水、陇山鹦鹉等系列的陇头题材;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早在汉代就产生了《陇头水》、《关山月》乐曲。历代诗词里,关于陇山、关山、陇头、陇头水的描写汗牛充栋,已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象的典故。曹操有《度关山》;《木兰辞》里有“关山度若飞”;李白有《关山月》,王维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有“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李贺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岑参有“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戴叔伦有“明月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朱家仁有“陇头流水声呜咽,陇山石坂行难越”;王建有“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陇县近代交通的发展始于民国时期。民国28年(1939)沿金川陇州道、回中道修建了宝平公路陇县段,现改为陇凤公路(S212线)。宝(鸡)中(卫)铁路、宝(鸡)汉(中)高速都是沿回中道修建的。宝汉高速千阳至陇县火烧寨段2010年10月26日建成通车,是陇县第一条高速公路。又经过11年建设,宝(鸡)平(凉)高速终于于2021年7月9日全线投入运营。1995年宝中铁路通车,结束了陇县无火车的历史。宝中铁路在陇县境内沿凤翔陇州道、回中道修建,设娘娘庙、陇县、史家堡、火烧寨4个站。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陇县车站设置成四等小站。在私家车还不普及的前十多年,每到夏季、正月十五前后,陇县火车站车水马龙,人们争相坐火车到陇县纳凉、看社火。现在陇县人去西安,还是喜欢坐火车,主要是方便且经济实惠。娘娘庙在陇县东风镇,娘娘指的是李世民的爱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陇州南由县香泉人,隋唐著名武将长孙无忌是她的哥哥。
二
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以下用简化字千)水上游今陇县一带为矢国封地。根据清华简研究成果,秦人是商人的后裔。秦自周孝王八年(前890),因秦人首领非子在今陇县为周室养马有功,封秦人建立附庸政权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共历时约700年。秦人曾“九都八迁”。秦的前两个都邑秦邑、西犬戎分别在甘肃的清水县和礼县。周孝王十三年(前885)非子在千水之滨(今陇县东南镇磨儿原)筑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孙)迁都千邑(今东南镇郑家沟原)。东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秦都在陇县一直延续到秦文公四年(前762)止,先秦在陇县建都14年。在千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的东风镇、东南镇,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分布十多处。1979 年至1986年,先后在郑家沟东南的边家庄村周围挖掘出29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的鼎、簋、盘、壶青铜礼器和其他文物共3000余件。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以及该城邑和墓葬的位置、规模等,专家们推断边家庄遗址应为秦襄公所迁徙的千邑之地。郑家沟千邑是秦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都城,也是秦人的第三个都城。
陇县是中国最早的县之一。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县制,划秦国为31个县,改千邑为千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千县,属内史。北魏太延二年(436),在千县置东秦州,领陇东等三郡,治所千县(郑家沟原)。东秦州是相对于西面的秦州(今天水)而言的。东秦州东面是岐州(今凤翔);废帝元钦二年(553)改东秦州为陇州,治所杜阳县(堡子身村),陇州之名此始,领平凉、陇东二郡,陇东郡领杜阳、长蛇2县。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北周明帝二年(558),为避水患,州、郡、县治所从千河南岸迁到千河北岸今县城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千阳县归凤翔府,从此陇州不辖县。陇州辖县,从436年至1559年,共1123年。陇州称谓使用时间,从553年至1913年,共1360年。民国2年(1913),改陇州为陇县。
陇县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升为陇州,是因为陇山之险。陇关关隘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而且由于它处在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接壤之地,所以在各个朝代陇县之地成了各民族与各国人员往来和进行商旅贸易的要道。
