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们《诗词书画群英会》两个群近700人覆盖全国,正在试办微刊。在創办过程中,我们从来稿中读到了一些重量级作家的作品,其中了解到缪荣株老师是江苏省泰州市德才兼备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加拿大和中央省市级多家报刊刊出1000多篇,其中10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家报刊选用(详情见个人简历)。我刊聘他为顾问。他先后为上海、南通及泰州16个作者出版的书写过序。本刊从3月11日起,陆续推介缪先生写的序。
编者 2022.3.10





血与火淬成的美文序
缪荣株
近年来,省市报刊和政府网上不断读到唐怀林军旅题材的系列散文,有的还获得了全国大奖。我是读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看着新时期年轻人写的军旅散文很自然地刮目相看,读着读着,放不下来了,一连读了几十篇。文中那些鲜活可爱的战士时时让我感动,这感动就像我20岁左右,读大家写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一样如痴如醉。这样,我一步一步地认识、走近了怀林。
1984年7月18日,怀林所在的部队“朱德警卫团”赴老山前线作战,时间虽然过去31年,但文中所叙故事情节,总让人难忘,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味、咀嚼。这些故事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老山前线战斗艰巨而光辉的历程,推出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散文里出现的一个个人性大美的战士和年轻美丽的女性都让人过目难忘。尤其是这些女性,无论是战地医院护士还是驻地的老百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祖国、爱我们可爱的战士,乐意为保卫祖国的亲人作出贡献。正是她们增加了作品的芳香。系列散文很有现实意义,唤起了我们的国防意识,激起对革命军人的无限热爱和崇敬。
怀林散文创作的一个特色,就是敢于面对现实生活写真实,写出人性正常的情感。散文里的主人翁给读者的感觉都是真真切切的,身边可触的,活脱脱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可爱的卫国男子汉和让人心仪的魅力女性。《作战命令下达之后》叙述了军营里20岁左右的战士,在奔赴前线时的错综复杂的真实心情:半夜营房里还传来了一两声抽泣,在准备留给亲人遗物和书信时的隐痛和悲凉。“所以我们拚命地唱,反复地唱: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正如作者所说:“战士也是人,有感情,有牵挂。视死如归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的。我反对一些作品把军人神化,军人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疼痛、有眼泪。但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这正是年轻军人的可贵之处。”作者还说,开赴前线要有牺牲的准备,但谁也不想当烈士——作者说的全是大实话。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是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经常津津乐道交口称赞的好文章。文中写军民鱼水情,是借着一群青春好年华的二十岁左右的战士,和驻地叫作干塘子小山村的热情地做支前工作的,被当地老乡称作金凤凰小芳之间自然爱慕展开的。战士们爱慕小芳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分寸拿捏得很准确,似有若无,朦朦胧胧,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给读者的感觉很健康,又具有文学的美,回味无穷,从而让读者感悟到小芳之美,村民之美,人性之美。
怀林既遵照散文创作的一般规律,但写作手法上很灵活,不拘一格,一些篇章引用了小小说注重情节、故事、设置包袱、结尾留白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每篇都给读者新鲜的感觉,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读者读着读着常常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
《骗局》的散文笔法和小说情节交替运用,把“我”和父亲写活了。儿子自作聪明,将开赴老山前线作战并负了重伤一度昏迷的消息通过书信编得天衣无缝,自以为瞒住了千里之外日夜牵挂的父亲;父亲惦记着儿子的安危,怕儿子牵心父母封封家书只报平安。直到父亲急如星火千里迢迢从泰州赶赴云南,突然出现在昆明军区总医院儿子病床前时,剧情到达高潮,骗局才真相大白。我们可以设想到儿子当时的尴尬。父子两颗尽善尽美之心,震撼了读者。一位初中女孩读了《骗局》后,在网上跟帖说:“你(父亲)骗我(儿子),我骗你。殊不知,这骗来骗去,道出了真真切切的父子情,浓浓烈烈的父子爱。”这篇《骗局》,荣获了第三届“全国大众散文奖。”
《炊事兵小李子》像小说,又像散文,也许是两者的结合体,从设置包袱到最后抖包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那个晚上》独辟蹊径,不写正面战场,不写战友,以个人的情感为中轴线,围绕猫儿洞所观所感所思展开了细腻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简洁传神,读来栩栩如生。《养伤》故事简单,构思精巧,20岁负伤的小战士和老家西双版纳的小刘护士两个人物塑造得极其可爱。文中写了似有若无的淡淡的,值得让人回味的,永难遗忘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初恋。网友新志数码写诗称赞小战士道:“战时雄风气如盖,平时温柔惹人爱,数日相依心相近,三十年后仍藏怀。”怀林散文结尾很多借用小小说手法,很有吸引力,往往在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好奇,可说是神来之笔!
