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一日游
文/怀化老头
春暖花开,气温回升。正是户外赏花观景时节,天老爷不配合。头上像顶了个装满水的筛子,不大不细不紧不慢的雨水,漏个没完没了。
老头在家呆不住了,坐不是,站也不是。撑把伞下楼才走出几步,到处湿漉漉、雨滴滴,一时竟也想不出该到哪里去。
一跺脚,打道回府。妈妈的脚,回家开电脑逛红网算逑。

红网的版块很多,他把每个版当成“景点”,来了个“一日游”。 好在早就报了“户口”,有了这张“通票”,各个“景区”畅行无阻。
这边这个地方好热闹,红旗招展,横幅、条幅比比皆是。一会庆祝、一会祝贺,不是会议就是活动。抬头看门楣招牌:《爱晚论坛》。这地方老头熟悉,当年老干局让他当网宣员就交待过去这个老年人多的版“学习交流”。他去了几次不去了,是对那个“晚”字的解释有些不满。人老了就叫“晚”?一晚岂不就暮,一暮就日落黄昏,苟延残喘啊!一个“晚”字,他以为这是对老年人大不敬。老头年近八十,却喜欢和年青人混在一起,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让他好有成就感。

当初老干局那丫头干事如果告诉他这个“晚”字是代表晚上睡不着觉的“夜猫子”,那他肯定就会赖在那里不离不弃了。
又逛到一处热闹景点了。进去一看,各地、州、市都有在这里摆摊设点。展示各地风景名胜,推介不同名优特产,宣传独有地方文化,老头之前也隔三差五地在他家乡那个《怀化》版弄点小动静的。逛了一圈,却发觉这里虽热闹却不宜久留:那些个喊冤告状的、那些个指桑骂槐的、那些个拉帮结派的,尽管少数,却坏了一锅好汤。老头可不想惹火烧身,走人完事。

转了个弯,又发现一个僻静之处,《文化艺术》。好地方,到处浏览一回,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啊。看得过瘾时,随意推开一扇小门,却发现高门槛后一块屏风上标注的规则将他拒之门外。那架势,非科班出身者不敢贸然入内。门外瞟瞟,又瞅见因对某个词义认知不同而各不相让的场景。老头外号“随便”,这般认真他觉得太累。
逛了一圈,折回原点,老头才发觉红网虽大,还只有他住的那个小区不错。《散文随笔》,随意溜达,四处散散,温馨和谐,世外桃源。

这么多年,老头在这里信口开河乱堆文字积木,老老少少却对他大度宽容,惯得他益发不可收拾。多年神交之后,不久前在中方那次近距离接触,竟生出些“看见你们格外亲”的感觉。

那个像自家满丫头的闺女,眉清目秀娇小玲珑,因有十二分的能耐而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尊重。线上号召,一呼百应。线下活动,皆成章法。一帮牛高马大的爷们被调摆得服服帖帖,难怪名人(堂)都夸她“人格魅力”。

那个人称“六版”的教授,年纪小老头一轮,身型大他一圈,居然平易近人提不起架子。饭桌上抿一盅小酒,出口便成佳句。想想唐朝那个李白“斗酒诗百篇”,也不过就小儿科了。六版若得斗酒下肚,肯定会诗兴澎湃如山洪暴发。

那个被老头调侃为“半哈半醒”的“快手苏”亦身怀绝技。挎个旧相机,握个破手机,论装备远比几位用“飞机””大炮”的摄影师差几个档次。就凭他职业记者那颗开过光的脑袋,刚才还在山上采风,下山途中他的《今日头条》就发出了,到山下时,长篇报导就上了网页。

家有梧桐招凤凰,湖北广东等省有网友前来《散文随笔》呐喊助兴,那位白石老人的关门弟子、尊称“虾叔”的外公,远在新疆仍不忘版主职责遥控操作,会随时取下腰带上那枚“精品”图章,论功行赏。

结束了一日游,怀化老头毅然决定:从此不再东跑西颠,就在《散文随笔》,把根留住。

图为作者詹育安,网名“怀化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