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慈禧太后吃蜜橘的故事 ——作者舞笛——西银/北京头条
慈禧太后吃蜜橘的故事 ——作者舞笛——西银/北京头条
精华
热点
22-02-26 19:33
3454
阅读
关注
慈禧太后吃蜜橘的故事
作者|
舞笛
文学的力量有多强大,不好下结论,但我要说,它能够使一件不一定很大的事情永留史册,亦会因它的缺失让一件极大的事件湮灭于历史的尘埃。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典故,之所以时逾千年仍妇孺皆知,全赖于杜牧的“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一句诗,而这句名诗遂成为破国败家的经典警示案例。可是,还有比她更祸国殃民千百倍的案例,由于没有经典文学的秉书支撑,却没人知道,尽管这件事的时间空间都距离我们很近——这就是慈禧太后吃橘子的事。
晚清光绪时期,慈禧垂帘听政,皇帝的实际决策性权力全掌握在她手里,各地官员无不畏惧有加,竞相讨欢巴结。有一回京城官员外出,发现南方的小蜜橘——也就是如今市场上常见那种非常甜的毛栗子般大小的“沙糖桔”,便设法带回一些给慈禧太后尝鲜,当然当时带回的代价不亚于杨贵妃食用荔枝,慈禧一吃,赞不绝口。放到现在,屁事不算,想吃随时挥之即来,但那时可不像现在,南方的鲜果很难弄到北方,有道是“百里不贩鲜,贩鲜必赔干。”不是皇帝皇太后这种顶级身份的人物,在北京断然无法吃到,概因路程遥远、气候温差太大、难以保鲜而无法异地贩运,即使少量贩运,成本也是超常之大。
据说慈禧太后尝到这从未见过的小蜜橘时,一时喜不自禁,频频夸甜,赞不绝口。后来主理湖广的官员知道了,觉得有了献媚取宠的机会,为了巴结太后,说从南方千里迢迢带蜜橘进京长途运输很困难,就是偶然弄一些过去,也不够新鲜,存放保鲜更难。为了能让老佛爷能经常吃到新鲜蜜橘,就挖空心思在江南寻得一棵硕大的蜜橘树,连根带“老娘土”挖出来包装好,装上船,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好在京都栽培。这件事放到现在,也不算件难办地大事,可在当时,却是一件跟登天差不多的艰难大事。一路上山路、旱地加之京杭大运河车船漕舸倒运,全都是肩抬人扛马拉加纤夫一步一叩首地跋涉,费尽千百人的苦力不说,仅运到北京投入就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在当时是非常庞大的,所耗费的费用能武装一支庞大的军队,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民伤财。为杨贵妃送荔枝的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加急军马,耗费也不小,但最大的祸害也不过跑死几匹战马而已,可与这移栽巨型蜜橘树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由此可以想象,清朝的官员有多昏庸,连两千多年前的人都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而他们却为满足慈禧太后一丝口福而不惜花巨资讨好,本来拆借巨额军费修颐和园就够荒唐了,已经使得摇摇欲坠的大清政权雪上加霜,没想到南方的贪官们又来了这么一出子,等于在支撑王朝大厦柱子上又砍了几板斧。结果橘树没栽活,橘子也没结出来,后来没多久慈禧太后也死了,这件事丢人事也就不了了之。还有比这更败家的吗?清朝不亡只怕天理难容。但就因为没有文学大师来妙笔作经典写照,也就致使丑行奇闻随风飘散而世上“妇孺皆不知”了。
大清王朝之亡当然有多种因素,但这件极度荒唐的丑闻不能不说其中一个秘密,透过这一秘密便不难破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厦坍塌的密码。
套用杜牧老先生的《阿房宫赋》作一慨叹:呜呼!灭大明者大明也,非清也。亡大清者大清也,非天下也。嗟乎!满清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男,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三部文学著作,另有《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著作即将面世。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47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