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唯物主义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少有大志,初学军事,后在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范仲淹的指导下,专攻儒学。嘉佑二年(1057)举进士。由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辞归治学,人称“横渠先生”,开“关中学派”。后再应召入朝,同知太常礼院,谒疾归,至临潼病逝。其著作,明时被编为《张子全书》,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了《张载集》。
话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五十一岁的张载蒙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来到京城汴梁(今开封),“上即命召,即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行状》。神宗很高兴,欲任载以要职,对曰:“卿宜日见二府议事,朕且将大用卿,载以新至朝庭对情况不熟婉谢。乃谢曰:“臣自外宫赴召,未测朝廷新政所安,愿徐观旬月,继有所献”。十二月,诏为崇文院校书。一日王安石见到张载,希望他能够参加新政与新学,征求他的意见,谓之曰:“新政之更,懼不能任事,求助于子何如?”张载却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熟敢不尽!如教玉人追逐,则人亦故有不能。” “世学不明千五百年,大丞相言之于书,吾辈治之于己,圣人之言庶可期乎?愿所忧谋之太迫则心劳而不虚,质之太烦则泥文而滋弊,此仆所以未置怀于学者也”(《语录》)。安石闻罢,甚为不悦,默然不语。因语政多不合,载即上书请辞官回乡,不允,命去浙东明州审理苗振贪赃案。次年四月,明州审案毕,回京师,适逢其胞弟张戬以冒犯王安石,由监察御史贬知公安县,张载遂以病为由辞归郿县横渠镇。在他起身前又去专访了正在变法的王安石。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对他很有影响,他回到家乡也做了改革的小试验。
张载回郿后,住南山下,一面著书讲学,开始《正蒙》及其他著作的撰写。一面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家乡郿县横渠镇置田分井,验试井制。同时规划修建了灌溉渠道,命名“井田渠”。(注:因汇集八处水源,分导东西二渠灌田,故名井田渠。群众谓为:“渔洞(汤谷)、华岩(沟)、板桥(沟)、响(泉);大(振谷)、小(振谷)、筒瓦(沟)、珍珠泉。八水绕横渠(镇)”。)
井田渠由东西两条渠汇流而成。东渠导引大镇口筩(音筒,筒的异体字)瓦沟的四眼泉水(筒瓦沟、大振谷、小振谷、珍珠泉)合流,流经万家原、董家村、营上堡至横渠镇;西渠导引汤峪口华岩泉等四眼泉水(汤谷水、板桥谷、华牙谷、响泉谷)合流,向北流十里,流经潼关寨、马其寨、纸沟咀、曾家寨、于豆堡、梁家湾、严家堡至横渠镇,与东渠汇流,汇流后向北流三里入渭河。东渠所经村庄即今横渠至大镇的公路;西渠所经村庄即今由横渠至汤峪的公路。清雍正《郿县志·水利志》载:“引大谷水为东渠,引华岩泉为西渠,俱北流十里交汇于张子祠后,又北行三里许入渭。”井田渠深5尺,宽5尺,灌溉横渠镇周围百余顷农田。大汗之年,这里一派生机。渠成不几年,张载去世,家乡人民便在渠汇流处为张载修了“横渠祠”,以志纪念。
井田渠当时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井田的界渠,二是灌溉井田。此渠一直延用的明代。明范吉有诗赞曰:“寥寥屯落实堪伤,东亩西畴大半荒,唯有横渠祠下水,滔滔二派与天长”。
井田渠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约八百年之久。其间曾多次疏浚,但终因年久,加之兵燹旱荒,屡兴屡废,多有破损。至明崇祯时期(1628—1644)井田渠已濒于湮废。清康熙八年(1669)三月,郿县县令梅遇捐奉规复。他带领张焜、杨胜任、陈所蕴、张元祥、魏井汲及李炜等人翻山过沟,披荆斩棘,重新规划渠线,督领民工开山凿渠,灌田数百顷。嗣后,群众为了纪念其功绩,遂树碑以垂不朽。《井田渠碑记》有“东西二渠久湮凅,失其故道”“侯(指梅遇)戴星往返,餐风宿雨,月余而工乃竣。二水洋洋灌田可数百顷”。后又湮废,雍正十一年(1733)《郿县志·水利志》云:“欲加開浚,第时年久远,地为侵占,又多水讼,甚费调剂,一时难以兼及。”据《清史稿·河渠志》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又进行整修。”之后,逐渐湮没。
时变境迁。张载当年開浚的井田渠,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已不复存在。但他那种为天下解除疾苦、造福于民的精神永远值得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