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玉》第十九期[朱思丞评当代诗词]评崔杏花诗词九首

朱思丞,1983年11月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解放军红叶诗社培训部导师、东部红叶诗社常务副社长、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镇江市公安文学协会会长,兼任《东部红叶》《漱玉》《多景诗词》等诗词报刊名誉主编、副主编。诗文作品散见海内外百余种报刊,《中华诗词》《红叶》《江海诗词》《中华军旅诗词》等报刊曾推出个人专栏,在《东南学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公安报》《国防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评论80余篇,参加第12届《中华诗词》“青春诗会”,获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谭克平杯”青年诗词奖、连续三届当代军旅诗词奖等奖项。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四海论诗】区总版主、《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顾问。

中 秋
西风庭院夜初长,爱此清辉共桂香。
我自题诗君饮酒,并肩花下坐新凉。
【评】中秋题材多写思乡之情,此诗在立意上跳出中秋的传统意象,写爱情(或友情),便胜出一筹,此一得也;诗中的爱情(或友情),是以“团圆”的意象出现,未落俗套,此二得也;题诗饮酒,皆为雅事,并肩而坐,于无声处见有声,此三得也。凡此“三得”,诗境全出。

无 题
长堤十里柳烟浓,来向新晴逐软风。
三月桃花心气好,一枝并着浅深红。
【评】无题并非“无意”,只是难以点破。这首诗用两个意境写春色——柳絮、桃花,但是意象安排一动一静,视角上一远一近,布局得法。“逐”字见心境,下句“心气好”再次呼应,情境回环。结句把镜头缩小,“一枝”中见浅深红,细节突出情怀,表达万事皆有“深浅”,此生活的哲思也,只可意会,“无题”是为“有题”。

庚子清明
举国纷纷说疫魔,笛鸣声里动悲歌。
清明不下潇潇雨,怕得人间泪太多。
【评】清明寄托哀思,哀思多与泪伴,这是生活之常态。如果清明诗词写泪如河、泪磅礴,便味同嚼蜡,落于平常了。此诗反向用力——“怕得人间泪太多”,无泪,力度便更进一层,且这种表达借助双重语境,用“雨”这个形象托出,此为诗词的二元语境塑造法。构思之巧妙,结句之有力,令人抚掌。

夏夜闲吟
为爱清风拂鬓丝,晚来闲坐小荷池。
铺开暮色作宣纸,好待流萤飞入诗。
【评】诗词要有奇思妙想,此最考验诗人的才气。此诗前两句写出转合之意,为后两句作出充分铺垫。第三句荡开一层,“铺开暮色作宣纸”,乃石破天惊之语,此句调门过高,下句很难收回,但是作者却用小视角承接,“流萤入诗”,一张一弛,所谓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举重若轻。另,结句若写成“笔作流萤写好诗”便是失败了,“流萤入诗”暗含写的意思,此诗家思维是也。

三峡买折扇
爱此清凉一握中,兰香竹骨与谁同。
从今盛夏多幽意,掌上能生三峡风。
【评】绝句着力点在转结处,要求转有激流,结有回响。此诗起承转合非同寻常,起势扣题而入,第二句波澜不惊,第三句亦是轻轻抬起,这样第四句必须搏尽全力,否则很容易笔力不逮、气脉阻滞。结句“掌上能生三峡风”,实在是妙不可言,此句之重,力透纸背,不仅全句生神,更是激活了全篇,大赞。

春日回乡即景(步韩社长韵)
欲赏新晴趁马蹄,春光已至小楼西。
风微暖处宜经足,草半青时好试犁。
弃我纷繁成往事,留谁莞尔在村溪。
不须更为江城疫,错过莺声柳一堤。
【评】这首诗应该“倒着看”,尾联交代这首诗的背景——防疫结束,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全诗的情感。比如,前两句,“趁”字写出回乡急切之情,“春光已至小楼西”,再进一层,春光不待人。为什么如此急切,因为前期防疫需要,不能回乡,差点错过了春日。这种最后交代背景的写作方法,唐诗中颇为常见,一方面可以深化主旨,让读者不得不再读第二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通过气脉的转折,造成回环之美,让诗增加几分韵味。

西江月
偶去春堤漫步,因怜几树梨花。白衣清浅少铅华。怕惹香风吹下。 惯把流年心事,妆成旖旎生涯。轻寒薄暖各些些。道是寻常开谢。
【评】起句“偶”字点出心境,此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笔力极重。“偶”为不经意的状态,但是情感却是常态,所以,下阕的“惯”字点出情感,此字对应“偶”,一随意一长久,小词布局之妙,而又了无痕迹,羚羊挂角。结句“道是寻常开谢”,拓展了意境,见胸次、见情怀。

南乡一剪梅•芦花
摇影覆堤沙。岸渚萧萧雁字斜。更被西风吹作雪,飞去谁家,落在谁家。 无意负烟霞。一片清寒淡淡花。只是江南秋已老,痴亦多些,愁亦多些。
【评】咏物之诗,不能附于物上,也不能游离于物外。咏芦花,咏的是个人情思。首句“摇影覆堤沙”,一句概括秋日芦花的状态,首句响亮而精彩。“飞去谁家,落在谁家”,此咏叹既是用典,更是赋情,同时还是设问,结句“痴亦多些,愁亦多些”既是回音,也是情感的回应,更让前后阕气脉上形成闭环,读来故有情感渐抵心灵之妙。

踏莎行•瞻影珠山抗战遗址
檵木花深,天池水碧。我来满目春消息。松烟竹雾最多情,至今犹伴英魂侧。 战火曾烧,风流未失。奔槽九马天然幅。江山宜作画图看,是谁画得和平色。
注:奔槽九马:即,九马奔槽。在影珠山南侧,九条小山脊同向而立,犹如九匹马同槽而食。
【评】咏抗战诗词多矣,此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跳出了传统咏此类题材的套路,二是没有故作哀思或豪迈势,读来委婉却又令人警醒。比如,来此第一印象是“满目春消息”,写抗战遗址用这种表述,一般来说是非常少见的,后面必须转接稳放,作者用“战火曾烧,风流未失”实现了很好的过渡。结句江山画得和平色,精彩惊奇,突出主旨而又意蕴深远。

(崔杏花,网名杏花烟雨。微信名绿了心湖,湖南宁乡人,现居湘潭。从事眼镜行业。诗词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