唐代陇州最盛,管辖千源县、千阳县、吴山县、南由县、华亭县等5县。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特别是北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陇关道的交通地位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陇关道变为一般通道,陕西、甘肃间官驿路改在长安(今西安市)——邠州(今彬州市)——泾州——平凉一线。随着军事地位渐失,交通优势不再,陇州由州级降格县级是必然的。
由于北魏以后,陇县一直为州郡治所,是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留下了许多与治所、寺庙有关的地名。如秦城、杜阳、高庙、寺院上、殿子上、金山寺、玉皇湾、庙背后、高寺庵、白牛寺、龙眼寺等。历史上在此设关、驻军,发生战争上百起,因此,留下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地名。如固关、咸宜关、三里营、教场塬、营沟、韦家堡、兰家堡、堡子身、火烧寨、朱家寨、河沟寨、沙金峪、桐水峪、太虫峪等。
照片最能见证历史。陇县历史上留存的最早照片是民国25年(1936)由美国牧师克劳德·皮肯斯经千阳到陇县沿途所拍的照片,这些老照片真实反映了沿途苍凉的风景和西府百姓质朴的精神面貌。最有标志性的照片是在陇县儒林巷拍的照片。虽然房屋历经变迁,街道不断拓宽,那棵造型独特的大槐树依旧挺立,作为古树保护起来,成为古老陇州对外历史的见证。
自明朝陇州不辖县至今已463年。在以农业为主的年代,陇县(州)虽有点边缘,不是很富庶,但却凭着天然的青山绿水,一直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赢得了“山中川,小江南”和“富有陇州,十年九收”之美誉。进入新世纪,随着宝中铁路、宝汉高速的开通,旅游业的发展,陇县这个山区县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5年宝鸡市确定把凤翔县、陇县、蔡家坡打造成宝鸡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是把陇县建成六盘山南部片区商贸中心、关天经济区新能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生态花园城市。到2020年陇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7年过去了,凤翔县已变为凤翔区,蔡家坡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而陇县还在实现目标的路上,陇县2020年生产总值才107亿。
陇县经济的短板就是在煤炭资源开发上慢了一步。陇县煤炭开采始于明代,是宝鸡煤炭开采最早的县之一。民国22年(1933)西安人傅冠英在娘娘庙成立了新陇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民国30年(1941)宋子文将雍兴公司部分厂迁宝鸡十里铺后,为解放能源与新陇煤矿合作成立了雍兴公司陇县娘娘庙煤矿,民国36年(1947)铺设了从娘娘庙到宝鸡虢镇的小铁路72公里。1975年因娘娘庙矿区煤层已尽,矿址迁至戚家坡。宝鸡是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城市,2002年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宝鸡境内贮量未探明前,宝鸡是一个缺煤地区,仅有陇县戚家坡和麟游北马坊2个小煤矿。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属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黄陇基地,位于宝鸡市北部,地跨陇县、千阳、凤翔、麟游等县。麟游境内煤田贮量最大,国家优先支持开发麟北煤矿。值得期待的是总储量4.7亿吨、可年产400万吨的陇县李家河煤矿环评已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审查,如果尽快启动开发建设,必将带动陇县能源产业实现井喷发展。
三
陇山在陇县,北边的叫关山、南边的叫千山。关山是陇县人民的的父母山、金山银山,陇县的过去、今天和未来都围绕陇山展开。如果过去良马成群,驼铃阵阵,马蹄声声的关山造就了陇县曾经的辉煌,那么现在绿茵如毡,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关山成了陇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陇县山多,大小山头3249座。山地占总面积的93.15%。陇县与千阳、麟游均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陇县之所以自然条件优于千阳、麟游,主要得益于陇山。陇山是泾河、渭河的分水岭,千河是渭河左岸较大支流,陇县是千河流经陕西的第一县。固关镇以西的关山梁海拔2466米,这样的高度,形成了垂直气候带:从山脚往上,随着高度抬升,地表从森林渐渐转变为草原和草甸。关山草原是陇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关山草原一年四季的滋润,陇县成了当之无愧的宝鸡水龙头。正因为有关山草原,陇县是宝鸡唯一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县。
