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人爱吃火锅,就像北京人爱刷羊肉,宁波人迷恋海鲜一样,三天不吃就会想。老一点的重庆人喜欢自己在家熬制火锅。在家吃火锅,一是节约点,一锅火锅可以吃上几顿;二是气氛浓郁,尤其家庭聚会时。但近年来,即使老年人也不愿自己熬制火锅了,自己熬的火锅,其味道和专业师傅熬制出来火锅还是有差距。
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专门生产《桥头火锅》调料。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重庆众多市民喜爱。桥头火锅调料秉承了百年老字号品牌《桥头火锅》传统工艺及其配方,坚持“五味中求平衡,清鲜中求醇厚,麻辣中求柔和,口感中求层次”的调味原则: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香醇浓郁,深受重庆乃至国内许多地方爱吃火锅人士青睐。如今,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已是重庆知名企业,其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还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国。产品除桥头火锅调料外,还生产桥头鱼调料及系列川菜家用调料。
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桥头)游玉勤总经理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成功女士,她打扮入时,待人接物不缺淑女优雅,举手投足不失大家风范。聊天,时而和风细雨,温文尔雅,仿佛职场中的金领大姐;时而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又似商场中的女中木兰;时而回味趣事,欢声笑语,又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极具亲和力。
游总虽是一个传奇式女性,但她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在她还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在特殊年代不堪折磨,选择轻生,留下孤女寡母。幸运的是游总遇到了她后来的养父,把她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其养父曾参加过中国核工业建设,为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做出过贡献。
游总高中毕业后进入重庆第二机床厂技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第二机床厂,当了一名铸造工人。铸造工作又脏又累,应该是男人们干的活。上班时,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七月流火都得穿上那件既不御寒又不降温的劳保服。工作环境是,抬头满屋灰尘缭绕,举手箱子一碰冰凉,(因模具箱子大多是铁的)上班时间更是凌晨三点上班,早上八点下班,工作十分辛苦。那时,游总才十六岁,是贪玩、是爱美的年龄。游总说,她那时经常哭,想要辞职,但养父坚决反对。因为那个年代找工作难,找个国营企业铁饭碗工作更难。后来,厂大集体办餐厅,需要工作人员,游总被调到餐厅工作。游总那时年轻、漂亮、嘴巴又甜,很受企业员工喜爱,领导信任,让她既当服务员又兼采购员,在这里工作了近三年,游总如鱼得水。
但游总毕竟不是池中鱼,她想有更大发展,何况那时工厂效益不好,下岗分流已成时髦。游总顶住生活和家庭压力毅然选择停薪留职,下岗创业。

九十年代初,许多企业员工下岗,说是减员增效,说是待业,说是创业……企业员工下岗创业何其难!一没有资金,二没有经验,三没有人脉……
创业没有资金,游总到重庆毛纺厂去赊销工厂滞销的毛线,到个体批发户处抵押身份证赊销袜子;没有门店就到街上摆地摊,打游击(城管一来收起东西就跑,俗称打游击)那时下岗工人生活真的有些困难。记得当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企业员工最可悲,分流下岗自谋炊。生老病死无人问,摆摊擦鞋有人追……”
有了第一桶金后,1993年游总就和她先生(公司董事长)在李家沱租了个门店做食品二级批发。二级批发利润很低,有时一包锅巴才赚三分钱。再后来游总在学田湾租了个档口做一级批发,但利润仍然很低。
采访中游总讲过一件好笑和一件后悔的事。有次,一老客户来进锅巴,锅巴多了,包装用的背心装不下,给她发货的姨妈在那儿反复挤压想节省一个背心袋。游总说,姨妈,多给别人一个背心袋嘛,免得把锅巴压坏了!事后,姨妈埋怨游总,说游总大手大脚,不知节约,为此还生了游总好几天气。
游总母亲更节约,早上五点起床,从南坪步行到学田湾开门营业。游总曾笑她母亲,这么远还走路是锻炼身体迈?!其实是她母亲节约车费。门店开门,游总要照顾生意,游总母亲就负责起货物搬运工作来。积劳成疾,一天,游总母亲突发脑溢血,送到重医一院时,游总母亲瞳孔放大,昏迷不醒。游总哭了,哀求医生抢救,幸好抢救及时,游总母亲终于抢救过来,但坐轮椅至今。
游总觉得成都批发来的食品利润太薄,听说广州进货的食品利润较高。有年春节后游总看很多人南下打工,想着不如自己去广州看看,于是随着南下打工人群来到广州。
二月的重庆还是料峭春寒,但南国广州已艳阳高照。游总那时还穿着冬天衣服,游总说,那时穷呀!穷得一件季节衬衣都舍不得买,直到离开广州。
更有甚者,由于走得匆忙,也没手机和家里联系 ,到了广州又忙着进货,大部分时间又耗在列车上,更没法和家里取得联系,直到三天两夜才回到重庆。这次“失联”让家人,让深爱着游总的老公着实担心了三天两夜。回到重庆后游总老公对游总好一通埋怨,禁止游总再玩失联了!