林那支笔很善于深入到战士的内心世界,窥探秘密,勾画出饱满的活生生各具个性的战士形象,让人读后留下了永恒。《战友耿冰》中的耿冰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城市兵,一个有些夸张又不离谱的活生生的战士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可爱!可敬!“挖孔”的笑话,是作家长期在军营“男性世界”中来自生活的实际观察和体验,躁动的青春期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妙趣横生。 《山村吊脚楼》中叙述的是未解风情的年轻战士和少妇之间一段“艳遇”,将两人的品德、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别致,很精彩,很纯美,很有韵味。云南少数民族少妇热爱军人自有独特的方式,体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文中女主人奶孩子时的乳房被战士无意中撞见,小战士正六神无主无地自容,慌乱中一头撞在柱子上时,女主人平静地叫道:
“兄弟”,女主人轻轻地唤了我一声。
“兄弟,你过来。”
“既然……既然你看到了,依我们的风俗,就是亲人。”
“过来吧,兄弟。你摸摸。”
“我是……我是,想让你留个念想,有了念想,你就能从战场上平安回来。”
“兄弟,姐是想让你平平安安地回来……”
年轻的我脸胀得通红,发抖的手像按上烙铁,烫得心痛,眼泪“哗”一下子出来了。发疯了似的,我一口气跑到后山上,面对家乡方向,跪伏在地。我心里说:“亲人啊,也许,也许我就不回去了……”
部队开拔的那天夜里,面对我们生活了三个多月的吊脚楼,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读了这段情节,小战士和少妇两个可爱的军民鱼水情的形象读者怎能忘记呢?这样的构思放在将士即将出征,即将踏入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阵地之际,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军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我常琢磨:怀林为什么能出类拔萃地写出一系列让人称道的军旅散文呢?
一是他亲身参加过老山前线血与火的战斗。他右腹部中弹,肠子被打断;左手掌贯通伤,粉碎性骨折,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我曾问:“文中那些细节您怎么就记得那么清楚呢?”他说:“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怎么能忘得掉呢?”。
二是怀林和他的战友在硝烟中结下了岁月永远磨不去的兄弟情。这深情厚谊贯穿全书。这些带着硝烟味的文字,是情到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不吐不快。经过残酷战争的人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特别的向往和渴求。在炮火纷飞中,在怀林的笔下,在阵地炮管上连画眉鸟也烦躁不安地跳来跳去,被炮弹片檫伤逃入猫耳洞的小兔子都变得那么温情脉脉,特可爱,何况人乎?难怪,怀林和现在战斗在祖国天南海北各条战线上当年的哥儿们经常团聚,重叙那段生死相依的战斗情意,也永远不忘留在南疆青山上的战友。散文《雕像》、《钢盔做的花盆》为远去的战友立了丰碑,《怀想好比乱翻书》是思念战友的忠实的情感记录。
三是由于怀林作为曾经的一名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爱家情结,是写好军旅散文的源头。当日本安倍复活军国主义,在我国领土钓鱼岛寻衅滋事时,怀林和经历过炮火洗礼的战友们多次聚会发出了“时刻准备着,愿意重新披挂上阵,为祖国而战”的誓言。多么可爱的战士!有这样的战士,亲人放心!人民放心!祖国放心!
四是大作家可能到前线,但一般不可能拿枪用生命直接参与战斗;普通战士虽出没生死场,但是写出反映前线生活的美文也难。也许,是上帝安排怀林上前线的。怀林具有这样的资质:能武能文,多才多艺,诗文、书法、朗诵等件件皆能。称得上英雄的人实属不易,这样的人还能写出美文更不容易。2015年1月,《江苏文学》曾以“江苏散文创作成果展示唐怀林专版”的形式,发表了他的4篇散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怀林近年来军旅散文创作的成就。
掩卷之余,我常常想念文中叙述的那些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特别是那些为国负伤甚至献身的英雄,总想有机会能见到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可爱的战士。机缘终于来了!2015年7月11日,来自江苏、安徽及上海等地的老山前线战友相聚姜堰,圆了我的梦。怀林和战友们相约在今年底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并且和当年的“小芳”通了电话,她如今是一名邮政工作人员,有老兵到云南文山时,她志愿担当起了重返战场这条线路的“导游”,真是巧极了。




唐怀林,现居住杭州,江苏省作协会员,泰州市诗人协会副会长,姜堰区水云楼文学协会副主席,出版过《硝烟兄弟》,擅长诗书画和主播。100多篇(首)诗歌、散文、小说见于报刊,多篇(首)入选《泰州新诗行》《泰州美文行》,《骗局》荣获第三届“全国大众散文奖”。泰州市海陵区原信息中心主任,1984年参加过老三前线对越作战,负过伤,人称唐英雄。

在2021年12月26日,《泰州晚报》《坡子街文萃》作者见面会上,作家缪荣株接受记者访谈。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五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底,已发20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