位于陇县县城西南部,距宝鸡市区134公里、西安市300公里的关山草原,是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天然草原,有“小天山”之称。“陇坂迢遥天咫尺,陇树微茫映沙石。陇坂满目皆千仞,唯有关山以秀媚。”、 “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是对关山草原景色和气候的最好写实。肥美的水草,注定了关山草原是难得的好牧场。春秋时期,秦人的祖先就在这里为周王室牧马。西汉年间,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连绵不断,并最终占据上风,很大原因就是依赖从西域传入的胡马。胡马当时主要牧养在关山草原,一度多达30万匹。盛唐之时,关山牧马业更为发达,朝廷设立了陇右牧马监,王候将相的私牧也多放养于此。唐代以后,牧马业逐渐衰退。1958年陇县在这里建起了国营关山马场,引进吉尔吉斯母马,选用拉脱维亚公马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了关中马。 2005年关山草原引进了三河马。
有幸去过新疆、内蒙、甘南、青海的草原,虽然关山草原的规模比不上这四个省(区)的大草原,但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角度看,关山草原是身边的草原,是一个朝去晚归的草原,在其它草原可以见到的草甸、山丘、河流、森林、峡谷、牛羊等元素,关山草原一个也不少,而且觉得关山草原的草要更绿、更耐看一点。夏季的关山草原是关中人一个不可多得的避暑好去处。加之秦文化、陇山文化的浸润,漫步关中草原,在放飞身心的同时,更能引起人无限的暇思,勾起人的诗兴。
1995年关山草原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纳入景区管理。关山草原的开发利用得益于时任省长程安东的慧眼识珠。1997年程省长来陇县关山考察,发现这个地形地貌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认为草原是我国东南沿海到内陆地区旅游业的缺门,遂把关山草原列为省上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开发。通过20余年的开发,关山草原现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的秦非子牧马滩、砬塔县遗址、汉唐校马场阅马墩、观景台、射击场、蒙古包、游乐园、垂钓池、民俗村、篝火晚会、各式宾馆客栈等游乐设施,可满足人们吃、住、游、乐等一切需求。
喜欢照相的可沿木栈道步行至半山腰着民族服装手足舞蹈;喜欢玩的可滑草、骑马、射箭,还可坐索道。喜欢美食的,可进蒙古包和烧烤摊,尽情享用。还有供年青人浪漫的情侣小木屋。去关山草原可自驾,也可报团或自己坐火车(陇县站下)去。由于交通便利,吃住方便。自驾游的兴起,一到夏季,关山草原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摄影爱好者和网红更喜欢秋天和冬天,特别是雪后去关山草原。秋天的关山草原更加绚丽多彩,银装素裹、一望无际的草原则诗意浓浓。
关山草原是个开放式的景区。现在经关山草原到张家川的陇关公路,是1970年建成通车的。这条道路现在叫S305,既是交通要道,又是景区主要道路,两边都设有收费站,用通行时间卡是旅游还是单纯通过,如果没有买票,超过2小时需要补票。
宝鸡市副市长赵甲宏曾任陇县县长10年,用一首《浪淘沙·关山月》抒发了对关山草原发展的厚望。
明月挂陇关,
澄澈周天。
万顷碧草淡云间。
叮当马铃音犹在,
散了硝烟。
往事越千年,
秦皇巡边。
汉武钦赐大震关。
辉煌中华逢盛世,
兴我关山。
关山草原、大水川、老爷岭过去都是宝鸡驴友夏天的户外天堂。大水川在关山草原东20公里的地儿,中间地带未开发,由牧马人常年累月形成的羊肠小肠相连,现在仍有强驴骑摩托或重装穿行于两景区之间。由于同属陇山一脉相连的草原,大水川景区与关山草原景区景色差不多,由于大水川景区开发比关山草原晚近20年,景区的宣传力度更大一些,商业氛围更浓一点,草原不仅有大型演出,各种服务设施更现代、完善一些。加之与灵宝峡、九龙山景区并行开发运行,吸引力更大。去大水川,到了游客服务中心,只能把车停在停车场,选择坐景区旅行车行驶35公里再转电瓶观光车进入景区。若单独去草原,关山草原规模大,可坐景区旅行车,也可自驾进入,自由度更大一点。
为经济考虑,如果不陪亲友观光,宝鸡普通市民夏季到草原纳凉,更愿意自驾到老爷岭。老爷岭在关山草原北25公里,固关镇北7公里的地儿。老爷岭的名字源于原来此地有一座老爷庙。古时大震关在老爷岭东侧。老爷岭的草原没有关山的平坦。曾经有一度时间,宝鸡驴友曾讹传老爷岭叫高寒川。老爷岭比关山草原要冷一些。由于海拔高,在老爷岭开发了风力发电,山岭上巨大的乳白色的风力发电机与绿色草原相映生辉,成了老爷岭一大景观,许多人去老爷岭,不是冲着草原,而是冲着风力发电机去的。唐代诗人基本上都是翻越老爷岭去天水的。岑参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生动地写出了从长安到陇山的情景。相信未来老爷岭景区的开发将为成为宝鸡草原文化风光游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风景都在路上。如果自驾游去陇县看草原,高速路出口的陇州大道可开慢一点,欣赏一下“印象关山”微地形,进入景区大门不久,沿路的秋菊山庄、秋菊花田、普裕花田都是很不错的网红打卡地。如果去老爷岭方向,可路过在曹家湾镇的段家峡水库驻足。段家峡水库是千河上游修的第一座水库。由陇县水利部门自己设计,自己修建。1970年动工,1972年建成蓄水,总库容183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76万亩。也可到有几百年历史的固关老街道看一看,固关街道的老豆腐生吃比炒着吃都好吃。或者到固关战斗遗址重温一下历史。如果单纯纳凉,陇县的八渡、牛心山也是好去处。