广州进货最初还是赚钱,但后来进了一家“安步”的货,由于其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游总的生意又回到原点。
有年广州进货还发生过一件让游总几近破产,万念俱灰的事。那年五月下旬,游总到广州进货,准备大战六一儿童节。途中,货运车钢板折断,司机不积极联系换车,货到重庆时,由于天气炎热,价值近三十万的儿童食品不能食用,损失惨重。见到辛苦几年的血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游总无比心痛,无比自责,无比失望,一时想不开,挺着大肚子来到河边……幸亏一开摩的师傅路过,好言相劝才让游总放弃轻生的念头。游总说,那段时间她很绝望,时常有轻生的想法。
1996年游总夫妇见批发食品,劳神费力,风险也大,于是花39万人民币订购了一台做膨化食品的机器,并高薪请来了师傅。但由于没有自己品牌,不能进商场、不能进超市,零售又卖不了多少,最终还是亏损,设备也成了一堆废铁。
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尽管游总夫妇前几年在商场上屡战屡败,但仍然屡败屡战。一次偶然机会,游总和她先生在原来的四公里位置发现一处桥头火锅调料厂,在熬制火锅调料。游总夫妇看到了商机,于是找桥头火锅领导谈,准备利用他们品牌《桥头火锅》生产火锅调料。《桥头火锅》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过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火锅调料。最初,桥头火锅的领导对游总两口子的想法,并不认可,
根本不相信他们能生产桥头火锅。古人言,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经游总夫妇多次上门陈述诚意、表明态度,桥头火锅领导层终于相信了桥头火锅这一品牌能在他们领导下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从而达成了与桥头餐饮服务公司股份合作协议,生产《桥头火锅》这一百年品牌。
最初《桥头火锅》还是现场熬制,送货上门,售后付款,靠品质、靠服务、靠口碑终于打开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而坐落于南泉的重庆桥头火锅调料有限公司基地生产的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14年游总夫妇在江津德感工业园区征地30余亩,新建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厂区建筑面积35200平方米,含生产车间和附属用房。新建厂区于2018年5月竣工,2019年3月投入使用。产品品种也从专门做火锅调料扩大到鱼调料及系列川菜家用调料。
天道酬勤!游总和老公余先生是同班同学。想当初,余先生家是高干家庭,游总家则是普通市民,身份地位有云泥之别。余家全家反对这门婚事,游总说,唯有她老公余先生坚持!几十年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经历,俩人更加伉俪情深、琴瑟和谐。游总泼辣干练,余董沉稳睿智,两人相得益彰,可谓模范夫妻。在我们采访中还碰到一件感人的事。她先生余董派司机专门送来高血压药,怕游总忘记吃药了。
如今的游总夫妇除早已当上外公外婆,本世纪上天又赐游总夫妇龙凤胎一对,可谓幸福满满!
游总在用人方面除了高薪广纳人才外,自己还在员工中培养人才。游总她们还总结出来一套培养销售人才的办法:军中无将,兵中招,兵中无将,乡下招。销售刘总监笑道,我们的销售队伍是一支死缠烂打、百折不挠,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销售团队!
善良,充满爱心的游总,经常接济遇到困难的人士和孤寡老人,定期到养老院看望、资助有困难的老人。巴南区麻柳敬老院曾多次赠予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爱国爱国献爱心,尊老爱老感情深”锦旗。
我们想,象游总夫妇这样有情怀、有才干、有毅力、有视野的企业家,一定会把桥头火锅的传奇发扬下去,让传奇更精彩!

撰稿王学友 修改杨金帮
2022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