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在上海。69年下乡到黑龙江襄河农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先后在伊春,哈尔滨,石狮,燕郊,上海,成都等地工作。任大型企业总工程师,副厂长。1985年荣获“祖国优秀边陲儿女”奖,在百度里可以查到作者介绍。著有专业著作。文艺类作品有小说《穿越雪谷》《我的芳华》《山西行》《飘落的枫叶》;散文与诗集《竹风》《江南吟》《远方》《松花江之恋》以及杂文《我找到北了》等近百部个人原创作品。
作者于2020年一月创作三十集《武汉记忆》叙事散文,在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作品征文和交流平台《文笔精华》微刊上连载。并在该微信平台上发表《文笔精华》个人专辑每100篇一部共两部。

迎春花(外一首)
作者|义博云天(上海)
我家小区中心是一个人工湖,湖上有一座精致的条石拱桥,桥拱中心两侧刻着红字曰“康桥”,我刚入住时真的被这座石阶桥给诱惑得几乎天天去环湖步行道散步,忍不住要多看它几眼,其实,就是因为徐志摩的那首诗——再别康桥。我总想在眼下的康桥上找到一点诗人情感的端倪,可惜,此康桥与彼康桥并没有一点联系。
但湖边步行小道旁边的那几丛迎春花,倒是年年都惹我一丝缱倦的相思,它的到来从不因为气温乍暖还寒,甚至某年还纷飞的大雪,但只要到了季节时辰,迎春花总是如约而开,总是不等我去迎接,而它走时也从来不与我告别。其实,迎春花的花期不算短,但只要春暖百花盛开,它就悄悄离别,没有伤情没有眼泪,连枯萎的花瓣随风飘远,不知它的墓地在哪里。它说把余香留给世界,它说把枯瓣滋润大地。也许,年复一年,我都找不到它的归宿,但却知道它的归期在早春三月。这让我记起宋朝有咏颂迎春花的绝句:
覆阑纤弱绿条长,
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
百花千卉共芬芳。
迎春花开单一的嫩黄、是落叶灌木植物,但它却在迎风击雪中迎来春色满人间。它不是满足自己有多少花容月貌,而是为了迎候百花姹紫嫣红开遍大地,为春色满人间而抛砖引玉而后笑。俗称迎春花和梅花、山菊花并称为“雪中三友”,足见人间对迎春花的崇敬和爱戴。
其实,我是真的没看见过湖畔这几丛迎春花是怎么开的,等我看见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就是满树丛全是黄色花朵,相互紧紧挨着,我这回是细细看了,绿叶陪衬下金黄的花瓣为四瓣、五瓣、六瓣居多,大片的金花迎风招展,迎着寒风和春光开怀地笑着,这意味着春天真的到了。
迎春花三月中旬开始进入盛花期,此时,她已是千枝翠条万朵黄花,点点闪闪的金光中令春光无限的明媚,花期长的竟然也有一个大多月呢!
书上说,迎春花儿虽长不成树,也成不了林,但她的寿命可以活到八九十年甚至百岁之长。华夏大地上的冀、鲁、豫、甘、陕、川、滇,以及世界屋脊上的西藏等地,都开遍了这迎风斗雪的迎春花,所以,迎春花才是人类熟悉喜爱的花种之一。迎春花还是中药材,具有清火解毒作用。是豫北鹤璧市的市花。
今年我想要做一件事,就是等院里湖边那几丛迎春花谢花瓣落满树丛时,也像林黛玉似的,扛把花锄把那些凋零的黄花瓣埋在周边的土里,给它们找个安身之处,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二是迎春花一年一去不致再四处漂泊孤苦伶仃……
(6/3-2022 浦东 康桥)

2.回不去的童年
无忌童年烙下文学之梦
江南水乡开启诗情之门
自幼失去父母少年清贫
聪慧机灵一贯优秀好胜
无奈下乡东北时不逢生
天生有才刚毅求学省城
拼搏奋斗自律理想与梦
专业职称行政仕途征程
游子重归故里清福共享
诗文书写旧梦大器晚成
这是我的“自画像”百字诗,因为仅限于100个字内,要概括人的一生,总觉得意犹未尽没表述完整,想了半天突然觉得又没啥可写的……
下乡那几年不知道什么是苦,熬过来了,那时不懂爱情究竟是什么,所以,知青爱情根基大都不太牢靠。后来在省城读了两年书,成绩优秀当个小组长管理十个同学,五男五女不是班长就是班委,还有一半党员,都比我官大!但离校实习好几个月,吃喝拉杂,联系劳动实践,毕业设计,联络主管局领导,差旅行程住宿都是组长的事。
毕业去了伊春,我带队实习的工厂,很受器重加上自己努力,从当技术员入党,车间主任到当第一副厂长(党总支负责制)也才不到四年。在伊春的最后两年,伊春局工业科长牵线认识了现在的夫人,(就一个!)第七年年末调回哈尔滨。
一九八一年末到哈尔滨建厂,当车间主任,八五年六月生孩子,十月任副厂长,主管工业生产,荣获“祖国优秀边陲儿女奖”,省科技出版社出版专业技术书,晋升高级工程师。致退休前,还在省局科研所直属公司任总工程师直至退休。
返聘一边工作一边开始写作,第一年我的处女作《飘落的枫叶》手写稿半尺厚电脑边腾写边修改。一年后电子稿完成首次自己付印,从此一发不可收,也彻底甩掉了纸和笔。勤奋耕耘十二个年头,诗集,散杂,杂文,两地书,小说,游记,评论,名画名照配诗,文学精品品读等不同类型的书作越百本,觉得这是我一生最好的时期,是从小爱好和理想的再生,虽然我学的是工科,但有了我这一生的经历履历,写出的文章很接地气,有血有肉有看头,尽管我不是什么作家,也没加入什么作协 没有那些桂冠头衔,就是一个写字匠而已。
今天因为翻看了前两天写的“自画像”百字诗,又看看电脑里自己带有年轮印迹的照片,九宫格G位是我童年唯一留下的一张照片,第一张便是我17周岁,依次是23、25、27、50、61、70和72岁的自拍照片。看着这些照片,我一声长叹——回不去的童年!
(5/3-2022浦东 康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