游关山草原不吃一碗陇州羊肉泡,就如同没有到陇县。央视《乡土》栏目(2016年5月12日)、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2016年9月24日),先后为陇县羊肉泡馍站台、吆喝,使陇州羊肉泡馍美名传到神州大地。陇县人会常说“要想长寿,常吃羊肉”。陇州羊肉泡馍与西安羊肉泡馍一样,都是烩羊肉,但在吃法上更粗放、更原汁原味,更实惠一点。馍是半生不熟的死面饼,交由师傅切成细长条;肉的品种可由顾客选肥瘦,要配些羊血等杂碎。配菜,木耳、粉条、黄花菜、豆腐差不多,只不过配的是粗粉条。最大的不同是,装碗前,先要给碗底放一小铁勺熟菜籽油,因而,陇州羊肉泡饭端上来,有一层黄黄的菜籽油花花。另外,漂菜是葱花,与扶风羊肉泡馍是一样的。陇县县城的羊肉泡馍要比景区的好,因为,他卖的是常年卖主。尤以李家河美味羊肉泡馍馆最有名。
如果冬天到了陇县,别忘了吃一顿陇州暖锅。陇州暖锅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过去人吃暖锅肯定用陶瓷锅,现在酒店多用老式铜火锅,木炭加热。陇州暖锅用料以白萝卜片铺底,配以豆芽、粉条、豆腐、红萝卜等素菜,上面盖上做熟的排骨、小酥肉、肥肠,俗称“盖面子”,加入由牛骨、鸡汤或大肉汤开煮,顿觉“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陇家人秋冬季好吃暖锅,一家人围在一起,“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就像过年一样。一锅的食材量以4人为宜,如果人多,吃完标准的配料,可加菜。
陇县地处六盘山和大秦岭交汇处的北纬35度带上,关山丰富的水资源、林地资源以及百万亩的高山草甸,是养殖界公认的畜牧业养殖黄金地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陇县畜牧业养殖一直以小规模养殖为主。随着1990年实施万头奶畜千吨乳品开发工程,2014年开始“建设高端羊乳基地,打造百亿生态乳都”,畜牧业已经成为陇县的主导产业。截止2020年,陇县奶山羊的存栏量已经达到了46.7万只,总产值已经达到47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能力每年可以达到10万吨以上。
陇县畜牧业发展,有两个领军人物,一位是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荫武,他通过在城关镇跃先村,东南镇苟家沟村分别进行奶山羊、奶牛养殖试点,探索生态农业路子,催生了陇县的养奶山羊热和养奶牛热。陇县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羊教授”。“羊教授”的骨灰就安葬在跃先村。另一个是刘安让,2001年他把1992年县办奶粉厂改制为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20余年全产业链打造,该公司不但成为国产羊龙头企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陇县奶山羊的养殖。
山多山货就多。陇县山货的主导特产是核桃。陇县核桃西汉时期初始萌芽,清末民国趋于兴盛。陇县核桃具有“个大、壳薄、隔少、仁饱、涩淡、油香”六大特色,曾被列为全国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陇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20年核桃种植已达到56万亩,全省排名第三。核桃油旋是陇县人民自创的家常小吃,外皮酥脆,内瓤柔软。陇县街头巷尾都可买到,已作为名小吃引驻宝鸡西府老街。核桃花菜这道菜最早由陇县宾馆开发,筋道耐嚼,有营养。若不经介绍,多数人并不知道食材为晒干的核桃花花芯。另外,陇县出产的辣椒、烤烟、西洋参、五味子和沙棘也颇负盛名。
陇县山中的花岗岩因耐磨耐腐蚀,赭红纯正,被业界誉为“陇州红”,总储量达1.5亿立方米。上海宝钢的“孺子牛”雕塑、西安大庆路的“丝绸之路”群雕、临潼的“秦统一”雕塑、岐山周塬广场的“武王返岐”雕塑都是采用陇县的花岗岩。其中“丝绸之路”群雕可谓是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现成为西安市一大地标。1987年建成,长50.9米、高7米,用石料350多立方米,设计者为时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马改户。
山多气候就多变。陇县自古多冰雹,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陇县年均降雹10余次,最多的一年达37次。1974年4月,陇县人武部在河北镇石岭子村等地开始用65式双管37毫米高炮进行防雹试验,打的是碘化银防雹弹。1974年5月,成立了由48名女民兵组成的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48年来,先后有1000余名女民兵参与防雹抗灾,累计发射炮弹12万余发,击溃冰雹2000余次,减少灾害损失50余亿元。在部队时,曾给该连协调解决过常用的军械维修器材。
