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说
田彬
旧社会,剥削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劳动人民进行全面打压和奴役,使他们从骨子里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志气和勇气,人格造成了全面缺失。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消极,低微,自贱,胆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制约了他们创造世界的濳力。所以,宋朝一个叫普济的和尚在一本佛经里给他们定位为“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但几千年筑就在他们基因里的自卑情绪,仍像有一根绳索紧紧地束缚着他们的思想。他们没有靠山,不敢过问政治,没有实力,不敢参于经济竞争,本来应理直气壮享受政府的各种政策,也要搬门弄窗去求助别人。就连朋友聚会:也不敢坐在显眼的位置。说话总是怯生生的,总在当官有钱者面前奴颜婢膝。这种种精神遗毒,不仅造成了人权的不平等,加大了贫富差距,还会使社会形成新的对立阶层,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
细想起来,人贫志短这条精神枷锁的确根深固蒂,害人不浅。不过,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旧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贫穷的志士,并没有因贫穷而没有志气。秦朝的陈胜吳广,可以说是很穷,但他们“揭竿而起",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鸿鹄之志至今传为佳话。洪秀全也出生在贫困农家,不甘心清朝统治和外族侵略,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人人温饱的田亩制度,其志也不能说不长。历史上的毕升,是一介贫民,发明了活字印刷,“药王”王叔,是一个到处流浪的郎中。发明火车的斯梯文森也是一个贫若如洗的煤矿工人。再说说眼前的曹德旺,是世界第五大富豪,他更是靠拣垃圾发展起来的。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总之,“人贫志短"是旧意识的流毒。如今社会主义制度,给我们劳动人民赋予了充分的权力,创造了各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平台。几千年前,古人尚能冲破牢笼去创造世界,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理由自卑消极,裹脚不前呢?
2022.正月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