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哈醒 于 2021-7-19 23:59 编辑 哈醒不“哈” 
“哈醒”姓苏,把他名字中间那个字省了,就会想起西汉时期那位宁可异域牧羊也不肯叛国投敌的民族英雄苏武。时隔两千多年,苏氏祖宗的基因在他身上仍留下痕迹。这哈醒,张嘴快人快语,办事干脆利落,行走举步生风,英武之气咄咄逼人。 
他是报社记者,与想象中那些背个电脑包、戴付小眼镜,采访本、录音笔一应俱全的书生记者不同,他身上既无纸又无笔。一个旧手机、一部破相机,闯荡江湖。
“哈醒”是他的笔名,又作了网络中的呢称。
湖南人是称傻子叫”哈宝”的。他为人低调欲装傻卖哈,又忌讳那个“宝”字,于是就叫作了”哈醒”。
他要哈中有醒,哈得清醒。哈出可爱,醒得精彩。
记得那次网络投票的故事吗?哈醒团队的掌门人被纳入竞选队列了。开始数日,票数时上时下,各方并不十分在意。眼看截止日临近时,其他选手票数竟一路飚升。就在团队掌门人对胜出不抱太大希望时,哈醒不干了:“个人票多票少关乎集体荣誉,既然规则允许,何不奋力拼搏”?
接下来几日,哈醒调兵遣将、呼朋引伴,洞庭湖风起云涌,形势迅速逆转。终场锣响时,掌门人胜出。团队亦在游戏过程中精诚团结,凝聚力大增,皆大欢喜。
事后总结,哈醒立了头功。

哈醒的能耐并非一日之功。
据传:他十四时就买过牛,后屋场原分田到户的几个牛主子,临近双抢死了力牛,想入股,哈醒瞅准机会,精通转手买卖,人生第一桶金赚得盆满钵满。

他二十岁时还和父母住在茅草屋里,二十二岁那年便自已动手盖起两层四进砖房,成为全村首富。新屋落成那日,便诱得邻家女子拜堂成亲。
乡里参加郊区的歌咏比赛活动中一枝独秀,事后才知道哈醒安排上台的演员大多是从学校找来的替身。他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精,个个对他刮目相看。
老头与他首次见面便对他佩服得不得了。怀化中方采风,老头去高铁站接他,因从未谋面,便约定手举香烟为号。接头之后,哈醒递过一镡子好酒。赴中方那二十分钟车程,老头百思不得其解:之前也坐过火车呢,包里放瓶矿泉水都过不了安检,非得开瓶喝上一口才得进站。他这么一镡子酒,少说有五、六斤之多,竟能蒙混过关?足见这哈醒神通广大了。
网上吹牛这二位都是酒仙,酒来了却都说从不沾酒。让其他人沾了点小便宜,这是后话。
哈醒身体好,壮得像头水牛。参观采风,他不大跟队伍听讲解,喜欢独来独往。后来从他发出的文字才知道,作为记者,他的视角绝非一般人可比。
哈醒很会写,还来得快。茶山上见两位靓女采茶,他调过来摆过去让人家随着他镜头咧嘴傻笑,我笑他调戏妇女,他说是工作需要。边下山边摆弄手机,才到山脚,两女子便上了他的《头条》。
与哈醒结识时间长了,你会觉得他其实不哈。“哈”是伪装,“醒”才是本性。不信你就去接近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