陇县境内的蒲峪河、双岔河、关山沟等河流生长着一种稀有鱼种——秦岭细鳞鲑。秦岭细鳞鲑俗称梅花鱼、五色鱼、寒水鱼,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大海遗子,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1988年国家将其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这种冷水鱼栖息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涧溪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秦岭细鳞鲑仅分布在我省的陇县、太白和凤县,其中陇县为主要分布区,现在也仅存4万余尾。位于陇县的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专门为保护秦岭细鳞鲑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时期,陇州幽谷盛产的梅花鱼就被当做贡品进献朝廷。
四
陇县独特的山水环境,秦都汉关的历史积淀,1123年州府治所的文脉留续,陕甘边界的民族融和,使陇县这块地方传承孕育的社火文化成为陇县熠熠生辉的金字名片,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社火,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人们通过耍、看、评等一系列社会活动来诉说一年的收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庄稼汉要乐,祈雨耍社火”。西北地区老百姓爱唱秦腔、爱听秦腔。社火这种大众化民俗的生命力,既源于人们朴素的宗教信仰,更源于农村人对秦腔的热爱。社火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以秦腔戏经典人物造型、故事定妆亮相。社火是看戏、看哑剧,人们一看脸谱,一看着装,一看人物动作,就知道这台(出、传)社火要表达什么。
西北的社火以陕西社火最有名,陕西的社火以陇县社火执牛耳。业界习惯把陇县社火称陇州社火,也许是为了体现传承。据《陇州社火历史回顾与展望》(安德福)一文介绍,陇州社火的传承约有2000余年历史,宋代达到高峰。陇县人最早称社火为“社虎”。陇州社火与宝鸡其它县区的社火一样,上个世纪,曾一度停演,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陇县各类社火表演队就达300余家。
陇州社火明清时期就在甘陕叫上了号。改革开放后,之所以早早被国外、省外所瞩目,无意中走了一条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道路。1984年陇县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县,1988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四)中法友协弗莱兹女士和美国友好人士瓦拉来陇县参观了城关镇南街高芯社火、北坡村背社火表演,一下就被震撼了,她们拍摄的社火照片迅速在国外掀起了旋风。之后,随着社火文化节的举办,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专家学者、电视台、报社、网红,西安、宝鸡游客、摄影爱好者,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文化爱好者,争相来陇县走街串巷、深入山区,白天观看社火游演,晚上观看夜(地台)社火,陇县的宾馆爆满,找个房子得托关系、走后门。这两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陇县的社火游演才大幅降温。
社火为陇县争得了许多荣誉。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陇县“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陇县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陇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陇县地台社火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和民俗礼仪表演金奖。文化界知名专家一直认为,陇州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陇州社火游演是“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介绍过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最大的优势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火已融入陇县老百姓的骨子里,耍社火是老百姓自发的文化活动。富村有富村的耍法,贫村有贫村的耍法。社火由各个村的社火会牵头装扮游演。陇县绝大多数村都自发成立了民间社火会,每个社火会有策划师和化妆师等若干人员,均为本村社火爱好者。社火身子都是本村人,年轻人争着装社火。陇县农村有一句口口相传的俗语,装了社火不害啥。装社火人员均无报酬。正月十五前基本是各个村自发的耍,白天社火挨家挨户游演,到了每户,一般要都给社火队送些烟、糕点等小礼品,或放炮、搭红、给喜钱。正月十五各村社火统一到县城游演。社火到了每个商铺门口,店主会主动给社火队搭红或给喜钱。进城越早的社火离城越远,这几乎成了陇县元宵社火游演的一般规律。大约从上午九点陆续进城,中午十二点达到高峰。四条大街,社火队看不到头,见不到尾。整个陇县的大街小巷会被车流、人流挤的严严实实。
