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东香人,真名朱双顶,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以读书为乐,不时写点随笔、札记、散文、诗歌等,近一年多在数个微信公众号发文二百余篇,多次获奖。

古代的“剩女”情结
作者|东香人-朱双顶(中国)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人无名氏的《金缕衣》诗作,算是对男人们的婚娶发出了劝告,可如今越来越多的男人们,还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至适龄未娶,这种情况现在已发展到无男女差别。人们将逾龄尚未婚娶婚嫁的男女青年,用了一个“剩”字概括,取了个不好听的名字叫“剩男”“剩女”,他们是既愁苦了自己,更急坏了父母。其实,像这种剩男剩女情况自古有之。
那么,古代的剩男剩女有什么标准呢?《周礼》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可娶,女子年满十五可嫁,而贵族男女婚嫁年龄又要提前,有“人君十五生子”为“礼”之说。古人认为婚嫁年龄从速不从迟,这是因为提早婚嫁可为农业增加人口,在农耕社会,人口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之中并没有“剩”的规定,但可以从《周礼》另外规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中寻些踪影。《毛诗正义》对其解释说:“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藩育民人也。”意思是说,因“礼”未备的原因,男子超过三十岁未娶,女子超过二十岁末嫁,那么在仲春时节,男方只要向女方打声招呼,两人就可以成婚,无需要备什么礼。这种规定的目的也在于增加人口。以此为标准,那么男超三十岁、女超二十岁,以今人来说就是剩男剩女了,不过那时就已规定了强制解决的办法,是“令会男女”,“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发展到汉武帝时,规定女性年龄十五至三十岁如果没有出嫁,则会被罚七八石粮食,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还多,这是比较重的处罚。

这样一来,剩女就完全走向了被动,只要男方打声招呼就行,这可愁坏了年满二十而未出嫁的女子了。《诗经》中《国风•召南•摽有梅》篇,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逾龄尚未出嫁的女子,看到成熟坠落的梅子,不禁想到光阴无情、青春易逝,而自己仍未婚嫁的现实,不由得以梅起兴,唱出了这首叹息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剩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就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梅子落地纷纷,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梅”与“媒”谐音,诗作者匠心用笔,由此起兴,引出婚嫁之意,且用“其实七兮”向“其实三兮”、“顷筐塈(ji读四声,取)之”递进,以示时间的快速流逝,而用“迨(dai读四声,及)其吉(好日子)兮”、“迨其今兮”、“迨其谓(告诉)之”来表达女子的急切期盼之心态,同时用“求我庶(很多)士(未婚男子)”而不写成“我求庶士”来示女子用被动的语气来表达主动的愿望,表现出这个大胆求爱的女子面对婚姻时,内心的羞涩与委婉。
由此可见,“剩女”之苦,古就有之。《摽(biao读四声,坠落)有梅》就是古代“剩女”催促爱情的心曲,也是“剩女”感伤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叹歌。看似大胆、热烈的求爱,实则包含着丝丝辛酸和无奈,有着光阴不等人的迫切与焦急。而这种迫切与焦急却从古走到今,成了“剩女”的心理情结的标志,也成了千古难解之结。那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千年前的《摽有梅》,无疑是中国诗歌中的思春求爱之祖,开创了青春和光阴易逝诗歌文学作品之先河,也让今人窥见了远古时“剩女”之心态。从此,感叹千金易得、寸阴难买、青春易逝、花开须折之情调,一路走来,充满诗坛让人嗟叹。唐白居易在《短歌行》中写道:“今夕未觉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人无根蒂时不往,朱颜白白相隳颓。”时间之快令人无暇顾及,而容颜在不知不觉中却已改换。五代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一个“哀”字了得。这让宋秦观的“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又去哪里寻得答案?而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注脚。如果《摽有梅》中的女主人翁,能够穿越时空到如今,唱给那些剩男剩女们听,不知能否抚慰些他们的心、帮助解开心结?
(二O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