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陇州社火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农户养马的少了,马社火需用的骡马得花钱去雇;各村懂社火懂脚本的策划师(社火头子)年龄偏老,有的村甚至出现后续无人现象;不少村打脸子要请外人;有的村一过正月初六,外出打工人多,装演社火已力不从心。反映陇州社火的电影《秦·火》、微电影《社火少年》,主题均是传承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都有浓厚的秦腔情结和社火情结,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喜欢看秦腔,不懂秦腔戏,看社火就是看热闹,陇州社火如何传承亟需政府与民间双管用力,同时,要创新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据《秦·火》编剧宝鸡市杂文散文协会会长吴万哲老师透露,《秦·火》的出资人就是曾经在陇县插过队,有陇县情结和社火情结的知青。陇州社火是一部演映中国历史、既多姿多彩又富有生命力的人间大戏。为更好地保留和传承陇州社火,陇县籍退休干部阎铁太倡导主编了《陇州社火大典》。
陇州社火之所以折服前来观看的专家学者,不仅是陇州社火声势大,更是因为陇州社火种类多,装扮精巧,耍得热闹,耍出了花样,耍出了艺术,耍出了精气神。西北各地别的县区有的社火类型陇县都有,别的县区没有的,陇县有自己的绝活。通过近40余年发展,陇州社火已由传统型向创新型、造型型向表演型、人工演奏和演唱音乐型向声光电综合效果型转变。陇县每年社火游演都有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新内容,有宣传政策的,有反映产业发展的,有反映移风易俗的。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陇县各个村子形成了固定的社火模式。特别有名气的有:河沟寨村马社火(社火内容以东周列国和汉唐宋明为主,如“定军山”、“ 八大锤”、“ 对花枪”、“ 七星庙”)、高堎村的马社火(疙瘩脸装)和秋千社火(装扮内容多为“三战吕布”、“黑虎搬三霄”、“四喜童子”)、枣园村马社火(以社火角色手拿器物兵器齐全著称)、高堎村与菜园村的一马三社火、东南镇百面鼓镲队、南街村高芯社火(传统角色内容有“千里走单骑”、“ 单刀赴会”、“ 太白醉酒”、“ 拾玉镯”、“ 鱼肠剑”、“ 借扇”、“ 三打白骨精”等,获县社火游演第一名最多)、店子村山社火(每一车为一传社火,每一传角色10-20人)、堎底下社区腰庄村跷板社火(1989年在宝鸡市首届民间艺术表演中荣获一等奖)、北坡村与苟家沟村的背社火(又称挈社火,北坡村背社火曾赴德国表演,苟家沟背社火1989年在宝鸡市首届民间艺术表演中荣获一等奖,表演内容有“华容道”、“ 黑虎搬三霄”、“西游记”、“草坡传信”、“保皇嫂”、“单刀赴会”、“下河东”、“李彦贵卖水”等)、闫家村血社火(把刀等凶器用自制的胶沾在脸上,以血腥恐怖,达到惩恶扬善的教化目的,内容以“三打祝家庄”为主)、梁家村高跷社火(装演内容多以“黑虎”、“灵官”、、“关公”“甘糜夫人”、“ 李彦贵卖水”、“赶驾”、“断桥”、“拾玉镯”等)、菜园村的地台步社火(表演的内容有“关公背刀”“花花棍”、“晒鞋”、“旱船”、“竹马”“、连枷棍”、“黑虎坐台”等)。
陇州社火有 “ 小初一、大十五 ” 的习惯称法。人们把每年元宵节“赛社火”看作过年的最大喜事、乐事。社火耍的是个热闹,聚的是个情义!正如《秦·火》片尾曲中唱的那样:“祭天祭地祭大风,扮神扮人扮分明,骑上我的大白马,谁能把我咋?画黑画红画人心,相知相遇难相逢。人活一世为了啥,想咋我就咋!社火场上我还是醉咧……”
五
陇县另外一个金字名片就是龙门洞了。龙门洞因道教真人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1148-1127,山东栖霞人)隐修于此,创立龙门派,被誉为“龙门祖庭”。王重阳(1113-1170,陕西咸阳人)是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丘处机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之一。师徒们从山东返回关中途中,师父羽化,将师父归葬今鄠邑区刘蒋村后,大定十四年(1174)丘处机到陈仓区蟠溪宫苦修6年,经大师兄马钰(丹阳子)牵线,大定二十年(1180)移栖陇县景福山龙门洞又苦修7年,终成大业。
据龙门洞历代道长口口相传,龙门洞山头是景福山群的一部分,山上无数的自然山洞是夏禹王“导岍及岐”,大水过后冲刷形成的,龙门洞古称灵仙岩。后人曾在此建禹王庙。禹王庙于大定廿五年岩崩中压毁。据龙门洞现存最早的石碑《玉宸宫碑》记载,龙门洞开山建庙,是丘处机死后39至52年间,由丘处机的龙门道派法孙贺志真所建。保留到现在的山场庙宇分布格局就是这时奠立起来的。
龙门派是全真教藤蔓上结出的瓜,它的基因来自全真,禀承了王重阳道教理论精粹。龙门教在全真教的“出世”理念里融进了“入世”思想,既要求弟子跳出家庭樊笼、抛开夫妻恩爱,看破功名利禄,又鼓励他们与官方、民间接触、积极参与、竭力推动能惠及苍生的善事。丘处机的“养生之要在寡欲,治国根本在保民”的思想先后得到金朝、南宋和蒙古政权青睐,应成吉思汗邀请,成吉思汗十六年至十八年(1221-1223)73岁的丘处机率弟子远赴花剌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晋见成吉思汗,因成功规劝成吉思汗止杀,被封掌管天下道门事务。1127年病逝北京长春宫。长春宫后改为白云观,乾隆皇帝给白云观题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罗”,高度概括了丘处机对历史的功绩。龙门洞1984年对外国游客开放。2014年8月29日,中国道协、陕西省道协牵头举办了主题为“龙门论道·德润众生”的中国陇县·龙门洞道文化论坛,会议发布的《龙门宣言》,确立了龙门洞的祖庭地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家选择修行的地方大多风景秀美而神奇,龙门洞也不例外。陇县已把地处新集川镇的龙门洞地域开辟为龙门洞森林公园。人谓“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眉之秀、五台之幽、麦积之奇尽集龙门”。龙门洞每年古历三月初一和四月初八有庙会。有一道打油诗把龙门洞历史与景点概括的比较全面,录于下:
龙门山场庙空悬,丘祖创建八百年。
五泉溪水汇成潭,六处瀑布似花瓣。
二十四潭巨龙翻,三十六洞均有仙。
二十六峰紧相连,一百一十八景观。
海拔两千零双三,号称森林大公园。
峰中铁塔似罗汉,静心定神保平安。
攀上云梯雾弥漫,混元顶端览众山。
居高临下观奇险,无限风光收眼帘。
缸翁化缘陈野仙,狂风吹进半山岩。
景福山处林海间,千里游客把愿还。
陕西著名的道观多,由于龙门洞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相比周至的楼观台、金台的金台观,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陕西以寺庙、景区命名的县镇不少,如华山市、法门镇、楼观镇,陇县开发利用关山草原、龙门洞已近三十年,为什么不把所在的镇改为关山镇和龙门镇呢?
六
“我就是要个说法!”是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经典台词,该片是张艺谋继《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后又一部力作,1992年荣获第四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当时在国内外掀起了“秋菊热”。《秋菊打官司》改编于安徽籍作家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陇州多山,陇人好讼。张世谋导演经高人指点在宝鸡陇县选景拍摄,整部影片以偷拍为主,除四个主要演员外,其他都是陇县当地人。巩俐的出色表演把秋菊演活了,秋菊倔强的性格,使陇县人看了也觉得秋菊在许多村子可以找到原型。过了三十多年再追剧,感到该片好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陇县的生活记录片。为拍《秋菊打官司》建在关山脚下蒲峪河的上游的秋菊山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景点。山庄大门上的对联非常写实:非子牧关山奠定秦朝基业,巩俐演秋菊成就世界明星。
秦人在陕西立国的第一站是陇县。秦人的祖先在与狄人斗争中磨砺出了愈挫愈坚的血性与骨气,从而形成了老秦人“坚韧、顽强、执著”的性格。几千年过去了,秦人的性格潜移默化在陇县这块土地上,流淌在一代代秦人后裔的血管里。“给我一个说法”与“不到黄河心不死”、“咬住青山不放松”、“认死理”异曲同工,是陇县人“实在、固执、倔强”的性格特色。陇县人实在,干活不入鬼。凡是陇县人建的石桥,没有因质量问题跨塌的。陇县人实诚,不会自己宣传自己。一谈起关山草原,陇县人总会给别人说,那地方就是一些草和一些马,没啥看的。陇县人重男轻女的老观念很严重,计划生育头些年,很多家庭把生的女娃送到甘肃,导致这些年女娃少,男娃多,这也是陇县彩礼在宝鸡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陇县近现代有许多为了事业、认死理、执着的殉道者。 我党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张仲实(1903-1978)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仲实是城关镇店子村人。原名张安人,笔名任远、实甫。1924年考入位于三原的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入党,是宝鸡籍第一个中共党员。此后,他远赴苏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矢志不移,奔赴延安。官至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一生翻译著作等身,先后翻译了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讲话》、拉比杜斯与奥斯特维强诺夫合著《政治经济学教程》以及《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民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传略》、《列宁传略》等。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张仲实还为少年英雄刘胡兰事迹的传播做过贡献。1947年元月张仲实带延安各界慰问团到山西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一带慰问。到文水了解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情后,张仲实派人慰问了刘胡兰双亲,积极支持吕梁地区党委将刘胡兰作为人民英雄来纪念的决定。回延安后,张仲实向任弼时汇报了赴山西慰问情况和刘胡兰就义情形,以及吕梁地区党委请求党中央为刘胡兰题词的意见,并建议:最好请毛主席写个匾,或题几个字。同年,3月26日,毛主席听完任弼时汇报后,挥毫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战友的父亲赵戈,时任晋绥军区《战斗报》随军记者。赵戈退休后撰写了回忆文章《“为刘胡兰报仇!”》。文中讲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报道,就是他在文水前线通过军用电台拍发到延安去的。陇县因长期是州府治所,非常重视教育。张仲实入读的高小是现在的西大街小学,前身为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79)的陇州五峰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陇州高等小学堂,1943年改称陇县西大街小学。
宝鸡地区第一所中学是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中学。1939年10月,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西安二中迁出西安至宝鸡西部山区六川店。陈廷瓒校长奉省教育厅令,利用西安二中剩余设备与编制,凭借陇县县城东街城隍庙、长春观、苏爷庙三处道观房舍创办了省立陇县中学。从陇县中学走出的陇县籍人才有:政治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岳麟章、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学家张敏、中国重型机械领域科学家胡海平、中国第一张为黑洞拍照的年轻科学家苟利军。
另外,明代的岍山书院和曾经在陇县办学26年的宝鸡市农业学校,也是陇县教育史上的骄傲。岍山书院是明弘治八年陇县祁家庄人阎璿之子阎仲实致仕归乡,秉承父志,在其父创建的“静乐堂”基础上创办的。岍山书院不仅培育阎家子弟成才,还兴教一方,使乡邻受益。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阎家后代,阎仲实、阎仲宇、阎价、阎钦等人皆中进士,一门三代四进士被后世传为佳话。从明宪宗到正德年间的几十年,陇州科甲及第者众多,曾任巡抚、布政司、知县等大小官员约30人,陇州人才耀眼一时,这些人大多受教于岍山书院。1959年在陇县县城尚德街创建的宝鸡农业学校,是陇县第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搬迁至宝鸡市渭滨区益门堡,2007年并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农校办学48年来,为宝鸡地区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培养宝鸡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和农业科技干部的摇篮。
在陇县历史上还有一位曾任陇州同知(相当天副县长)的晚清文学家、书法家方玉润(1811-1883,云南人) ,公余以著述、作字、教学为乐,在陇18年,著有《诗经原始》、《鸿蒙室诗文集》、《星烈日记汇要》、《风雨怀人集》等。他的《诗经原始》,对每首诗都循文按义,分析推断原作者的创作思想、意境和原作者所要歌颂或鞭挞的主题,并对汉唐以来名家大儒对诗经的评说逐一点评,见解独到,不为《诗序》《毛传》所拘。其书法功力深厚,真、草、隶、篆、行书各具特色,学者称为神笔。今龙门洞存有木牌楹联两块,为其真迹。
农民谢万清就是一个为摄影殉道的人。在陇县只要提说照相的老谢,没有人不知道。老谢叫谢万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70年在段家峡水库劳动时,看到知青用“红梅”牌135照相机劳动之余给大家拍照。就暗暗迷上照相。1978年谢万清终于用74元钱购得一部“红梅”牌135照相机。老谢照相、洗相技术都是自学的。为了省钱,也曾用醋、碱面、尿素、盐冲洗过照片。老谢的照片,多是黑白照片,照片里多是身边的人和事,写实、温暖、粗糙、原始。2005年欣赏老谢的“关中李疯子”,在国内最专业的摄影论坛“色彩无忌”上发了一篇帖子《估计是中国最穷的农民摄影家谢万清》,把老谢推向公众视野。2010年日本爱普生公司专门在山西平遥为老谢举办了《黄天·厚土·生灵》摄影展;2011年谢万清摄影艺术展在西安博物院举行;2014年西安纪录片制作人宋满朝受凤凰卫视委托约追随老谢拍摄了纪录片《老谢》,该片入围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谢万清被特邀为嘉宾出席。
参考资料
1.《陇县志》(1993年版) 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陇县志》(1990-2010) 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3. 《陇州文化密码》 刘向东主编
4. 《史话陇州--陇县文史资料汇编》 政协陇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编
5.《陇州社火大典》 阎铁太主编
6.《宝鸡古道文化论集》 孙忠印主编
7.《梦回关山》 王立平
8.《陇山 陇关 陇头水――文学地进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 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